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拓展资源 分层教学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
范文 | 尹俊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提倡核心素养的今天,学生的语文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本营,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拓展学生视野,挖掘思维深度,丰富知识底蕴,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要打造这样高效的语文课堂,可从以下两方面探索。 一、拓展资源,精心备课 (一)广泛阅读、研读教材,是精心备课的基础,也是保证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很多教师忽视课标的要求,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精心备教材,拓展思路,课堂会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良好平台。我在教学《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精彩段时,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我把《语文课程标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所教班级的学情等内容综合到教案中,引导学生体会月夜行船这段文字灵活的写法。一是生动的景物描写:多种感官:嗅觉、触觉、视觉、聽觉;多个角度:色彩、气味、声音;二是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心理描写;三是典型的写作手法:化静为动的手法、情景交融的写法、想象的运用;四是精彩的修辞:比喻、拟人;五是丰富的思想内容:景物多样,如豆麦、水草、水气、月色、连山、赵庄、火;内容丰富:不但描写了江南乡村的美景,也表达了孩子们如愿以偿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还流露出“我”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这次备课中挖掘出的内容,有一些是以前备课中忽略的,这么条理清晰地归纳给学生,系统地总结出来,得益于能够静下心来,精心地研究教材,因此,实现了延伸拓展的目标。 (二)研究学情,贴近现实,体会文本情感。在准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考虑到班级的学情,我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系苍生、忧国爱家的教育,把情感教育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杜甫生活的时代距离学生们遥远,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杜甫当时的情感,所以备课时,我用凉山30位献身火海的英雄的鲜活实例来诠释何为担当,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英烈生活照、工作影像资料、凉山大火的图片、英灵回归故里的视频,带着对烈士的敬意,我将他们和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怀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目标,学生不但感恩烈士的英雄壮举 ,也理解了杜甫穷也兼济天下的豁达胸怀,我告诉学生:“孩子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们负重前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学生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二、因材施教,分层提问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脾气个性、知识掌握情况等都不同,就需要教师认真观察,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问题方案,从而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分层提问是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将知识归为四类:A类是字词作者等一些积累性的知识,B类是文章的内容情感等理解性问题,C类是写作手法、赏析语言等能力提升的题型,D类是仿写片段谈看法等延伸拓展类问题。班级的学生按照上一次知识测试的成绩以及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原则,也大致分为ABCD四个小组,基本每节课都是遵循这样的方式提问,直到下一次知识测试结束。然后再根据这次知识测试的成绩及个人的意愿进行微调,实行滚动晋级,四个小组形成了争抢晋级的良好氛围;其次,一个问题在四个不同层次中,被重复传递,最后学生基本掌握,既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又解决了潜能生的转化问题,看似简单地重复,实际是梯队回答,分层次提问;此外,背诵文章时,可采用多人─几人─一人的层次提问,不但节省了时间,还扩大了提问的范围,不太会的学生也能顺着背下来,实现了语文课是大家的,大家都上语文课的良好局面。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基于这样的目标,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放宽视野,不局限于教材,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负责,打造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