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探索 |
范文 | 周建东 摘?要:学生的“前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考量指标和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可以搜集教学设计的素材;教师结合学生掌握的前概念,可以确定教学设计的方案;教师通过修正学生原有的前概念,可以深化教学。 关键词:前概念;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63-1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的教学过程虽说不是战斗,但是要使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尽可能的了解。既要清楚学生有哪些“不知”,又要了解学生的“已知”情况,其中的“已知”中就包括了学生对所要教授知识的“前概念”。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的某一些“前概念”可能是错误的、偏激的或者是片面的,只有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调查学生前概念,搜集教学设计素材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事物和现象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是概念、规律、思想方法、逻辑素质等的总和。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广泛调查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的前概念,以便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对概念有更加准确、到位的理解。 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前,教师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溶液”的前概念理解大多包含以下信息:液体、含水、无色;又如在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前,教师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前概念普遍是:温度越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越强。显然学生的对“溶液”的前概念以及“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理解”的前概念都是非常偏激的,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前概念的掌握情况,以此为素材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对学生布置测试题,如下面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测题: 1.请根据你的生活常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是酸性的,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的。() (2)柠檬、青苹果等吃上去都有点酸味,所以它们的汁液都是酸性的。() (3)酸性溶液是酸味的,碱性溶液是涩味的,我们可以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试剂的酸碱性。() (4)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都可以用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5)溶液的酸碱度和酸碱性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2.请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选择: 呈酸性的是(),呈碱性的是(),呈中性的是() A.雪碧B.蔗糖溶液C.橙汁D.肥皂水 E.雨水F.蒸馏水 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pH值大于7的是() A.牙膏B.厕所清洁剂C.生理盐水D.苹果 4.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葡萄汁3.5~4.5;苹果汁2.9~3.3;牛奶6.3~6.6;鸡蛋清7.6~8.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 B.苹果汁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C.鸡蛋清为碱性食品 D.牛奶比苹果汁的酸性强 二、结合学生前概念,确定教学设计方案 新课程改革多年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不断革新,与时俱进。一份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执教的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里所讲的“备学生”就是指,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学情也就包括学生对所教授知识的“前概念”,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前概念,组织确定教学设计的方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掷地有声的效果。 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安排了这一个教学环节: 向学生展示下列物质,说出哪些属于溶液?并说明理由。 ①盐水?②糖水?③泥水?④油水?⑤矿泉水 ⑥冰水?⑦碘酒?⑧石灰水?⑨蒸馏水?⑩牛奶 其中,属于溶液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环节的设计正是针对某些学生对溶液前概念的一些不确切理解,让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真切地认识溶液。 三、修正学生前概念,深化教学设计效果 建构主义思想认为:人的学习理解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对外部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每个人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都是以自身的经验来建构知识的。然而人的前概念都具有一定的有局限性,因此根据前概念建构的知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偏面,甚至是错误。当学生的认识出现错误或者偏差时,我们应该予以宽容和理解,努力帮助学生进行修正。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展示前概念——分析前概念——修正前概念”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几种重要的盐》之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先让学生展示前概念:大多学生认为酸溶液都是酸性的(之前学习了盐酸、硫酸等),碱溶液都是碱性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盐溶液都是中性的(如氯化钠);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给学生提供了硫酸铜溶液、氯化钙溶液、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玻璃棒、表面皿、PH试纸等);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正自己的前概念(盐溶液有的是中性的,有的是酸性的,也有的是碱性的。)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的体验与前概念之间的认知冲突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体验式学习不仅确保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前概念是教師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这一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学生的前概念不可避免的存在科学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但是俗话说:不破不立。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认知,通过自身体验式的科学探究过程达到对前概念的“破”和学习后准确知识的“立”。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学,江苏 苏州2152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