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广东高考选择题常见题型分析及解法指导 |
范文 | 童建军 选择题可衡量能否准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来解答问题,对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发展潜力、培养能力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广东高考化学选择题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侧重于“双基”的考查。一般其题设条件与备选答案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别具匠心的改造,以其多变的形式设置陷阱。由于选择题分值重,故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关键,要想高考化学成绩得高分,必须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化学选择题没有一个通用的解法,但不管哪种解法都要经过认真审题、析题、解题这几个环节。解题时必须根据题目的具体内容,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灵活巧妙的解题思路,严密准确地推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选出正确答案。下面所述内容是笔者在认真研究近几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后,归纳得到常见选择题的命题题型及对应解法。 题型一、概念辨析型 例1. 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 ?) 解析:Na2CO3碱性太强,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应使用NaHCO3;Na2O2有强氧化性,其溶液先使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铝耐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气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答案:D 解法指导:解概念辨析题,首先要吃透定义,抓住概念的本质内涵,它的基本模式:(1)比较选择:四个选项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某些相似的内容,需要比较辨析。(2)组合选择:列举若干概念的描述,有对有错,从中选出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组合成一个选项,这类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选题,选项之间往往没有什么联系,需逐一辨析。 变式练习1、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褪色原理相同 B. 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 不含其他杂质的天然油脂属于纯净物 D. 石油裂化和油脂皂化都是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解析: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属于加成反应,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属于氧化反应,褪色原理不相同,A错误;天然油脂一般是混油脂,属于混合物,C错误;石油裂化、油脂皂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D错误。 答案:B 题型二、正误判断型 例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Al(OH)3↓ B.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CO32-=CaCO3↓+2OH- C. 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2OH-=ClO-+Cl-+H2O D.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2Fe3++3H2↑ 解析:忽视了氨水为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应写化学式,A错误;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完全电离,故在离子方程式中应写成离子形式,B错误;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而不是Fe3+,D错误。 答案:C 解法指导:准确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排除,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变式练习2、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饱和氯水中Cl-、NO-3、Na+、SO23- B. c(H+)=1.0×10-13mol·L-1溶液中 ? C6H5O-、K+、SO24-、Br- C. Na2S溶液中 ?SO24-、K+、Cl-、Cu2+ D. pH=12的溶液中 ? ?NO-3、I-、Na+、Al3+ 解析:饱和氯水中含有的Cl2和HClO都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SO23-离子,A错误;c(H+)=1.0×10-13 mol·L-1的溶液为强碱性溶液,OH-与C6H5O-、K+、SO24-、Br-都不发生反应,B正确;Na2S溶液中的S2-能与Cu2+反应生成CuS沉淀,C错误;强碱性溶液中Al3+能与OH-发生反应生成AlO-2,D错误。 答案:B 题型三、图表分析型 例3.(双选)如图1所示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Z>Y>X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C. 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 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F、O除外)、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H除外),由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关系推断,图中11种元素依次为第二周期第ⅣA~第ⅦA族的碳、氮、氧、氟,第三周期第ⅠA族~第ⅦA族的钠、镁、铝、硅、磷、硫、氯,所以X、Y、Z、W和R分别为氧、钠、铝、硫和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减,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增,则原子半径:Na>Al>S>O,因此Y>Z>X,故A错;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递增,则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稳定性:HCl>H2S,故B正确;WX3是SO3,它和水发生如下反应:“SO3+H2O=H2SO4”,生成的硫酸(H2SO4)是共价化合物,故C错;Y和Z是Na和Al,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是NaOH、Al(OH)3,前者是强碱,后者是两性氢氧化物,二者发生如下反应:“NaOH+Al(OH)3=NaAlO2+2H2O”,故D正确。