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用爱情表白中的称呼作为课文解读的引线
范文

    陶月英

    

    摘 要:情话中的称呼,在本课教学中是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它具有关联和聚合的效应。它是文本内部戏剧情节的关联,是人物言语与内心的关联,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联,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联,也是文化与文化的关联。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关联,设计学习活动,构成一条思维路径,沿着这条路径,将会使学生对本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理解。

    关键词:称呼;情节;情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50-2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它常常被老师们忽视乃至无视。他们认为这个爱情故事耳熟能详,教材中的节选部分内容也十分简单,无需多费课时,因此老师们往往把教学目标设定为鉴赏作品语言的诗意美,然后,把教学内容确定为揣摩比喻的象征含义、理解排比对比手法的作用、体会句式长短变化的效果。这样教学,流于零散又费时,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以致于正当青春的高二学生,原本神往纯粹爱情,学习这篇课文后,索然更甚于神往,也使老师有低效无力之感。

    那么,能否独辟蹊径地引领学生读到文本的精彩、读出文本该有的价值呢?我认为,爱情表白中的称呼,可以是一条有趣的学习“蹊径”。“蹊径”虽小,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沿着它,一路探寻,可赏风景。

    一、浏览称呼,化繁为简,立现层次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台词切换频繁、长篇大段、内涵蕴藉,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完成分层概括,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质量不一定高。于是我将课堂学习的第一个活动设计为:浏览称呼,整体把握。具体是:月夜幽会这场戏,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借助男女主角对对方的称呼时的人称变化,分出层次,并概括大意。

    接受这个学习任务后,学生就只需在纷繁的台词中检索男女主角对对方的称呼时的人称,马上就能发现开头的几段台词中,罗密欧称朱丽叶、朱丽叶称罗密欧,都用了不少称呼,但从人称的角度,用的多是第三人称“她”和“他”,而接着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你”。这样,对这场戏情节层次大意的概括就迎刃而解了。那就是:第一层,独白,自诉相思;第二层,对白,说爱盟誓定情(道别)。

    富于動作性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这是指台词中人物语言是带有交流或交锋的流向的,从这种流向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故事情境或情节的发展,看到人物性格的逐渐展现。但是,对语言流向的研析,我们常常着力于含有人物行为、心理、表情、姿态的台词,其实,人物互相的称呼和自我的称呼,也是人物交流非常重要的元素,称呼的变化就暗示了戏剧情节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场戏中,这些称呼简直是一根筋络,连贯了情节。

    关注称呼中的人称变化,就好像庖丁解牛的那把刀,游走在文本的筋络中,一下子找到了情节的肯綮之处,学生豁然开朗,找到层次后或许有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喜悦。

    二、演读称呼,深度体验,唤起共情

    对于爱情,高二学生可能有的经历过懵懂的恋爱,但也并不一定理解爱情的真谛。通过学习文本去认识爱情,学生获得的一些认知很有可能只是概念化的。没有了感受,一定没有真正理解爱情。

    爱情里的所有话都是情话,这场月夜幽会的戏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后的互诉衷肠,因此戏中所有的话当然更是情话,而称呼是爱情表白中的重要内容,朗读好这些称呼,就能自觉把自我代入角色中,置身作品环境,感受人物感情,领悟人物内心,达到与角色思绪的共鸣,获得角色的情感体验,神入戏剧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爱情。

    据此,我设计了活动二:演读称呼,体会情感。具体步骤有三个:

    1.从文中检索男女主角对对方的称呼以及对自己的称呼(可选择一方,逐一圈划),和同学模拟朗读表演,细致体会其心理或感情。

    2.从刚才关于称呼的认识,说说戏剧语言的特点。

    可以归纳出两点:一是有潜台词。要在情境中体悟词语的含义。词语特别是汉语都自带噪声,有种种不同方向的词义,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基本确定。二是有情节性。语言显示情节发展。透过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故事和情感的发展。

    3.从情话中的这些称呼,说说爱情的特点以及爱情美好的原因。

    学生能作出较理性的认识:爱情的温度是炽热的;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爱情的心理是丰富的,如思念、焦灼、倾慕、激动、担忧、痴迷、亲近、甜蜜、无我、兴奋、愉快、不舍、坚定、拥有、安心……

    爱情的美好,首先在于它是情感的高峰体验。人的幸福在于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就是因为他的峰终定律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情感的高峰体验可能发生在各种关系中,但更多的是在爱情中,莎士比亚真是个语言大师,杰出地、细腻地描绘了关于爱情的高峰体验,我们仅从剧本中人物的称呼就领略到其中的丰富魅力。

    爱情的美好还在于它展示了人性中的美好:真诚、忠贞、善良、信任、英勇……

    这一学习活动,是这个文本学习最重要的活动。学生演读这些称呼,就是在研究戏剧的语言,就是在认识戏剧语言潜台词、动作性、情节性等特点的同时,经历角色的情感体验,自然地唤起与剧中人物的共情,深刻地领会爱情,甚至引发思考:剧中爱情或许就是莎士比亚关于爱情的最高理想吧,我们呢?心中有没有爱情理想呢?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在爱情中守住这份人性的美好呢?

    三、比较称呼,延展思维,探讨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目标11是“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11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这篇课文是教材中稀有的外国经典作品,教学时理应担当起课标要求的学习任务。

    于是我设计了活动三:比较称呼,认识差异。意在借助称呼,关联起两个不同的文本,也关联起不同的文化。具体步骤有两个:

    1.《长亭送别》中男女主角如何称呼对方的?全文检索相关信息。从爱情表达的差异,说说两对主角的不同。

    检索到的信息是:崔莺莺称张珙为“他、你、张生、君及并蒂莲”;张珙称崔莺莺为“小姐”;张珙称自己为“小生”。从情话中称呼的差异,可以看到他们爱情的不同。

    2.知道两对CP的最后结局吗?体现剧作的审美趣味有何不同?

    这一追问延展了学生的思维,一是从教材文本到整本作品的内容延展,能发展学生由部分及全局的逻辑思维,整体关注人物命运:崔莺莺和张珙是悲——欢——离——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欢——离——亡。二是从语言现象到审美趣味的延展,能发展学生由表象到本质的抽象思维,透过称呼看到其背后的审美趣味:前者寄托中国戏剧的审美趣味,即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理想;后者体现西方戏剧的审美趣味: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三是从外国文化到中国文化的延展,能在比较中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认识到在爱情这个共同话题下的文化差异:前者审美趣味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妥协与退让,崔莺莺和张珙迈出的—步尽管惊世骇俗,但终究不能突破伦理的规范:后者审美趣味的背后张扬的是人文主义的“自由”思想,是“若为爱情故,自由不可抛”的精神,体现的是对于爱的最髙境界的极端化、奋不顾身的追求,更让我们懂得了爱情自由是人性自由与人性髙贵的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