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语文散发传统文化的芬芳 |
范文 | 罗小花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灿烂丰富,语文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思想内涵的策略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兴趣,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诵读经典诗词,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进行每日的自我反省等不可或缺。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統文化;文化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担负着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使命,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的功利化特点越来越突出,注重学生写作技巧、答题思路和程序的训练和培养,让语文的文化性悄然退去。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也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灵魂。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的天地里,让传统文化之种生根、发芽,开出芬芳的花朵,让它熏陶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呢? 一、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和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们才有可能主动接近、了解、积累、践行传统文化,进而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而营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就是创设了传统文化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正可以激发学生接近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发现,下面这几个做法很有效: 1.教室内外的黑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里都有一个涉及“传统文化”的板块和栏目。无论在楼道还是教室,学生永远都置身于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语文课前几分钟的既定主题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词、对联等分享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等传统文化的魅力,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3.语文课堂上老师运用具有传统文化的导语、过渡语等。老师的言行是最易让学生模仿的,课堂上这些优美、诗意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对经典国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双基”训练,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要建立在了解和知晓其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一定范围和一定量的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可通过语文“双基”训练达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为了让“双基”训练扎实有效,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基础知识本,积累下面这些内容: 1.文言词汇,文言句式的识记。理解文言文内容思想的前提就是掌握一定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初中语文的文言词汇积累,可引导学生按照实词、虚词或者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分类记忆。抓住四种文言句式的不同标志来区别识记。 2.经典诗词和文言文的背诵。初中语文课标推荐,学生应该背诵掌握诗词40首,文言文21篇。 3.我国古诗词历经漫长的过程,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对于鉴赏诗词很有帮助。我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并积累不同意象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例如:“鸿雁”“莼羹鲈脍”等意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三、理解文本思想,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蕴含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有蕴含民俗文化的《安塞腰鼓》,有蕴含爱国情感的《我爱这土地》,有蕴含追求光明自由的《天上的街市》,有蕴含勤勉务实的《送东阳马生序》,有蕴含高洁品性《爱莲说》《陋室铭》等,这些文章可谓是字字珠玑、篇篇励志,教学时,除了要求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和文学常识外,重要的是创设阅读情境,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心理共鸣,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品析,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使学生迸发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四、举办丰富活动,丰盈传统文化内涵 1.经典诵读和汉字听写大赛活动。诵读、吟唱,抄书、写文是古人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直至今天,我们的语文学习仍离不开它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和汉字听写大会,既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又能丰盈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我校每年都举办经典诵读和汉字听写大赛活动,让《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深植学生的心灵。模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类的电视节目,如《中华好诗词》《唐诗风云会》等。这些传统文化韵味浓厚、语文特点鲜明的活动很受学生喜爱,他们自己主持,积极参与,邀请老师做评委嘉宾,效果甚佳。 2.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的活动。例如:开展以“我话中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诵读传统经典“中秋”诗句、吟唱古代“中秋”民谣、“中秋”知识问答、举办“庆中秋”手抄报展等活动方式。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并在愉悦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中秋习俗,突出中秋“团圆、和谐”的文化特征,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主题,丰盈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五、每日省身克己,提升传统道德品质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我要求学生每人备一个“自省本”,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最好能联系学习的相关诗文篇章,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以此逐渐将传统文化渗入心灵深处,慢慢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应该相扶相伴,不离不弃。语文教学因传统文化而丰盈,传统文化因语文教学而年轻。就让语文散发传统文化的芬芳和馥郁,熏陶学生的心灵吧。 参考文献: 张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文学教育,2017(5). 编辑 郭小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