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学习者特征的少数民族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
范文 | 李承颖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能力基础、情感态度、能力特长等因素,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中形成了自身的学习者特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采用针对性教学策略,通过微课教学、课题研究、创客教育等形式,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学习者特征;信息素养;少数民族;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0-0022-0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课程实施要“考虑到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因此,要想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就必须立足学生的学习经验、文化背景、认知特征等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作为民族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能力基础、情感态度、能力特长等差异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形成的学习者特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 一、少数民族高中生学习者特征分析 为了探究提升少数民族高中生信息素養的有效策略,笔者依托贵州省民族教育双百工程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研究。研究对象为学校2017-2019级三届全省民族班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来自铜仁、毕节地区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成分包含布依族、仡佬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回族等。研究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案追踪等方法。通过研究,现对少数民族高中生信息技术学习者特征总结如下: 1.认识态度 在学科认识方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高中生都对信息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79.79%的学生表示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12.77%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仅有7.44%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或兴趣一般。但在对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上,只有15.96%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22.34%的学生表示喜欢,47.87%的学生表示感觉一般,13.83%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对信息技术课的意见比较集中在“基础薄弱,跟进有困难”“不是升学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不太贴近”几个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对信息技术课的疏离值得我们深思。 2.信息能力 调查显示,在“你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中,有75.54%的学生选择“网上聊天”,这是掌握人数最多的信息技术能力;第二是“上网浏览”,有67.02%;其后是“文字处理”(61.70%)和“图形处理”(34.04%)。“电子表格”(14.89%)、“演示文稿”(13.83%)、“网页制作”(9.57%)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少。与同校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和网页制作方面,差距更加明显。 在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方面,调查显示,学生比较熟悉的方法是用搜索引擎查找,其次是用聊天工具咨询他人,能发送电子邮件和访问专门数据库的学生寥寥无几。结合学生在认知方式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的网络协作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都非常薄弱,还不能利用网络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 3.行动意识 调查显示,在“信息技术学习遇到困难时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上,47.87%的学生选择“自己钻研”,27.67%的学生选择“向同学请教”,14.89%的学生选择“网上搜索”,仅有9.57%的学生选择“向教师请教”。这表明,一方面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主动应对,而不是消极等待,有较强的行动意识;另一方面,与汉族学生相比,网上搜索(汉族学生为35.96%)和向别人请教(汉族学生为28.37%)的比例明显偏低。通过与学生座谈交流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无法通过网上搜索来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和其他同学相比差距较大,害怕经常问别人会被看不起而羞于求教。这些认知上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时会显得比较沉默,缺少合作意识,不够积极。 4.文化背景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民族文化很有价值或较有价值(合计95.74%),愿意努力推广民族文化(92.55%)。然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对民族文化比较了解的学生只有12.77%,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占32.98%,而不太了解的学生多达36.17%,虽然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3.19%)比例与汉族学生(占23.60%)相比小了很多,但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对于这些来白民族聚居地区的孩子来说也下降明显,民族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二、少数民族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1.运用微课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 针对少数民族高中生信息技术技能较弱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制作微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我们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类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制作每节不超过5分钟的微课系列,挂到校园网上供学生观看。教师要求学生提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通过留言的形式向教师请教。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短板进行针对性的加强,同时也比较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自己钻研的认知偏好。后来,我们还进一步改进了微课制作技术,从原来的用软件录屏进步为用Articulate Storvline制作交互式微课,学生不再只是观看视频,还需要完成微课中的互动练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程度。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尽快弥补自己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基础薄弱的不足。 2.开展课题研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打破学科界限,把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进行整合,要求民族班的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一项民族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在进行研究时,学生自主组合研究团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探究学习。由于课题范围是学生兴趣浓厚的民族文化内容,少数民族学生相对比较熟悉,能够成为研究团队的主力,因此在活动过程中,他们能够改变以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等待参与状态,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成为合作学习的引领者。民族文化课题研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自觉地进行信息处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选择具有时代意义和传承价值的内容开展研究,从自己的生活中采集研究素材。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思维方法、操作技巧、协作意识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题研究指导中我们加强了针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的培训。经过指导,学生大多能利用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期刊和论文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在利用新工具方面,他们的接受能力更是出乎我们的预料。例如在研究安顺地戏面具时,学生对面具各个部分的文化含义进行归纳,形成部件,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整合。在协作学习中,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社交软件如QQ、微信,进行异地合作、资源共享。例如在进行民族寄宿制学校医疗条件调查时,他们就利用QQ群和贴吧,在全省民族寄宿制高中开展调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3.实施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热情和对民族文化较为熟悉的优势,我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实施创客教育,其中主要的一项内容是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3D打印课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通过3D打印制作民族文化遗产模型,同时还指导学生利用Ar-cluino技术,把3D设计与智能制作结合起来,整合科学、工程、数学和艺术学科的资源和内容进行项目制作。学生通过上网收集资料、分析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等各种形式来完成项目,从而实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例如学生在对牙舟陶这一传统民族民间工艺进行传承的活动中,先是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各种牙舟陶传统作品的模型,然后还利用物理学科知识,将传统工艺品公道杯用3D建模后再用牙舟陶的制作工藝进行制作,并进一步用传感器实现智能提醒功能,从而实现了民族工艺品的创新发展。 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学生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准则,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人文问题。在创客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让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获得新的生命力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例如很多学生都在民族工艺品如漆器、陶器和泥哨的3D制作中引入了动漫造型,把这些作品和蓝牙音箱、汽车摆件等时尚产品相结合。他们的尝试虽然稚嫩,但却体现了对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和努力,这正是信息社会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挖掘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提升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林梅,李逢庆.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特征分析[J].江苏教育,2010(29):25-28. [2]曹晓静,王志军.少数民族地区创客教育发展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9(14):17-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