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郭晓华治疗外感风寒病经验
范文

    郭晓华 王宜芳 李福敏 张敏 柳艾霞 王红新 王丽霞

    摘要:常见的外感病大多数是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外感风寒病有表寒里热之象或入里化热之势时,医者易被表象迷惑,误诊为外感风热,以辛凉解表法治疗。郭晓华主任医师细研经旨,验之临床,指出外感风寒初起属太阳,宜以汗解;恶寒已罢病不解,宜寻少阳、阳明;表里合病,施双解之法。对感受风寒后表解不彻,郁而化热和病证已有表寒里热之象或入里化热之势,须仔细辨证,与外感风热相鉴别,勿认作风热外感予以辛凉解表之剂,以致病程迁延或变生他证。

    关键词:外感风寒证;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葛根汤;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白虎汤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11-174-01

    郭晓华主任医师是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首届全国妇幼保健名中医、山东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从医近40年,善用仲景之术认识和治疗外感病证,临床经验丰富。临床上常见外感风寒病有表寒里热之象或入里化热之势时,医者易被表象迷惑,误诊为外感风熱,以辛凉解表法治疗。为理清外感风寒证的诊疗思路,正本清源,郭晓华主任医师细研经旨,验之临床,颇有所得,今总结如下。

    1.外感风寒初起属太阳,宜以汗解

    外感风寒证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卫受邪,肺失宣降。主要发展方向为表寒郁闭,入里化热。外感风寒证依法当以汗解。外感风邪,表虚自汗出者是桂枝汤证,应用桂枝汤类方剂解肌发表,有兼证者随证治之。外感寒邪,表实无汗是麻黄汤证,用麻黄汤类方剂发汗解表,使用得当效如桴鼓。麻黄汤祛邪为主,发汗力大,容易伤正。临床上对恶寒重而不喘者或体质并不壮实者,葛根汤更为妥帖。葛根汤以桂枝汤加葛根、麻黄既能发汗解表,无过汗之虞,且方中配伍芍药、大枣、炙甘草又可充实阴阳气血。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表现为发热无汗兼烦躁者可用大青龙汤。

    病案举例1:

    陶某:男,45岁,首诊日期:2018年12月5日

    主诉:恶寒、发热、头痛2天。

    现病史:天气严寒,夜间工作受凉,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喷嚏,咽部疼痛,服“感冒药”未见好转,来院就诊。刻诊:上证仍在,体温39.6℃,恶寒明显,皮肤干燥无汗,面色红赤,咽部充血,舌淡苔白,脉浮紧数。

    辨证:外感风寒表实证

    治则:辛散寒邪

    方药:葛根汤加味

    葛根30g、麻黄1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0g、石膏30g。

    中药颗粒3剂,水冲服。当日服药3次,热退后每日服2次。尽剂而愈。

    2.恶寒已罢病不解,宜寻少阳、阳明

    若恶寒期以汗法治疗的阶段已过,而病不解者,则有传少阳或阳明的可能,依法应和解少阳或清阳明里热,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白虎汤皆可辨证使用。

    正气不足,外邪突破太阳屏障,开始内传少阳,侵袭半表半里。病机主要有邪聚少阳和胆胃不和。病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解表清里兼顾,柴胡透半表之邪,又能疏理少阳气机,和肝胆之气,黄芩清半里之热,又能清泄胆火。

    邪入阳明,阳热亢盛。治法为辛寒清热。白虎汤是代表性方剂。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解肌透热,清热达表,除烦生津。知母为臣药,清热、滋阴。粳米益胃生津,甘草既能清热又能调和诸药。可根据病情配合金银花、连翘,清热透邪,清泄里热;麦冬、芦根等清热生津。

    病案举例2:

    王某:女,33岁,首诊日期:2019年3月11日

    主诉:发热、头痛、胸胁胀痛2天

    现病史:夜间陪护病人,伏床入眠,醒后即感全身拘急不舒。2天后就诊。刻诊:恶寒发热阵发,头痛身痛,咽痛,胸痛胁胀,乏力纳差,恶心欲吐,舌淡苔白稍厚,脉弦细。

    辨证:少阳证

    治则:外解内清,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20g、黄芩15g、姜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连翘20g、桔梗10g。

    中药颗粒5剂,水冲服。日服3次。药后病除。

    3.表里合病,施双解之法

    有外感初起,不纯在表,而是表与里或半表半里合病,外感风寒,热势增高,是病情进展到柴胡证阶段。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干呕,不欲食。葛根汤与小柴胡汤合方两解之法最妥,口干舌燥者加石膏疗效更好。外感风寒表证仍在而邪气渐次入里化热,兼见少阳、阳明症状,柴葛解肌汤疗效良好。

    病案举例3:

    张某,男,19岁,首诊日期:2019年2月13日

    主诉:发热、恶寒、心烦3天

    现病史:春节假期,醉卧冷室,醒后恶寒、发热,服“感冒药”未效。刻诊:恶寒减轻,发热加重,面色红赤,体温38.5℃,心烦燥热,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洪。

    辨证: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治则:外散寒邪,内清里热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

    柴胡20g、葛根20g、白芷10g、羌活10g、黄芩15g、石膏40g、桔梗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

    中药颗粒5剂,水冲服。日服3次。三天后复诊,诸证俱解。

    作者简介:郭晓华(1963—),男,山东济南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妇科临床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郭晓华传承工作室,鲁卫中发展字〔2018〕1号。

    *通讯作者:王宜芳(1962—),女,山东泰安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