答案:BD 解法指导:这类题目的特征是以图表、图象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给出,把习题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从图表图象中获得数据和处理、应用数据的能力以及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解读图象信息时,一要看清楚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二要注意曲线的形状、走向和高低、拐点出现的先后,三要看最高点、最低点和交叉点,而且还要与相应的化学原理相结合。解读图表信息时要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点,与所学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判断选项的正误。 变式练习3、(双选)对于反应CH2=CH2+H2―→CH3CH3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此反应ΔH<0 C. 此反应中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产物的能量总和 D. 其他条件不变,若此反应使用催化剂,则此反应的ΔH不变 解析:从氢元素由单质变为化合物可知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因此为氧化还原反应,A对;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热,ΔH>0,B、C错;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反应的ΔH,D对。 答案:AD 题型四、大小比较型 例4. 常温下,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三种溶液:①醋酸、②氢氧化钠、③醋酸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CH3COO-):③>① B. 水电离出的c(OH-):②>① C. ①和②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OH-)=c(H+)+c(CH3COOH) D. 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CH3COO-)>c(Na+)> c(CH3COOH)>c(H+) 解析:CH3COOH?葑CH3COO-+H+、CH3COO-+H2O?葑CH3COOH+OH-的程度微弱,A正确;醋酸电离出的c(H+)<0.1 mol·L-1、氢氧化钠电离出的c(OH-)=0.1 mol·L-1,所以②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比①大,B错误;①和②等体积混合后为CH3COONa溶液,依CH3COO-+H2O?葑CH3COOH+OH-和H2O?葑H++OH-,C正确;等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溶液显酸性,即CH3COOH?葑CH3COO-+H+程度大于CH3COO-+H2O?葑CH3COOH+OH-的水解,D正确。答案:B 解法指导:此类题常为定性和定量比较大小两类,定性比较主要抓住变化递变规律,分析变化趋势,定量比较要通过具体数据排出大小顺序。 变式练习4、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As>Cl>P B. 热稳定性:HCl>AsH3>HBr C. 还原性:As3->S2->Cl- D. 酸性:H3AsO4>H2SO4>H3PO4 解析: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自上而下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As>P>Cl,A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热稳定性:HCl>HBr>AsH3,B错误;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还原性:As3->S2->Cl-,C正确;酸性:H2SO4>H3PO4>H3AsO4,D错误。 答案:C 题型五、实验分析型 例5、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 A. 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 B. 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 用FeCl2溶液吸收Cl2,选⑤ D. 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解析: Na2CO3溶液和CH3COOCH2CH3二者互不相溶,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H2CH3需选用装置③来分液,A项错误;因I2在CCl4中溶解度大且CCl4与H2O互不相溶,因此提取碘水中的碘可选用CCl4做萃取剂,利用装置③萃取、分液,B项正确;用溶液吸收气体时,气体进、出洗气瓶的导管的顺序应是 “长进短出”,故可知用FeCl2溶液吸收Cl2时选用装置⑤能充分吸收Cl2,C项正确;粗盐提纯的步骤为过滤、蒸发、结晶,需选用装置①和②,D项正确。答案:A 解法指导:做此类题时,要注意四看:一看装置是否正确;二看反应试剂是否符合实验原理;三看气体的收集方法是否正确;四看尾气吸收装置、安全装置是否有错。另外,应根据实验目的判断相应操作是否正确,现象、结论是否统一。 变式练习5、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蛋白质中加入NaCl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A错误;若溶液X中含有SO23-,加入稀HNO3,则会被氧化成SO24-,而与Ba2+生成沉淀,B错误;反应方程式为:CO2+H2O+Na2SiO3=H2SiO3↓+ Na2CO3,该反应发生的原理为强酸制弱酸,即酸性:H2CO3>H2SiO3,C错误;反应总是向着生成更难溶的物质的方向进行,由于AgI的溶度积比AgCl小,所以优先生成AgI,D正确。 答案:D 题型六、计算应用型 例6、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 常温常压下,18 g H2O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C. 标准状况下,11.2 L CH3CH2OH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A D. 