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例谈借微课之力落实生物核心素养 |
范文 | 张风雷 摘?要: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是大势所趋,微课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突破口。本文以微课设计实例谈谈如何借微课之力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17-2 微课不仅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突破口,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将丰富的微课资源提供给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来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文以微课实例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以微课促进学生树立生命观念 生物最本质的特征是生命性。生命观念是指人们对观察到的生命的总的认识和看法,是对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解释后的抽象。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希望學生能初步树立生命观念,并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当代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认为:“进化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考虑进化的话,对生物学中任何为什么的问题都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苏教版生物学在八上十六章第三节才明确提出进化观念,不利于学生理解自然法则,形成科学进化发展观。为此,我灵活处理了教材并设计了串联四册教材的进化与适应观微课,供学生需要时学习,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微课课题?生物的进化与适应 适用对象?七、八年级 教学目的?1.举例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材料准备?PPT课件,微课录制软件 微课设计: 1.观察图片瓶子树,有什么特点?思考和环境有什么关系? 2.视频蚯蚓:蚯蚓有哪些和环境有关系结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3.人体适于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如何形成的? 4.列举鱼类高度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思考是如何形成的? 5.举例说明植物适于传播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微练习?收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的资料,思考是如何形成的。 此外,进化的本质是进步,人类也在不断进化中,未来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努力,引导学生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信心。生物个体只有适应环境在生态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学习、生活与环境的变化,由被动选择转向主动适应,让自己的生命更富有质量。 由上可知,“微课”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资源。 二、借助微课开展生物科学探究 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尽可能做足做好实验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以经典实验“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为例,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微课课题?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适用对象?七年级 教学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2.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思维能力。 3.认同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材料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10ml的量筒、试管、试管架、馒头若干、脱脂棉若干,白纸、研钵、大、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碘液等。微课录制软件 微课设计: 小魔术播放视频:这是一块饼干,这是一种神秘的液体(碘液),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个“牛”字是怎么来的呢? 【探究指导】: 一、提出问题:每位同学细嚼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道的变化,提出有关淀粉发生化学性消化的问题。如馒头中不甜的淀粉怎么变成甜的物质了?是在口腔内被消化了吗? 二、作出假设: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被消化了。 三、实验步骤: 1.播放视频取唾液: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播放以下实验过程视频: 2.取2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和2,风干馒头,用手搓法研磨馒头成粉末,取两等份用纸槽分别送入两支试管中备用。 3.向1号试管内滴加取的唾液1~2mL,向2号试管内滴加等量的清水。 4.将2支试管振荡后放在37℃水中水浴加热约10min。 5.同时取出2支试管冷却,各加1~2滴碘酒,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播放视频 【实验现象1号试管不变蓝色,2号试管变蓝色。 四、实验结论:无甜味的淀粉在口腔内进行了化学性消化,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微练习?分析:1.本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2.在37℃恒温中水浴加热10分钟的原因是什么? 3.与2号试管相比,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什么? 三、用微课突破重难点,培养理性思维 香港教育学院林质彬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式学习项目负责人,他说:“混合式教育就是把传统的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微课精心设计了小游戏、观察、亲身体验、模型模拟实验和讨论总结,变抽象为形象,一步步直观再现动态生理过程,从易入难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并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体验、模拟实验,享有与学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课后没有深入掌握的同学结合网络化学习的优势通过微课再自主自学,形成理性思维。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微课课题?苏教版七下第十章第三节呼吸运动 适用对象?七年级 教学目的?1.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自身体验,提高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认同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材料准备?PPT课件,钟罩模型(模拟膈肌运动)。微课录制软件 微课设计 引入:小游戏吹气球比赛,人体的肺是由许许多多的像气球一样的肺泡组成的,外界空气又是如何进入肺泡的呢?肺泡能不能主动地扩大让空气进入?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肺泡扩大使外界空气能进入的呢? 【初体验】 要求:坐直身体; 1.用手轻轻按在胸前先吸气再呼气,感受胸部有什么变化? 2.用手轻轻按在胸部左右两侧先吸气再呼气,感受胸部有什么变化? 演示:胸廓正面图和胸廓侧面图 講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 观察:呼吸运动动态示意图 【再体验】 要求:坐直身体; 1.用手轻轻按在胸前肋骨处先吸气再呼气,感受肋骨如何运动?胸廓有什么变化? 2.用手轻轻按在胸部左右两侧肋骨处先吸气再呼气,感受肋骨如何运动?胸廓有什么变化? 过渡:体验只能感受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膈肌和肺是怎么变化的呢? 【播放视频】 请学生观察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气吸气之间的关系。 演示钟罩模型,类比:和胸廓有类似之处吗? 【模拟活动】 学生操作钟罩模型,模拟呼吸运动 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 微练习?对于暂时停止呼吸或呼吸运动减弱的患者,请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谈谈挽救措施。 落实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为之提供了新的落实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解决学生想学却没有机会继续学习的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为了吸引学生,微课设计要尽量用富有吸引力的标题、封面和感染力的语言,有趣的游戏、故事、魔术等。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微课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璐璐.基于不同功能的微课设计——以“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6(09). [2]郭军英.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以“解开光合作用之谜”为例[J],2016(07). [3]袁振国等.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光明日报,2015(12). (作者单位:南京市觅秀街中学,江苏 南京211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