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升地理实践力品质的教学方法 |
范文 | 陈炳飞 摘 ?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高品质的地理实践力是融合多种能力与品格的行动素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充分体验、感悟,在问题解决中深度探究、领悟,在学以致用中理性反思、完善,构建重视“学思行结合”的“体验·探究·应用”教学模型,是提升地理实践力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 ?品质 ?教学方法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高品质的地理实践力以学科素养为基础、以实践行为为表征,由多种素养相互融通、相互促进而成,这种素养的获得离不开“学思行结合”。据此,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反思和完善,初步构建相应的“体验·探究·应用”教学模式。 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充分体验和感悟 1.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具有形象化、立体化、互动性等特点,能“强化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其感悟、欣赏、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变化”[1],深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在开放、复杂、易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容易提出新问题,开启新探索。可见,“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2],这些实践活动也是地理实践力最直接、有效的培养途径,教师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和大自然,让他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直觉体验、灵感和想象力,增强解决实践问题的行动能力和经验。 (1)整体制订地理实践教学的计划 一所学校的地理实践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需求和學校特点,合理定位本校地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整体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逐步建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地理实践活动项目群。项目群建设要统筹考虑以下问题:兼顾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形式,把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内容的比例,设置“必做”和“选做”项目,融合本土实践(主体)与远足研学,融通国家课程(主体)与校本课程。 (2)不断丰富地理实践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紧缺是当前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限制因素,教师要自觉成为地理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完善者,以及学生开发资源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利用校外的人力、物力资源,不断拓展综合实践基地,逐步建成由校内和校外资源相互补充,物态资源、文本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相互促进的地理实践教学资源系统。 (3)着力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的品质 一是科学制订活动目标。“不完成目的的活动就不是实践,而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3]地理实践活动是为了达成特定育人目标而有计划的行动,教师要明确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并与学生共同制订切实可行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目标。 二是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师生可以立足熟悉的生活实际,寻找蕴含学科内涵和现实问题的典型场景,经反复推敲确定选题。然后,尽量让学生分组设计、择优组合,完善活动的路线、步骤、工具、时间、人员分工等细节,学生自主策划方案,能充分激发参与热情和创造潜能,为将来更深入地实践和探究奠定基础。 三是合理开展实践行动。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关注实践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和思维启迪,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欣赏地理环境,探索现实问题,记录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临场产生的设想,通过论证、取舍,即时生成更加合理的活动过程;等等。 四是认真撰写活动报告。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评价激励等方式,鼓励学生整理、归纳、交流活动信息,总结、评价、反思活动得失,认真撰写实践活动报告。 2.运用工具再现问题化的真实情境 学生不可能事事身临其境,局限于实践活动势必窄化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美国高校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是“结合全球和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热点问题,以及国内外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丰富探究式研究专题题库,鼓励学生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思维和地理信息技术发现和解决问题”[4]。因而,教师既要积极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手段直观呈现典型的真实情境,或者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等模拟实践及探究活动。 再现或模拟真实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巧妙运用立体的模型与仪器、真实的视频和图文信息,前者如地理专用教学仪器、实验器材等,后者如“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能够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文献……”[1]。二是深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呈现接近或超越现实的逼真情境,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计算机软件可以应用大数据提供复杂的情境和多样化的选择,并能及时反馈,使得地理模拟决策学习更接近真实世界”[1]。上述方法虽然无法完全取代实践活动,但它们真实再现近似现实的鲜活场景,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地理实践力培养走出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扩展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深度探究和领悟 1.探究现实问题是提高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高水平的地理实践力不仅仅指实践技能,而是多种素养的综合体现;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既能“做得好”又能“想得好”,能够“对解决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1],“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1]等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不可能只依靠动手操作,还需要学生从真实情境中解读、领悟和应用地理原理,并对现实问题及实践行为进行解释、评价与反思,通过感性体验和理性探究相结合,养成理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事实上,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多是蕴含着问题探究的理性实践。 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多途径引导学生探究现实问题,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1],切实提高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水平层次。