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学习视角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刍议
范文

    杨卫华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它影响着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然而,很多化学课堂中的提问却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不停地提问,学生匆匆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反馈。教师为了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向正轨,只好不断地更换回答的学生或者连续追问,直到问题得到完满的回答。

    关键词:学习视角;化学课堂;有效提问

    一、精心设计核心问题,提升学习内容的品质

    学习内容是让学习发生的必备要素之一。课堂提问也是更多地围绕着学习内容设计的,但是不同的提問设计关联起来的学习内容的品质不同,有必要设计以核心问题为逻辑起点的提问体系。一节课的提问是由核心问题、加工性问题和追加问题三类不同层次的问题组成的。

    以下是以高中化学《纯碱与小苏打》一课为例,以设计核心问题提问设计。

    Q1:核心问题——怎样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Q2:加工性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怎样的性质?

    Q3:加工性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有何区别?

    Q4:追加问题——查找资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常温下的溶解度是多少?

    Q5:追加问题——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饱和碳酸钠和饱和碳酸氢钠中,会有什么现象?

    Q6:加工性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快慢怎样?

    Q7:追加问题——碳酸是如何电离的?写出电离方程式。

    Q8:追加问题——少量的H+能否使较多的碳酸钠生成二氧化碳?

    Q9:加工性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接受质子的能力如何?

    Q10:追加问题——不用任何试剂能否区别碳酸钠和盐酸两瓶无色液体?

    Q11:加工性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如何?

    Q12:追加问题——自然界中地下溶洞及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是如何形成的?

    Q13:追加问题——为什么干粉灭火机里装有90%以上的碳酸氢钠用于灭火?

    可见,本课以设计核心问题为逻辑起点的提问体系,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内容及内容的组织方式。

    二、以学习逻辑组织课堂提问,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提问设计要从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学习逻辑更注重学习结果的获得过程,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知识,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学会”,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结论,更要学会获得知识结论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或转变。

    以下是高中化学《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一课,以学习逻辑组织课堂提问设计。

    Q1:180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明了伏打电池,也因此引发了当时很多科学家对电流的好奇心,当时第一个好奇哪些物质可以导电,他们为什么导电?

    Q2:熔融氯化钠通电导线中移动的是什么?液体中移动的是什么?

    Q3:导线中的电子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怎样解释这个闭合回路的导电过程。

    Q4:预测CuCl2溶液通电,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Q5:历史上戴维试图用电解氢氧化钾水溶液的方法制钾单质却失败了。今天我们用电解CuCl2溶液制铜单质却成功了。为什么?

    Q6:电解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出现在哪一极?

    Q7:如何证明阳极从没出现过氢氧化钠?

    Q8:工业上如何防止氢气与氯气、氯气与氢氧化钠接触。

    这样的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建立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微观的思考层面。这些提问衔接递进,不仅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也满足了学生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思维需求。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组织方式,实现学习互动过程的多元开放

    互动是学习过程三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对象除了教师和同伴外,还有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以往教学中常用的互动方式是以“师问生答”的简单互动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难以真实发生。如何打破?需要设计问题接力,引发深度思考,实现多元深度互动。

    以下是高中化学《离子反应》一课为例。

    Q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如果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依然存在吗?向烧杯中加入约60m10.05mol/L的Ba(OH)2溶液,加入几滴酚酞,接通导电仪,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往Ba(OH)2溶液中加入稀H2SO4,观察小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导电仪的小灯泡有什么变化?

    Q2:溶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

    Q3: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Q4:能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

    【学生小组互动讨论、交流方案】

    1.滴加稀硫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Ba2+。

    2.滴加BaCl2溶液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SO42-。

    3.滴加AgNO3和稀硝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Cl-。

    Q5: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小组互动讨论、交流方案】

    Q9: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离子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Q10:通过学习,你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有哪些新的认识?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分析溶液中物质之间的反应。

    这样的提问组织方式能使每个小组的学生与同组的伙伴、问题、材料等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使化学思维走向深刻。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永恒话题,站在学习的视角设计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回答“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要怎样才能学会”等问题,也只能回答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才能称得上是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1]刘美欣.素养发展视角下高中化学教学行为的对比研究[J].学周刊,2015.

    [2]何鹏.化学学科教学知识研究[J].教育学,2017.

    编辑 鲁翠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