常温常压下,2.24 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 解析:Cl2溶于水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与水反应,A错误;在任何条件下,1molH2O均含有3mol原子,B正确;标准状况下,CH3CH2OH为液态,不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相关计算,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22.4 L 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小于0.1 NA,D错误。 答案:B 解法指导:对选择题的每个选项进行逐个分析,选出正确选项,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变式练习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20 g D2O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②11.2 L O2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的个数为NA③1 L 0.1 mol/L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A④在标准状况下22.4 L SO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⑤25 ℃时,pH=12的1.0 L NaClO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的数目为0.01NA ⑥0.1 mol OH-含0.1NA个电子⑦1 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2NA A. ③⑥⑦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解析:①D2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1,正确;②未指明气体所处的状况,错误;③计算氮原子时NH+4、NO+3中的氮原子都要计算在内;④标准状况下SO3不是气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错误;⑤NaClO水解,溶液中的OH-都是由水电离出来的,正确;⑥0.1 mol OH-含1 mol电子,错误;⑦Na2O2与水的反应是O22-中-1价氧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1 mol Na2O2转移电子数为NA。 答案:C 虽然广东高考化学选择题考点的覆盖面很广,涉及到了高中化学的所有内容——元素化合物、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但所考察内容知识点基础,体现了“直来直去,难度不大”的基本特色。所以解答选择题时,应注意每个答案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其正确与否;对有疑问的答案可先避开,先找出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化学用语、基本规律、解题所涉及的基本公式等(一定要在草稿纸上或试卷上列出,不可凭空想象);注意答案的要求(正确与不正确、最大与最小、“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离子总数与分子总数等)。 【强化练习】 1. 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蔗糖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乙醇、乙酸、乙酸乙酯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鉴别 C. 乙烯和苯都可以和溴水发生反应 D. 可以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解析:蔗糖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苯与纯溴在溴化铁的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苯与溴水不反应,C错误;酒精与水互溶,不能做碘水的萃取剂,D错误。答案:B 2.(双选)短周期元素R、T、X、Y、Z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R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IVA族B.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X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Y>TD.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ZO4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相对位置,R与X同主族和T与Y同主族,结合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4。设R的最外层电子为x,则2x+2x+2+x+2=24,x=4,可知R为C,X为Si,T为N,Y为P,Z为S。A、C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IVA族,A正确;B、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X(Si),B正确;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T>Y,C错误;D、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ZO4(H2SO4),D错误。答案:AB 3.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8gO2含有4NA个电子 B. 1L0.1molL-1的氨水中有NA个NH4+ C. 标准状况下,22.4L盐酸含有NA个HCl分子 D. 1mol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个2NA电子 解析:n(O2)=m÷M=8g÷32g/mol=0.25mol,每个O2中含有16个电子,所以8gO2含有电子数为0.25mol×16NA=4NA,A正确;氨气溶于水中大一部分发生反应产生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发生电离产生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1L0.1molL-1的氨水中含有NH4+的个数远远小于NA个,B错误。盐酸是溶液,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再者盐酸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H+和Cl- ,无HCl分子,C错误;Na是正一价金属,每摩尔Na失去1摩尔的电子,D错误。 答案:A 4.