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主观表述新题型备考管窥 |
范文 |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为第二批进行新高考改革的四个省份山东、北京、天津、海南统一命制高考模拟样卷。其中,文言文考点强化了信息的筛选概括,新增主观表述题,难度明显加大。这是多年来全国卷从未考过的题型,预示着未来的全国卷将悄悄“变脸”。这一新题型更加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文言核心素养,进入或即将进入新课改省份的同学应引起备考的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新题型呢? 首先,要明了命题的常见角度:①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②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③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④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⑤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概括。 其次,要熟悉各类题型特点:①归纳型。要求同学们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句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②阐释型。要求同学们读懂文本,重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③评析型。要求同学们能结合文句内容对文中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评价。④探究型。要求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思考,用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去审视古代作品的思想内涵。 最后,要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①辩明文体,疏通文句意义。抓住文体特征是弄清文意的一条捷径,如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记叙所写人物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或缘史而发或直抒胸臆,而后用材料佐证之,考生要抓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地人事物景,最后生发作者感受。②深入研读,掌握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第二步,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第三步,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 下面结合文本就可能的命题视角具体阐释之。 一、探寻事件原因 就文言文中某一事件的结果要求同学们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示例]? ?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山东新样卷)? 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原因。 [相关语段]?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参考答案]? 因为召平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配置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来看,刘邦其实是在怀疑萧何,因此给萧何配卫队并非宠信他。 二、概括为文(为官、为学、为人)特点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离不开优秀的文言文本,而这些文本所涉传主往往在为官、为文、为人、为学等诸方面能给后人资以借鉴。 [示例]? ? (2019年高考江苏卷)? 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相关语段]?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参考答案]? 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三、解读驳论艺术 驳论是一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辩论批驳是同学们具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示例]? ? (2019年高考北京卷)?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相关语段]?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参考答案]?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四、概括主要情节(事件)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示例]? ? (2020年1月山东淄博高三期末联考卷)? 哀帝时期,桓谭如何帮助傅氏度过劫难,保全了性命?请简要说明。 [相关语段]? 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 [参考答案]? 防备他人驱使的医巫和在外寻求的占卜星象的方士;劝谏皇后的父亲遣散门客,廉洁谨慎。 五、探究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或批判或赞赏或置疑,在这一过程中价值取向不言自明,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點,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示例]? ? (2018年高考江苏卷)? 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相关语段]?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参考答案]? 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六、鉴赏语言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也可通过文言文来考查,各种描写艺术(包括语言、动作、肖像、情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修辞艺术(包括比拟、比喻、夸张、象征、排比等)、表现手法(包括烘托、衬托、对比、象征、用典、侧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小见大等)、论证艺术(立论、驳论、比喻论证、逻辑分析)等,要从现代文到文言文,来一个“乾坤大挪移”。 [示例]? ? (2019年高考上海卷)? 第④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相关语段]? 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参考答案]? 这番话指出为政当以百姓的性命为重,而催赋会逼死百姓,违反了为政宗旨。再指出“民尽死”的催赋结果违背了征税的目的,从现实利益看,催赋也是无益的。另外,把羊绑上石头丢进水里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催赋的危害,也增强了说服力。 七、分析形象特征(性格、作用等) 人物形象特征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正直或阴险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对象的同中之异。 [示例]? ? (2018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描述“吏”、“胥”形象的作用。 [相关语段]? 葵丑,成进士,为晋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周敢鬻法以上下其间。时有巡盐使者送犯拘罪,公讯无实,辄释之。其公方不阿类如此。 [参考答案]? 通过描述“吏”“胥”敬畏周鼎,不敢胡作非为,从侧面表现了周鼎廉洁正直,办案能力强。 八、提炼作者观点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观点的提炼与生发,文言也好,白话也罢,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示例]? ? (18年北京卷)? 以下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1)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参考答案]? (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九、勾联前人点评 前人对古文的评论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命题时引入前人评点,引导同学们在解读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要义之一。 [示例]?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相关语段]?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参考答案]? 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以上九点,基本涵盖了近几年高考有关这一题型的各种角度,同学们只要掌握了这一备考的“九阳神功”,勤加练习,就一定能在高考竞技场上技压群雄,笑傲江湖。 (作者:王广清,江苏省兴化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