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分析
范文

    邹永萍 齐玉梅

    【内容摘要】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少教多学”这一全新教学理念受到广大师生的追捧。在以前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长篇大论,学生无动于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还没有领悟新课改中关于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语文是很感性的学科,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直接告诉给学生,他们根本不会产生共鸣。只有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自己去感受,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少教多学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现状分为三类:第一种学生只要一提到语文写作,就感到头痛不已,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来;第二种学生下笔如有神,挥洒间千言万语,但是几乎千篇一律,像八股文一样绕来绕去就是那么几个观点,引用的素材重复啰嗦,整篇文章散发着一股“陈旧的霉味”,基本上看开头就知道整篇文章要说什么,满篇都是那种“打官腔”的废话,读起来“味同嚼蜡”;还有一类同学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他们的文章富有趣味,素材丰富,但是观点过于愤世嫉俗,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不能中肯的评价事物,让人感觉作者处在一种“疯魔”状态,近来出现的很多高考零分作文就是这样的例子。

    造成前两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多教少学”,这些人有德文思枯竭,有的看似随手就能下笔千言,实际上满篇废话,这就是教师只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学生,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到了自己下笔的时候,不是写不出来就是照搬硬套。最后一种是“不教多学”的特例,有些教师在开展“少教多学”这一理念之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从“多教”变为完全“不教”,一些学生虽然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但是却没有得到正确的方向引导,结果写的文章变得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这些情况说明教师要严格把控“教”和“学”的度,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找到其中的黄金比例。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感受写作的规律,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1]。

    二、????????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少教多学”的具体策略

    1.准确理解教和学的转变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写作,寫作本来就是有着无限可能的创作过程,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如果每个人写出来的东西都一模一样,那么教学绝对是失败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在教材知识点里找出想让学生掌握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判断出“教”的度在哪里。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受,然后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再“死气沉沉”,变得富有活力。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写作,就是怎样看待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行为?教师不要一开始就抛出自己的观点,什么对楚国统治阶层腐朽的强烈不满,表达对亡国的巨大哀思等等,这些论点早就被人大书特书,没有新意。有没有人会觉得屈原是个懦夫呢?勾践当年如果一死了之,就没有后来的东山再起。伍子胥曾经率领吴国兵马灭亡楚国,为了发泄愤怒鞭楚王之尸,楚国有个忠臣申包胥到秦王面前跪了几天几夜,请秦王出兵恢复楚国。屈原为什么不能学申包胥,留下有用之身,而非要一死了之呢?事例是死的,观点是活的,可以衍生出无数篇不同风格的文章。

    2.理清思路,掌握写作的规律

    写作是作者表达自己对于事物观点和感受的一种方式,怎么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读者看完文章以后是不是“深以为然”,和作者产生共鸣。在语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读者,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觉得作者的想法和自己一样,只要达到了这种效果,那绝对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教材中的脉络,学习里面的技巧,然后自己灵活运用,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例如:在学习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写一篇读后感,教师不要直抒观点,让学生们自己去感受诗词字里行间的意蕴。毛主席的伟大不可否认,这是作者在1925年所做的诗词,里面饱含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传达出一种藐视一切腐朽势力的豪气,从里面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年轻时及拥有远大的抱负。学生们从诗词里感受到积极乐观的大无畏精神,不但提高了写作技巧,还可以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只要保持斗志,坚持奋斗,就绝对会拥有灿烂的明天[2]。

    3.联系实际,拓宽“少教多学”的可能性

    写作不是码砖砌墙,不能“死搬硬套”,要让读者感到自然舒服。最好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觅素材,古往今来很多大文豪的名篇写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为什么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都是投入了感情,别人一读沉醉在文章的感情里,文章自然变得具有感染力。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者很容易就能够感觉到作者郁郁寡欢的心情,荷塘夜色是较为常见的场景,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够打动人?作者把这一方荷塘月色想要成了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不被外界打扰尽情放飞思想,满篇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由强烈的渴望,很多人不由自主产生了共鸣。人生在世谁不是活在大大小小的笼子里:学习时的孤单痛苦,工作时的劳累,爱情里的失落,婚姻中的争吵,这些都让人想逃离,写作中融入真挚的感情,读者绝对能感受到。学会自然的把各种感情融入到文章里,引发人们的思考,这就是一篇成功的作品。

    结语

    “少教多学”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提出的全新教学方法,教师们通过有效运用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们的写作水平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的科学合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只要不断深入研究,大力推广,高中语文教学绝对能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庄丽.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尝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23):84-85.

    [2]侯振玲.“少教多学”——提升写作能力的基础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6,(6):63.

    (作者单位:沂南县第二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