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课堂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
范文 | 乔本师 重新审视学生的情感困惑,从营造课堂气氛入手,沟通和谐融洽的课堂交际关系,如何控制课堂焦虑适合程度,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对课堂气氛与学生心理焦虑关系应有一個比较清晰的认识,它对改善或变革课堂环境,促进语文老师教学反思,选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降低课堂焦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高中语文? 课堂焦虑? 成因对策 来自高考的升学压力是高中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焦虑感的主要原因,语文课堂的日常教学活动,皆围绕着高考考试说明进行训练,师生自主发展中有滋有味的阅读浸润和自由灵动的写作表达,已然成了非主流,基本上被刷题和应景式写作所淹没。学生反而产生很想学好语文却又苦于学不好的情感冲突。“夸父逐日”版的大小考试结果,却永远满足不了常考常新的考试需要。这种无法把握的焦虑情绪以及与之伴生的倦怠心理,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极大的困扰,造成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紧张,学生的语文课堂焦虑心理越来越重。 一、焦虑心理与语言学习 焦虑与学习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焦虑是个体预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担心害怕的综合情绪。从总体倾向上看,焦虑程度可以描绘成一条“倒转U型曲线”,亦即高焦虑会防碍学生的学习,低焦虑则会消减学习动力,只有适度焦虑的状态带来的适度紧张才能提质增效。大量的心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叠加式的焦虑情绪,不仅不利于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是指学习者需要进行语言表达(包括口头发言和写作实践)时产生的恐惧和不安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反复的学习焦虑可能变成一种心理品质;因焦虑而导致紧张的心理情绪,并产生恐惧和不安,语言贮存和输出效果显著降低,时间一长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只要面对学习任务就会产生抵触或懈怠心理,思考和记忆的精力瞬间涣散或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或不能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的“负罪感”(或挫败感),又对此前的学习焦虑心理形成反复的叠加效应。这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的得分率就是一个明证。 二、语文课堂焦虑及其负面影响 语文课堂学习焦虑是特定场景下的学生心理反应,通常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文本、理解语文知识或应用语文技能、参与语文实践时所产生的紧张、烦躁、倦怠甚至畏惧等焦虑状态,指向教学活动并影响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及效果。这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尤以高中课堂的焦虑程度最为突出和严重。 长期以来,“重理轻文”思想泛滥,数理学科的题海战术,高度、密集的形式化演算和推理,严重弱化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综合语言知识和技能)。大多数学生在思维惯性或惰性的支配下,对语言场的形象化缺乏想象和联想的再创,难以理解和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文本解读或师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所要表达的意义,随之而来的挫败感便叠加为对语文学习的高焦虑情绪。语言学科本身所要求的较强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高焦虑叠加心理。学生经常处于竞争激烈、气氛紧张的学习环境里,情感体验的痛苦、忧愁、恐惧、烦闷等客观情境不断地被重复、被强化时,相对稳定的焦虑情绪就会形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语言学习的信心,语文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心理学家就提出了“语言学习焦虑症”的概念:即一个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与课堂环境有特殊关系的紧张和畏惧感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也就是说,不适的课堂环境氛围是导致语言学习焦虑的重要因子。翻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主要语文学术期刊,语文情感教育日见兴起,许多研究均围绕着改善课堂气氛、降低课堂焦虑而展开。 根据国外通行的FLCAS课堂焦虑问卷、HKT显相焦虑量表和国内学者张玉茹等编制的班级气氛量表等编制的调查问卷,计算各被试群体的焦虑指数和课堂气氛指数及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并作出相关的描述性分析。另外,参考研究了西北师范大学王琦教授的语言学习焦虑研究的调查数据结果。 分析统计数据可知,产生交际畏惧的焦虑程度和数量高居引起焦虑因素的各类别之首,对教师评价的恐惧心理也成为引起焦虑的重要因素。值得警醒的是,作为母语的语文,平均六成以上学生因听不懂而焦虑,足以令人心惊胆寒。 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害怕被老师提问,更不要奢谈独抒己见了;更是害怕回答出丑而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进而对自己的学业认知形成负评价。课堂言语学习实践情境中,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以及来自同学的鼓励和支持。课堂上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或机会不充分,特别是生与生之间鼓励和帮助缺失,更多的是嘲弄或看笑话,个体又很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说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乏互动和交流的体验环节,无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皮尔逊相关系数(-0.604,0.05)表明,课堂气氛与课堂焦虑两个定距变量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课堂气氛与课堂焦虑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就从科学理性上证明,焦虑程度越低,课堂学习气氛越好;反之,课堂气氛越沉闷,课堂学习焦虑程度越高。柯维顿博士针对皮尔逊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指出,高焦虑与高能力的结合也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而高焦虑与低能力的结合则会大大降低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率。 三、缓解过度焦虑,调整学习策略 重新审视学生的情感困惑,从营造课堂气氛入手,沟通和谐融洽的课堂交际关系,如何控制课堂焦虑适合程度,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课堂气氛与学生心理焦虑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对课堂问题的改善,促进教师教学反思,选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并降低课堂焦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内容始终如一地向学生传授这样的观念:语文是再创审美的、生动有趣的,与我们的常态生活是共生的,“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出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消除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神秘和恐惧感,有效调整学习策略。