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锰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作H2O2分解的氧化剂 B. K2FeO4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 向过量稀硫酸中加入除去油污的废铁屑,是制备硫酸亚铁的可行方案 D. Fe3+具有氧化性,可溶解印刷线路板上的金属铜 解析:H2O2分解的反应中MnO2的作用是催化剂,A项错误;K2FeO4中铁的化合价为+6价,具有强氧化性,B项错误;过量稀硫酸与废铁屑(含氧化铁)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中混有硫酸铁,产品不纯,应加入过量铁屑,C项错误;Fe3+可溶解Cu,发生反应2Fe3++Cu=2Fe2++Cu2+,D项正确。 答案:D 5. 下列实验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解析: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C错误。 答案:C 6. 有关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构成原电池时溶液中SO42- 移向Cu极 B. 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 Cu-2e-=Cu2+ C. 要使Fe极不被腐蚀,Cu片换Zn片或a接直流电源负极 D. a和b分别接直流电源正、负极,Fe片上有气体产生 解析:在该原电池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在外电路中,电子由Fe经导线流向Cu。在溶液中,■向正电荷比较多的负极即Fe电极移动,A错误;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 Cu2++2e-=Cu,B错误;要使Fe极不被腐蚀,若为原电池,则Fe应该是做正极,即将Cu片换Zn片;若为电解池,则a接直流电源负极,即Fe作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Fe不会失去电子,C正确,a和b分别接直流电源正、负极,Fe片上发生反应:Fe-2e-= Fe2+.Cu片上:4OH—-4e-=H2O+O2↑,D错误。 答案:C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B. 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C. 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D. 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解析: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二者褪色原理相同,A正确;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易发生水解,B错误;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与电石反应时,水消耗时析出的NaCl晶体包裹在电石表面,可减缓反应速率,C正确;AgNO3溶液与KCl、KI反应分别生成白色沉淀和黄色沉淀,可据此现象鉴别KCl和KI,D正确。 答案:B 8. 下列各项叙述I、Ⅱ都正确且二者的原理最相似的是 解析:FeS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醋酸与碳酸钙发生复分解反应,A错误;浓硝酸易挥发、易分解,漂白粉易与CO2反应,B错误;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C错误;碳酸钠、氯化铵均能水解,D正确。 答案:D 9. 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l-)>c(NH4+)>c(H+)>c(OH-) B. 将pH=4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C. 相同温度和浓度的钾盐溶液中,酸式盐的pH一定小于正盐的pH D. 常温下,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相比,Na2S溶液的pH大 解析:pH=7的溶液显中性,c(H+)=c(OH-),由电荷守恒知c(Cl-)=c(NH4+),A错误;醋酸溶液稀释后,c(H+)减少,但因溶液中水的离子积Kw是一个常数,故c(OH-)增大,C错误;酸式盐的种类不确定,若是某些以水解为主的弱酸的酸式盐(如 KHCO3),则酸式盐的pH大于不水解的正盐的pH,C错误;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中,Na2S的水解程度比NaHS大,碱性强,D正确。 答案:D 10.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H4+、NO3-、Na+、SO42- B. H+、Fe2+、Na+、NO3- C. Ba2+、K+、Al3+、HCO3- D. NH4+、Li+、OH-、SO42- 解析: Fe2+不能共存于硝酸溶液中; Al3+与HCO3- 发生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NH4+与OH- 形成弱碱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A (作者单位: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校 李平安 答案:D 5. 下列实验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解析: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C错误。 答案:C 6. 有关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构成原电池时溶液中SO42- 移向Cu极 B. 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 Cu-2e-=Cu2+ C. 要使Fe极不被腐蚀,Cu片换Zn片或a接直流电源负极 D. a和b分别接直流电源正、负极,Fe片上有气体产生 解析:在该原电池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在外电路中,电子由Fe经导线流向Cu。在溶液中,■向正电荷比较多的负极即Fe电极移动,A错误;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 Cu2++2e-=Cu,B错误;要使Fe极不被腐蚀,若为原电池,则Fe应该是做正极,即将Cu片换Zn片;若为电解池,则a接直流电源负极,即Fe作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Fe不会失去电子,C正确,a和b分别接直流电源正、负极,Fe片上发生反应:Fe-2e-= Fe2+.Cu片上:4OH—-4e-=H2O+O2↑,D错误。 答案:C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B. 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C. 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D. 