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历史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 |
范文 | 杨建亚 【内容摘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就有必要灵活整合教材,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理解;适当补充史料,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深度了解;精心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体验;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策略 黎加厚教授指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高中历史课堂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呢? 一、 灵活整合教材,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理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是“教材至上”,教材说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而新课程历史教材是一标多本,这就使得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此,教师不能将教材视为“圣经”,而应该将教材视为教学的素材和资源,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把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使教材内容具有“框架式”的特征。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明确指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怎样使这种接受在他们以后一生的思考中有价值?回答是:不论他们选取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教材结构的理解与把握,根据立意、课程标准和学情等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理解,学会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我以“妥协的智慧”为主线,对1787年宪法的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1)中央与地方的妥协——联邦制;(2)中央内部与地方内部的妥协——三权分立;(3)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参议院与众议院;(4)南方与北方的妥协——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这样的整合,使零散的知识整体化,繁杂的知识体系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深层理解来训练他们分析信息、提出新命题、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适当补充史料,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深度了解 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教材上只有“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这样两句干巴巴的结论,而对于农村发展和变化的内容以及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容,教材基本没有提及。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满,为了使学生对农村的变化和发展有更深的了解,也为了使学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以家乡常熟为例,补充了以下一组材料: 材料一:1981年冬天,常熟县王市公社南塘大队第十生产队的农民自发集会讨论,“偷偷”地把口粮田分到了户,由此拉开了常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1982年夏熟南塘大队获得了大丰收,大队三麦亩产接近600斤,比上一年增产了50%以上。 分田到户之后的四年间常熟有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由于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从1983年到198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实现了20亿元到80亿元的跨越,翻了两番。 材料二:“田娘家庭农场”,一家以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为支柱的环保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率先形成了“公司+若干家庭农场”的新型合作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非法人型向法人型转变,成为常熟家庭农场的“升级版”。 —— 中华工商时报 材料三:(中泾村)如今已经建成20万平方米的连栋大棚,吸引了神农果园、江苏阿里巴巴科技公司等企业先后入驻,特色现代精品农业园发展得有声有色,当地产的甜樱桃、火龙果、草莓享誉周边县市。 中泾村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顺,2014年村级可用财力同比增长25%,其中农业收入同比增长56%。今年中泾村加快了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步伐,通过建设金家宕文化创意村等项目把农业产业升级为采摘、旅游、休闲娱乐、商务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同时互联网+农业也悄然起步,村里着手培训村民做互联网销售员,整合平台为落户企业提供服务。 ——《常广新闻》2015.6 以上材料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常熟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材料一告诉学生农村的变化和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值的提高,也体现在农村生产结构的变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材料二、三则使学生认识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公司+若干家庭农场”、互联网+农业发展,而生态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由此,也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同时利用地方史進行教学不仅接地气,而且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能够使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激发他们建设家乡和祖国的使命感,培养他们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三、精心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体验 例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根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历史时期我以荣氏企业为原型创设了五个情境(略)。这些历史情境的创设,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现了历史画卷,使之“目睹”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避免了老师空洞地讲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概况等,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到了“活”的历史,充分体验了“收获”的快乐。 历史是一部过去的百科全书,一味地听教师讲述,倒不如让学生“身临其境”。这种获得知识的途径强调的是学习主体自身的体验与感受以及自我的感悟与发现,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所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体验,自然也能让学生“乐在其中”,激活他们的求知欲。 四、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例如《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于是在展示材料的基础上,我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哪些是和马克思的设想一致的?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列宁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马克思的设想一致吗?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新”体现在哪?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马克思的设想一致吗?……这些问题都是围绕“马克思的设想”而设计的,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三个政策的原因、内容、积极性、局限性等,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通过深度的思考和探究,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学会了“发现真理”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而要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 任何没有思维含量、没有挑战难度的学习,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升学习的品质。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教学的特权就是掠过草地与沼泽,不能总是让人在舒适的山谷中游荡,相反让人练习登山,并使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中得到补偿。”实践证明,教师以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运用问题设计策略,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可以变“讲述”为“解析”,再上升为“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论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