老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剖析焦虑根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致使这些原因留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而产生保护性抑制。他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学校的自然、人文环境,会对学生心理直接或间接地持续产生叠加影响,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多帮助少埋怨。我们可以利用暗示的技术性操作,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或解决与他们水平尽可能相适应的问题,让他们体验、认识成功的自己。这样课堂焦虑不仅可以预防而且可控,同时还能有效阻止焦虑情绪在一定范围内的癔态性扩散。 1.反思传统教学,营造对话情境 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严重缺失。其主要原因是来自教学和升学的压力过重,加之受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和传授方式的影响,教学策略的实施缺少积极主动创新性探索。 教学活动应该是具有多重可能性的、创生性的,永遠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意义的活动。按两种规范建立起来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严格定性的具体生动性的双边或多边活动。营造对话情境,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教师及时采用和调整相机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因而有效避免引起学生焦虑的教学行为;营造对话情境,关注课堂语文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情境,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信心不足、心理过度焦虑的学生特别给予更多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从而及时、客观地对学生的当下表现予以引领性和鼓励性评价;营造对话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共同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体验到集体力量的伟大和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在自我比照和自我反思中成长。学生只有在与同学、文本、教师三维对话的过程中才能引发自我比照和反思,进而产生重塑自我的需求,高效率地获得新的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 2.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尊重学生 针对语文课堂学生的交际焦虑和负评价焦虑,确立“教师围着学生转”的策略。如:调整过难过密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中心,使学习讨论的任务和目标适合大多数学习者;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就各自的家庭生活、受教育经历以及爱好、特长等创设交流的时空和机遇;另外,提供有选择性地学习任务,创设亲友团式的获得指导和帮助的情境和路径,使学生就自选的学习任务有信心、感兴趣,并能从容完成。无论学习的成果如何,凡是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提升的,凡是为完成学习任务努力和付出过的,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一点点出彩的表现,理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及时的鼓励和鞭策。研究表明,严厉的纠错会增加学习焦虑程度,甚至直接导致过度焦虑。因此,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应采取宽容态度,并鼓励适度且明智的冒险,多注重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少做横向比较。 3.引领课堂互动,让学生唱主角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理念、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一些教师不预设让同学发问的机会,课堂上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或机会不充分,特别是生与生之间鼓励和帮助缺失,个体又很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治学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发展,势必造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课堂不满意。教师应做好课堂的引领和组织工作,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思考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基于他们的学习努力程度,观察其课堂表现,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多边互动,有针对性地灵活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互动的多样化、趣味性效果。 教师必须还课堂以“学堂”的本来面目,始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新的生成,既要有可以预测的应对办法,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用“说出来”“写下来”“行动起来”的策略和方法,去激活学生心中沉睡的、模糊的、不确定的生命体验与言语实践,平等地走进学生世界,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唱主角。 语言学首先是人学。教学只有全面关注人的发展才有希望。课堂教学活动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每一节课的目标设定都应有所侧重,时间和精力上皆不宜平均用力,当下流行的什么体系或样板、模式,尽量少去关注。各地各校在校学生的情况是存在很大差异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好把精力放在“语文”如何注入学生骨髓,占领学生灵魂制高点的路径和方法上。面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尤其要有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使他们皆有所获,是为因材施教。让基础差的喜欢上语文课,在课堂上也能笑口常开,让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语文课太短,感到意犹未尽,“能把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个个迷恋读书,痴情作文”(刘锡庆语)。这也许有些过于理想化,但如果我们都努力追求这种课堂境界,就必然会刺激学生的敏感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4). [2] 于漪.新世纪教师素养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6).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1). [4]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3). [5] 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0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