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解析: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二者褪色原理相同,A正确;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易发生水解,B错误;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与电石反应时,水消耗时析出的NaCl晶体包裹在电石表面,可减缓反应速率,C正确;AgNO3溶液与KCl、KI反应分别生成白色沉淀和黄色沉淀,可据此现象鉴别KCl和KI,D正确。 答案:B 8. 下列各项叙述I、Ⅱ都正确且二者的原理最相似的是 解析:FeS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醋酸与碳酸钙发生复分解反应,A错误;浓硝酸易挥发、易分解,漂白粉易与CO2反应,B错误;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C错误;碳酸钠、氯化铵均能水解,D正确。 答案:D 9. 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l-)>c(NH4+)>c(H+)>c(OH-) B. 将pH=4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C. 相同温度和浓度的钾盐溶液中,酸式盐的pH一定小于正盐的pH D. 常温下,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相比,Na2S溶液的pH大 解析:pH=7的溶液显中性,c(H+)=c(OH-),由电荷守恒知c(Cl-)=c(NH4+),A错误;醋酸溶液稀释后,c(H+)减少,但因溶液中水的离子积Kw是一个常数,故c(OH-)增大,C错误;酸式盐的种类不确定,若是某些以水解为主的弱酸的酸式盐(如 KHCO3),则酸式盐的pH大于不水解的正盐的pH,C错误;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中,Na2S的水解程度比NaHS大,碱性强,D正确。 答案:D 10.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H4+、NO3-、Na+、SO42- B. H+、Fe2+、Na+、NO3- C. Ba2+、K+、Al3+、HCO3- D. NH4+、Li+、OH-、SO42- 解析: Fe2+不能共存于硝酸溶液中; Al3+与HCO3- 发生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NH4+与OH- 形成弱碱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A (作者单位: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校 李平安 答案:D 5. 下列实验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解析: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C错误。 答案:C 6. 有关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构成原电池时溶液中SO42- 移向Cu极 B. 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 Cu-2e-=Cu2+ C. 要使Fe极不被腐蚀,Cu片换Zn片或a接直流电源负极 D. a和b分别接直流电源正、负极,Fe片上有气体产生 解析:在该原电池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在外电路中,电子由Fe经导线流向Cu。在溶液中,■向正电荷比较多的负极即Fe电极移动,A错误;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 Cu2++2e-=Cu,B错误;要使Fe极不被腐蚀,若为原电池,则Fe应该是做正极,即将Cu片换Zn片;若为电解池,则a接直流电源负极,即Fe作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Fe不会失去电子,C正确,a和b分别接直流电源正、负极,Fe片上发生反应:Fe-2e-= Fe2+.Cu片上:4OH—-4e-=H2O+O2↑,D错误。 答案:C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B. 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C. 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D. 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解析: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二者褪色原理相同,A正确;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易发生水解,B错误;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与电石反应时,水消耗时析出的NaCl晶体包裹在电石表面,可减缓反应速率,C正确;AgNO3溶液与KCl、KI反应分别生成白色沉淀和黄色沉淀,可据此现象鉴别KCl和KI,D正确。 答案:B 8. 下列各项叙述I、Ⅱ都正确且二者的原理最相似的是 解析:FeS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醋酸与碳酸钙发生复分解反应,A错误;浓硝酸易挥发、易分解,漂白粉易与CO2反应,B错误;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C错误;碳酸钠、氯化铵均能水解,D正确。 答案:D 9. 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l-)>c(NH4+)>c(H+)>c(OH-) B. 将pH=4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C. 相同温度和浓度的钾盐溶液中,酸式盐的pH一定小于正盐的pH D. 常温下,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相比,Na2S溶液的pH大 解析:pH=7的溶液显中性,c(H+)=c(OH-),由电荷守恒知c(Cl-)=c(NH4+),A错误;醋酸溶液稀释后,c(H+)减少,但因溶液中水的离子积Kw是一个常数,故c(OH-)增大,C错误;酸式盐的种类不确定,若是某些以水解为主的弱酸的酸式盐(如 KHCO3),则酸式盐的pH大于不水解的正盐的pH,C错误;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中,Na2S的水解程度比NaHS大,碱性强,D正确。 答案:D 10.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H4+、NO3-、Na+、SO42- B. H+、Fe2+、Na+、NO3- C. Ba2+、K+、Al3+、HCO3- D. NH4+、Li+、OH-、SO42- 解析: Fe2+不能共存于硝酸溶液中; Al3+与HCO3- 发生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NH4+与OH- 形成弱碱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A (作者单位: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校 李平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