标题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
范文 | 陈艳云 【内容摘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对于加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以及运用,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树立爱国意识等,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古诗词因为其含蓄内敛,意义蕴藉的缘故,使得古诗词的学习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初中生的语文修养并不深厚,面对大量的古诗词课文,常有不知所措之虞。有鉴于此,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有效策略,促进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修养,就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词教学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美学素养以及人文素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进古诗词教学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新课标和新时代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对古诗词的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深入到古典世界里去,体验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特点,为之自豪,心向往之,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应该掌握如下策略: 一、了解背景 诗词创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中华古典诗词的优良创作传统。每一首流传至今的诗词,之所以有生命,以至于今天读来依然能让现代人为之涕下,为之敬仰,一定是有什么深含其中。而这深含其中的,一定是创作者的感情和使命。可以这么说,每一首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每一首诗词的主题思想,无不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牵连。因此在讲初中古诗词时,教师就要特别注意对诗词背景的解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知识,一方面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况味,促进对古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具体方法可以是通过作者的传记直接向学生介绍,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背景材料,通过有效整合,使资料契合古诗词的内容。 如在教学《过零丁洋》时,就要对作者文天祥和其人世经历有一番了解,否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的味道和力量就体验不出来。即使读来酣畅淋漓,也体验不出悲壮的意味。 二、加强诵读 古诗词的意境美,读一遍两遍是体验不出来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经年累月的诵读,其韵律和内涵才能一步步彰显出来,进而越读越陶醉,越读越耐读。事实上,古诗词的魅力正是通过不厌其烦的诵读才体会得到的。这就需要首先加强初中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把古诗词以板报或者是写在黑板一角的形式,营造诗风浓郁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词的熏陶。此外,语文老师要加强自己的诗词修养,在和学生交流,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带着几句诗词,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加强诗词学习,同时也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 诵读要体现在语文课堂和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在诗词教学之前,先给学生一定大声朗诵诗词的时间,在不求甚解中先把诗词的格律美读出来,因为格律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正所谓形式即内容。只有在把握好格律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对诗词意义的把握。否则的话,该断的地方不断,该连的地方不连,就影响内容的理解。在每天的语文早读时间里,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诗词,让学生发声,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诵读习惯,让优美的古诗词的画面借助学生的头脑活起来动起来,学生身临其境,自然会获得美的体验。为了进一步增强诵读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运用舞蹈,绘画,角色扮演以及配乐朗诵等艺术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用心灵触摸文字,感悟诗人的伟大情感。 三、把握诗眼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能把作者的创作心境和诗歌所应传达给人的意义充分烘托出来的词句,也即诗眼。诗眼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也是作者想要借助诗词传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依据。所以抓住了诗眼,就能对整首诗词达到良好的掌握。 例如在《无题》中,该诗的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无题》这首诗的诗眼,将作者对爱情的眷恋之深,以蜡烛为喻,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烘托了主旨,更和含蓄蘊藉的思想情感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对这句诗眼的详细解读和挖掘,就能仅仅抓住整首诗的灵魂所在,达到对诗歌的正确理解。 再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眼显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表达了作者在自己的茅屋为风雨所摧折之时,那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千百年来,读之令人泣下。正是这一句话,一个伟大的诗人形象和盘托出,其他诗句都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注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抓住全诗的诗眼,对全诗主旨进行讲解,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结束语 古诗词教学任重而道远,其教学方法也颇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作品的特点,学生的基础进行古诗词教学。但是一切方法,都不外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作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高古诗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涵养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J].史新霞.学周刊.2015(13). [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几点方法分析[J].姜福恩.赤子(上中旬).2015(8). (作者单位:唐山市第五十一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