一是开展探究性实践,师生带着探究现实问题的目的去策划和开展实践活动,边行动边探索,在活动现场分析、反思和解决问题;二是开展实践性探究,师生根据实践活动或其他方法获得的真实资料,在课堂上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去探究、洞察和(模拟)解决真实问题。 2.深度开展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究活动 立足真实情境的探究活动不应浅尝辄止,而要强化其问题性、综合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拓展其深度和宽度,启发学生通过由表及里地分析、客观理性地判断、辩证多元地反思,自主完成意义的深度建构和灵活运用,并“能够评价特定个人行动的自然和社会空间后果并思考替代方式”[4]。 (1)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不能简单地把深度教学理解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度和高度。”[5]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激励的学习氛围,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引导所有学生自觉参与充满激情、创造与生成的实践探究活动,使他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开放、活跃,能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积极地分享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探索高度。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现实问题。创设充满矛盾的真实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蕴含其中的真实问题;适当提高实践情境的复杂程度,启发学生提出“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等高阶问题,包括解决方法不唯一或不确定的劣构问题;鼓励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联想和质疑,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创生具有层次性、深刻性、生长性等特点的问题链。 二是鼓励学生深度探究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尊重“异常”现象,顺势拓展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和批判,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当地和全球的可持续生活,并思考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6];鼓励学生自由探索,通过深究式思考提出个性化见解;激励学生主动挑战复杂问题和两难问题,寻找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比较、试验等方法探求最佳方案。 (3)探索事实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1]地理实践力不可能脱离其他素养而割裂存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实践创新”是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素养必然是多学科共同的育人目标。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统整地理学科的多种核心素养,如“在野外考察和调查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区域的位置,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要启发学生关注相关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1];还要突破学科边界,通过跨学科的融通,还原客观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复杂性。进而,引导学生在系统中、联系中、对比中行动和思考,形成多元、立体、完整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4)建构自己的探索模型 真实情境的特殊性、复杂性、多义性相互交织,有助于学生形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存在一般性规律,在探究过程中,教師要适时启发学生立足客观现象,突破问题表象,通过严密推理、反复求证和科学提炼,努力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和归纳,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型,形成超越特定情境的普遍性、原理性结论,为解决相似的实践问题提供参考。 三、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理性反思和完善 在“体验感悟”或“探究领悟”后,教师可以再次创设相关的真实情境,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通过理性分析和反思完善,对前面活动中获得的结论及模型进行再确认、再丰富和再创造;引导学生通过学以致用,将实践及探究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智、能、行、情”有机融合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地理教育对下一代至关重要,地理教育使其具备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实践中尊重和关爱地球,做出合理决策。”[6]学生团队从多元视角出发,综合多种经验,尝试对某项实践活动的方向、方式、方法做出选择、调整与决策,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有助于他们深刻领悟现实世界中的人地关系,增强对“行”的远见和判断力,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品位。这种“决策教学”面向复杂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对学生的经验储备和综合素养要求很高,适宜运用于“应用反思”环节或课后探究活动。 例如: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学生根据课前对当地农业生产的调查结果,探讨、归纳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形成“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观念;课后,学生分组开展相关的模拟决策活动。 ①确定决策问题。(某地)农业生产应如何发展? ②收集真实资料。选择一个熟悉的村庄,利用周末时间调查、走访,查询资料,收集当地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了解农业生产的类型、方式、效益等现状。 ③初步形成决策。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该村农业生产的合理性,探讨可能的优化措施,初步制订决策方案。 ④交流评价成果。各组选派代表阐述本组方案,开展组际评价。 ⑤反思完善方案。各组结合他人的建议,讨论、反思、优化方案。 学生依据实地调查获得的信息,迁移应用之前的实践和探究成果,理性分析、评价、诊断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构想,完成对结论的再建构,同步优化信息处理、知识应用、实践行动、团队协作、创新决策、人地协调观等能力和素养。 综上所述,“体验·探究·应用”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和“活动中心”,激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理性探究中领悟、建构,在迁移应用中反思、完善,深度参与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实现感性体验之“美”、理性探究之“真”、实践应用之“善”的共生共长,整体提升行动能力、探求精神、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创新意识、责任担当等地理实践力的水平层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蔺雪芹,申玉铭,余丹林.中美高校世界地理教学比较及其经验借鉴[J].地理教学,2018(23). [4] 王民,黄劲松,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7(09). [5]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 IGU-CGE.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J].杨洁,丁尧清,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6(08).【责任编辑 ?王 ?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