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唤醒“中间沉默层”的几个关键点 |
范文 | 陈文翀 摘要:“中间沉默层”是班级中一个人数最多的群体,由于这些学生个性不鲜明,从众意识强,既不求冒尖,也不会落后,缺乏竞争意识,学习上不求进步,纪律上也不惹是生非,对安排的教学活动既不反对,又不踊跃参加,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根据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他们的进取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增加其进取意识等几方面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中间沉默层“乐学善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组学习;中间沉默层;激励;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7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2-110-2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肯定会发现班级里有一些学生光彩耀眼,出类拔萃,他们回答问题积极,上机操作熟练,我们习惯于称他们优秀生;也肯定会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他们经常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一些麻烦,我们习惯于称他们后进生。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即所谓的教学二头抓。于是,我们就忽视了班级中那些处于中等水平,各方面表现平平的“中等生”。由于这些学生个性不鲜明,从众意识强,既不求冒尖,也不会落后,缺乏竞争意识,学习上不求进步,纪律上也不惹是生非,对安排的教学活动既不反对,又不踊跃参加,因此,他们成了班级的“中间沉默层”。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部分学生的集体沉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学校层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包括领导层和教师)形成了一种“重点抓两头”的思想,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 丢中间”的最终局面。对中间沉默层的认识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往往会忽视他们。 第二,这一群体的心理原因。中等生虽然学习还算认真,但很少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的欲望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甘心居于中游。他们与成绩差的学生比,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反正还有人给我垫后,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而跟成绩好的学生比,自甘落后,认为天生不足,再多努力也无用,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感到自己在班上无足轻重,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如何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激活“中间沉默层”,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一、多种途径,培养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鼓励上进的学习氛围,在激发后进生的同时培养中间生的自信,使其逐步走出沉默自卑的阴影。 1.知识印证诱导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到了生活中许多应用,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导引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比如超市里的商品条形码扫描过程,涉及到了编码的知识、图像的输入等知识信息;用数码相机拍照的过程,涉及到了存储空间的知识,图像分辨率、色彩、压缩、格式等知识。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对生活的这些技术都多少有些触及,有的只是懵懂不明白其中原理,而当老师在教学中每每有意触及这些知识时,学生都会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知识印证,自己的学习信心就会提高。 2.榜样启发 榜样的力量是向上的,榜样的力量是鼓舞人激励人,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所以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大量IT名人的事迹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因为比常人更聪慧,而是刻苦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学习过程中,这些人物展现的求真、务实的作风、锲而不舍的精神,无疑对学生是一种启迪,一种自我教育。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案例不胜枚举,在聆听伟人故事时,学生不仅更加亲近了信息技术,萌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明白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克服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与持久的毅力。 二、建立“偏向”机制,暗送温暖阳光 “中间沉默层”这类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这类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在课堂上不会表现自己,缺乏主动参与课堂问答或上机演示的动力,对自身能力认识不充分。针对这类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打破他们的中庸平衡心理。 1.组建“同质”学习小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合作学习最优化的分组方式。在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会出现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同学津津有味地讨论,包办了所有小组任务,而其他的同学脱离小组活动的现象。这时候,优等生的天然优势泯灭了多数学生的信心及动力。因此,在小组合作时,要视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有效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这样,“优生层”的学生可以有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沉默层”的学生也因为小组伙伴水平相似,更敢于发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这在异质组内是无法体验到的。 2.