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
范文

    郭简

    摘要:美育即是指一种审美教育,是采用某种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品质以及审美观,提升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鉴赏以及创造能力,促进个体素质的提升的一种行为。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需要学习的体裁有很多,如诗歌、词、小说、散文等,其中小说属于整个初中语文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类型,也是初中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文学的形式。但是就当下的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而言,并未发挥出审美教育的优势,这也使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本文就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以期对广大教育同仁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审美;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123

    小说这类体裁的文本和其他类文本不同,其特征是内部人物多、篇幅较长、情节也比较跌宕起伏。这些特点决定了初中生对小说的偏爱,尤其是一些言情或者是武侠类的小说。但是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仅仅是看个“热闹”,并没有重视美学,从各种紧张或者是曲折的故事中感受人物之美、情节之美。作为语文教师更是采用一种较为僵化、单一的方式在开展小说教学,这在无形中便束缚了初中生的发展,很难帮助学生感受小说的灵魂和精髓,也使得课堂逐步失去了活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审美教育在小说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

    一、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说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小说的三要素:背景、人物、情节。通常教师在开展小说教学时会以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先对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进行介绍,再对作家写作的风格进行简介,然后划分小说段落、分析主题思想等等。很明显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所进行的一种教学。将整个小说进行分解简化,这就属于一种满堂灌的教学行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只能被动地去听教师讲解和记忆,并不能够主动地对内部的人物、情节进行分析和阐述,缺乏学生对小说独特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很难挖掘出小说中的美,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2.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小说中开展审美教学,是因为小说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优势。小说这一体裁,其内部有广阔的视野、独到的思想内涵,对人物的刻画都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环境,情节和人物的相互交融,这也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带来? 可能。但是当下的初中教师在开展小说教学时对其并不重视,在教学环节也缺乏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情节,忽略在整个小说欣赏中学生的体验、鉴赏和创造,这必然会影响整个小说教学开展的质量。

    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

    1.基于人物形象,提升学生对人物性格美的感知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展现整个小说情节和灵魂的关键。从人物的身上会体现出写作的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是真实生活的样本。如果在小说中缺乏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整个小说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培养学生对美的一种感知,同时帮助初中生对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行区分。如《我的叔叔于勒》,这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个短篇小说,其刻画的是一个在外流浪多年游子的形象。叔叔于勒从富人变成穷人之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前后态度也真实的反映了人情冷暖,同时讽刺了当时的阶级社会。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式的方式,让学生对整个小说进行赏析。如问题一:从文章中找到该对夫妻对于勒的不同称呼,这称呼背后你们能够看到什么?问题二:你觉得整个小说中描写菲利普夫妇最精彩的段落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问题三:对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特征做出一个总结。整个小说都是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从富人变成穷人之后的态度和反应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在刻画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的形象。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式方式,让学生对这篇小说深入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性格背后的真善美以及人情冷暖,继而提高学生对人物性格美的感知能力。

    2.基于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故事美的欣赏能力

    在小说教学中,通常都是以情节作为切入点讲述整个小说的故事、人物的性格、当时的背景、反映的社会现象。整个情节可谓是小说中的重中之重,将各个要素紧密地联合到一起。同时在小说中所设置的各种波澜、峰回路转等,皆是调动观众胃口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刺激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在教授小说类体裁文章时,要善于从情节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情节之美。如《故乡》这篇小说,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受着封建以及帝国主义的压迫,广大人民生活贫苦。1919年鲁迅回到故乡将母亲接到北京居住,也亲眼地看到当时故乡的衰败,农民的疾苦,随后便有了该篇小说。教师可以组建小组,让学生基于小组分析整个文章的情节结构,如第一部分回到家鄉麦屋,当时的心情。第二部分遇到了杨二嫂,见了闰土的感受。第三部分离开故乡的感受。让学生以故事情节作为导线深入分析故乡中反映的现象和社会背景,逐步培养学生对故事美的欣赏能力。

    3.基于小说背景,提升学生整体审美能力

    每一篇小说的创作都会有其社会背景,其背景和小说中的人物、情节都是息息相关的。通常人物的性格、所做出的事情和当时时代所发生的事件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联系好整个小说的背景,才能够对小说深入进行分析和探讨,也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小说审美能力。如《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短篇小说,也是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写照。在整个小说中描写了孔乙己在科举制度以及封建腐朽思想的压迫下,精神已经麻木不仁,生活更是穷困潦倒,整日被他人嘲笑,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吞噬。整个篇幅不长,但是却深刻揭露了当时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该篇小说的背景是非常鲜明的,其讲述科举制度以及封建社会当时的一种腐朽以及病态的现象。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深入描写,突出了这一特征。在开展该类小说教学前,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孔乙己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产生,就是为了杜绝社会中再出现和孔乙己一样的人物,拯救下一代的青年。通过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当时的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短篇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的作用,提升学生对整篇小说的审美能力。

    4.基于小说各要素开展写作,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基于小说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需要提升学生对人物性格美的感知,对故事美的欣赏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所谓的审美创造力则是基于所学习的知识以及自身对于小说的理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小说作品。例如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一些小说后,学生就会了解每一篇小说内部的人物、情节,都是对整个小说中心思想的刻画,同时内部所运用的独特的叙述手法,更是整个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将这些有趣的题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融入到实际创作中,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综合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所创作出的短篇小说,教师应该在班级内部采用互批的方式,相互进行分享。同时挑选较有意义的小说作品,在班级内部着重进行讲述,以此来优化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而常见的体裁,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小说教学的方法,对小说内部的背景、人物、情节等深入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小说创作空间,落实学生审美综合创造能力,切实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究[J].家长,2020(1):135-136.

    [2]王丽.初中小说审美教学探讨[J].中学语文,2019(4):36-37.

    [3]张胜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说审美探微[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6):170-171.

    (作者单位:杭州市建兰中学,浙江 杭州 310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2: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