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范文 | 刘英波 关键词中小学 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石,也是完成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而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尤其值得重视。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该项工作不仅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前途,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里试结合七年级《中国历史》中的有关内容,谈谈笔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一、了解古今学生差异。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从宏观角度来讲,古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会影响到古今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形成与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影响或制约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譬如,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节日文化”中的“清明祭扫图”时,我们可以适当讲解一些古代祭祀文化的内容、仪式等,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对祖先及其文化的敬畏之心。由于当代学生仅通过影视媒体观看祭祀活动场景(且不说演得正确与否),或是通过某些图片展览与文字说明以及教师的讲解来学习了解古代祭祀文化,因此,教师要尽量多读这方面的古代原典,了解历史文化,加强学习感悟,学会借用高科技还原古人祭祀的场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模仿实践一些祭祀活动等,从而弥补客观现实造成的不足,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形成、发展的根基,现代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教师只有认识到二者之间的传承性、通变性,才能在向中小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进而明晰教学内容,寻求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譬如,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文景之治”时,因为汉文帝以“孝”治国,所以我们可适当给学生讲解一下古代的“孝”文化。其中,我们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化形成的土壤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在当前语境下,我们应该接受传统“孝”文化中的哪些内容。如传统“孝”文化中的“尊亲、事亲”思想,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的,而其中的“割骨疗亲”“埋儿奉母”等“愚孝”行为与主张则应大加批判与舍弃。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促进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育人的时代任务”。譬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下册)中的“丝绸之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元、清时期的多民族文化交流”时,便会了解到西域文化通过古丝绸之路对汉、唐文化的影响,了解到蒙古族、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些中外文化与国内各民族之间文化的接触、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文化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兼收并蓄、博大开放的文化情怀,而这正是现代文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继承与发扬的文化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引导学生做到有扬弃、有创造的学习。 三、学习传统优秀文化要有国际视野 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它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去,尽量做到客观公允,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理性的认知观念以及心怀世界的大境界、大格局。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百家争鸣”时,我们在给学生介绍老子、孔子等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时,便可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介绍一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等。学生通过这样的联系比较,不仅学习到了中华的古文明,也领略到了同时期其他地域的古代文明,从而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宏阔的世界观,对今后的成长大有益处。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需处理好的几个具体问题 1.高度重视教材的编选,因为选学哪些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到学生思想观念的建构。所以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组织“术业有专攻”的人员研究、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而且要严格把关各中小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坚决杜绝那些打着“国学”幌子,东拼西凑而成的低质量校本教材进入学生课堂。 2.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哲学、文学、史学、农学、艺术、科技等多种学科门类,因此学校要切实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根据实情,克服困难,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配备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专职教师,确保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要避免聘请非专业师资应付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发生。同时,学校要提醒各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实情,适时适当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3.结合时代要求与中小学的学段、学情特点,利用科技手段,注重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育平台的联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各中小学校还需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合理有序地开展一些有益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进而做到课堂学习、网络平台学习与实践学习三方面结合,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总之,我们要在充分认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尊重传统,立足实际,认真处理好各种关系,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抓好教学细节的落实,力争帮助学生完成好学与化、学与用的转化,创造性地开展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也利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建设。 (作者单位:山東师范大学文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