设立岗位职责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甚至逃避群体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因为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所以学习活动大多由优生包办,忽视了“中间层”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反而变成了中等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因此,合作学习中必须给每位学生都确定岗位,明确职责,鼓励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平等参与。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重点是定期轮换。如:主持人、记录人、汇报人、操作人等。进行具体明确的任务分配,这样“沉默层”不得不主动参与合作之中。他们时而主持活动,时而倾听记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能够获得小组成员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了使命感和自豪感,进而在自我肯定中不再沉默。 3.激励赏识,分层递进 由于中间沉默层会产生与优等生无法抗衡的心理定势。他们缺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学习目标牵引,这需要老师经常指導他们自我设定信息技术培训学习目标,给予他们必要的课堂教学实现目标,帮助他们通过“跳一跳”来实现预期,由个人设定的目标和教师设定的目标来增强“中间沉默层”的进取意识。例如小组任务分层的评估激励,评价机制不局限于最终成绩,重视过程性评价。以成绩、学生集体评价、学生个人评价等方式,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促使学生不断发展,享受努力发展带来的快乐。如设立各种章节奖如“优秀网页制作奖”、“动画大师”、“图像处理大师”、“电子商务专家”等等,让中间生觉得至少在某一个信息技术领域是非常优秀的。 三、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中间沉默层”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更大的学业和精神压力,有更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劳动付出,但学习基本能力不足,不能举一反三。这具体表现为他们在课堂中有时对知识理解不透,思维受阻无法畅通,导致信心丧失,情绪低落;作为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对“中间沉默层”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内驱力, 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维受阻处,点一盏灯 在教学中“中间沉默层”经常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会促使他们在旁边观望、等待。而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化归”来引导,把原先是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具体的、简单的东西。 如在教学《信息的编码》这一课时,学生对于“128个ASCII码为7位二进制数来表示”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设计了“烽火台”的实验: 师问:如现在长城上有左右二个烽火台,一共可以给城下的士兵表示几种战事情况? 多数学生可以回答:四种(二个都不点燃,左的点燃,右的点燃,二个都点燃),用这四种情况来表示四种战事。 师:如果要表示5种、6种情况呢?怎么办? 多数学生:增加一个烽火台个数。 师:增加一个烽火台,一共3个,那最多可以表示几种情况? 此时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纷纷拿出笔在纸上演算起来,过一会儿就得出了答案:8种情况!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如果烽火台添加到4个,一共有几种情况? 多数学生:16种! 师:那7个烽火台呢? 学生一起回答:那就是2的7次方。 师:没错,就是2的7次方,就是128,原来,128个ASCII码为什么要用7位二进制数来表示,道理就在刚才的过程中。 刚才这样的循序渐进实例教学,学生们对知识点心领神会了,知识的阻点也排除了。 2.思维空白处,搭一座桥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少数几个优等生把手高高举起,而其他学生或叹息,或沉默,或挖空心思,或愁眉紧锁……这时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为“中间沉默层”搭一座桥,引领他们渡过知识的海洋,最终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 如学生初涉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时,摆在学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怎么样的电脑才是多媒体电脑,也就是组成多媒体电脑的基础硬件是什么的问题。而对于硬件的认识即使是平时“高水平”的学生也是基本不太了解的,毕竟很少有机会拆开机箱里认识里面的硬件及功能。对于这样一个知识空白点,笔者增设了一节貌似与教材无关的一节电脑硬件认识课:现场拆开一台多媒体主机,展现主板、声卡、显卡、内存、CPU、硬盘、光驱、音响等硬件,并一一对学生讲解其功能与动作流程,最后把这些散件连接进行现场运行调试,这样的实例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有用,學生也非常感兴趣,原来的知识空白也被丰富鲜活的例子填入了新的知识。再这基础上再来讲解多媒体的其他知识也会容易很多。 3.思维错误处,撒一片爱 【案例再现】在学习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FLASH动画制作时,最后有一个作品练习,利用“逐帧动画”制作一个眨眼睛的动画,最后所有作品都上传至教师机中,在批改这些作品时,发现一个作品动画虽然完成了,也做得很漂亮,但是采用的不是“逐帧动画”,而是补间动画,而且犯这种错误的学生还有很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作品反馈课中特意来点评这个作品: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一起欣赏以下这个作品 欣赏完后,让学生来点评这个作品。 学生:眼睛画得很像,动画也很好。 老师:确实,这个动画首先是画得很像,很漂亮,而且动画也做得非常好。不过有一个小瑕疵,是什么呢? 此时,笔者打开动画的源程序让学生自己观察,学生一下子就看出了此动画不是用“逐帧”技术来完成的。 老师:虽然我们这位同学的作品作得很漂亮,如果在现实工作中,这样完全没有问题,不过如果是会考或是高考题目这样硬性要求,那我们还是要按照要求来,但是我相信这位同学补间动画能做,那逐帧动画也一定能作,因为从操作原理上来说,补间动画反而更难。 经过这样的点评,一方面纠正了错误,另一方面充分表扬了学生的所做成绩,不仅仅是在学习中,其实在很多方面,如果在他们的错误处撒上一片爱,收获得将是学生的更好发展未来。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心情发施展的地方”。处于“中间沉默层”的学生更是迫切需要这样一个展现自己的地方。上述思考旨在提高“中间沉默层”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主观能动性,使得“中间沉默层”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而课堂必将成为他们施展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电化教育研究[J].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8).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9(8). [3]杨威,苑戎.一种基于网格的协作学习系统的研究[J].北京: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