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
范文 | 井艳茹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利用教学内容彰显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性,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明朝的对外关系》的教学中,在明确了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之后,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将“明朝对外关系探究之‘帆之语”作为这一课的教学主题。在这一主题统领下,以四个环节,通过识图、讨论、史料分析等方式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戚继光抗倭等史事,让学生知道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和特点,初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家国情怀。环节一:“帆之荣:友好使者”。引导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环节二:“帆之危:倭寇侵扰”。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环节三:“帆之思:历史之问”。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如何看待“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环节四:“帆之愿:和平崛起”。综合隋唐、宋元、明朝中外交往的史事,分析古代中外交往的主流,以及对今天中国对外交往的启示。 爱国爱家,是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品德,也是我国公民必须具备的良好品德。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教材中我国广大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外来侵略的光辉事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二、巧用历史细节,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的魅力体现在细节,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把教材中隐藏或忽略的细节展现给学生,营造历史氛围,如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关键历史情节的补充、历史场景的适当渲染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家国情怀。 例如,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中,讲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我用课件呈现“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包装盒图片,并在对图片细节进行解读时,补充了东北军将领马占山英勇抗战的历史故事和“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的由来。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携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龙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敌军。在战斗中,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和全军将士战斗在一起,誓死保卫每寸土地。弹药用完了,将士们用手榴弹和刺刀开路,用枪托和敌人肉搏,给日军重创。虽然最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但马占山的名字和抗日事迹鼓舞了全中国人民。当时上海福昌烟草公司也抓住抗战机遇,专门生产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以表达对前线抗战将士的一份支持。 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细节的补充,讓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九一八事变后面临的危机,以及中华儿女勇于抗争的无畏精神,培养了家国情怀。 三、挖掘乡土素材,传递家国情怀 挖掘乡土素材,联系地方历史人物事迹,可以引发情感共鸣,传递家国情怀。每当提起历史,有人就会认为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只要认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就会发现历史就在身边。身边的人、事、物最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乡土素材,用地方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传递家国情怀,为历史教育服务。 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本地区抗战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小沙东海战”。1943年3月17日拂晓,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在战斗中,木船对垒快艇,短枪抗击机关枪,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讲述这一历史事件,使学生都为家乡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被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同时,被战争年代英雄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豪情深深感召。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突出主题教学,巧用历史细节,挖掘乡土素材,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家国情怀培养这一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树立国际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真正突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