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香港初中地理课程地理议题设问特征分析
范文

    潘慧平

    摘要: 香港地理课程的突出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地理议题探究的形式贯穿学习的过程,本文以《地理议题探索》为例,分析地理议题探究的设问方式及特征。

    关键词: 香港初中地理课程;地理议题探索;文达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 ? ? ?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2-055-1

    香港作为中西荟萃的城市,其教育体制融合了两千五百年的儒家文化,同时沿袭了一百多年英国教育制度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既传统又现代,对于中国大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香港地理课程的突出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地理议题探究的形式贯穿学习的过程,以文达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议题探索》为例,在每一个章节的开篇,都有主题探索这一环节。主题探索有题目、情境设置、设问三个部分组成。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倡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显得尤为重要。香港初中地理课程纲要在地理课程目标中技能方面,提出了学生可以根据以下问题来帮助自己以地理的角度来进行思考:(1)它在哪里?和它是怎么样的?(2)它为什么在那里?和它如何出现?(3)它如何及为何改变?(4)它带来什么影响?(5)应如何管理它?文达教育出版社地理教材中地理议题的设问可以从这五类问题进行分类阐述。

    第一类:它在哪里?和它是怎么样的?

    “它在哪里?”询问的是位置。在主题探索这一环节,问位置的设问有的直接设问,例如问:在哪里、位置、直接填图写出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名字。这种设问方式一般问题较为简单,一般来说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有的通过情境,增加位置设问的趣味性,例如:标示路线、找区位/图、有没有……地方、往……方向、做旅游选择、(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哪里、从哪些国家进口、这种分布与……是否配合等。这种问题的设置融入在情境中,让学生乐于接受,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它是怎么样的?”询问的是地理事物的特征。这一类的设问有以下几个方法:比较(两种或几种事物),总结、归纳他们的特点;(该事物/现象)有什么作用;或者把事物进行拆分,细问特征的几个方面,例如方位角、距离、长度、问题、成因;提问区别、条件,描述特征;让学生画图、询问香港是香港地理一体否符合;让学生描述现状,提问你喜欢它吗?提问事物/现象的分类,询问分类的准则。这一类问题直接提问的较少,一般是会把问题进行拆分,询问特征的几个方面,或者从现象出发,描述现象及谈及客观感受,再通过比较、分类让学生体会特征。

    第二类:它为什么在那里?和它如何出现?

    “它为什么在哪里”提问的是事物出现在指定地点的原因。例如在学习日本时,指出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人们居住在地震多发的地方也不搬走,是什么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在学习广东地理时,提问为什么需要在广东发展核能?在哪里发展?市区还是郊区?请说明理由。这种类型的提问适合在地理事物的具体布局,为什么在这里发生,提出你的理由。这样的问法很生活化,学生易于接受。

    “它如何出现?”提问的是事物的成因。例如直接提问原因:洪灾成因;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或者作出选择及判断:在特定的情境下选择要进行的活动;判断是人为还是自然;判断哪个环境问题与能源的使用有关;这是谁的错?原因是什么;提问区位因素;或者先询问想法与感受,再询问理由:你认为……是不是良方,理由是什么;你喜欢……吗?理由是什么;假如……你会……考虑的因素是什么等。这类提问可以直接发问原因,也可以让学生对成因作出判断,也可以先做铺垫提及感受、想法,再提问理由及成因。

    第三类:它如何及为何改变?

    “它如何及为何改变?”提问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事物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对于变化的学习,可以向学生直接提问如何变化,或者通过比较……的变化;或者是计算……的百分比;或者是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你的感想如何?或者直接询问转变及转变的趋势如何?

    为何改变,可以直接提问为何改变?或者通过展示资料,进一步询问资料显示的变化原因是什么?还有什么原因吗?与……有没有关系?如何对抗……还有其他方法吗?……(方法)能对抗吗?

    第四类:它带来什么影响?

    “它带来什么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有什么利弊?产生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些会指明方向,例如:从就业机会、东道主、环境好坏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熟悉的情境)问要上学吗?应该怎么做?理由是什么;停课在家防护的措施,谈谈你自己的经历;……损失大吗?有什么不良影响;是否十分依赖……理由是什么;科技能改变吗?列表格让学生选择、解释、对……(给出主体,例如土著、世界、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这类型的问题提问“影响”,如果要从几个方面来思考的话,一般给给出主体,再让学生来回答。提问精准,例如提问“是否”,是还是否,二者进行判断再给出你的理由,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提问从一个具体的方向进行回答,直入正题。

    第五类:应如何管理它?

    “应如何管理它”提问的是解决的办法,教材中有以下提问方法:怎么样解决?如何选择?怎么利用……可以采用什么预防措施?它有什么作用,还有什么措施?如何减少、预防、可以采用什么措施以及措施是否有效。应否继续采用……原因是……谁有责任?(从个人、政府、联合国三个方面思考)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政府应该如何平衡……与……?

    这一类的提问影响的多为直接提问解决方法、如何预防,涉及到相关责任的,会给出主体让学生从不一样的角色中进行思考与辨别,避免了学生凭空想象。

    这五类问题中,比重最大的是第一类:“它在哪里?和它是怎么样的?”及第二类:“它为什么在那里?和它如何出现?”,占了问题的大部分,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課程发展议会.地理议题探索[M].香港:名创.文达教育出版社,2014.

    [2]课程发展议会.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地理课程指引(中一至中三).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广东 深圳 518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