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微课赋能微学习
范文

    钱萍

    摘要

    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微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重构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顺序,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学习”。具体来说,微课选题要基于学习者的问题,微课内容要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微课评价要指向学习者的深度学习,让“学为中心”的理念落在实处。

    关键词

    微课 微学习 评价

    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一些具有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等特点的新兴传播方式和文化形态逐渐进入大众生活,人们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的出现使得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利用“碎片时间”满足个性化、自主化乃至深度学习的“微学习”越来越多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成为高度结构化的学校学习的重要补充。

    2011年,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微课”这个概念的胡铁生这样定义“微课”: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它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资源容量小、教学移动性等特点。为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2012年,泰州市教育局启动了泰州市中小学微视頻课程(简称“泰微课”)的研究。2014年9月,“泰微课”正式上线。目前,微视频已达14万多个,配套测试题38万多条,导学案7000多例。如何让这数量巨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出相应的教学效用?近年来,不少学校和教师在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实现微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推动课堂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转型。而在课堂应用之余,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乃至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学习”等方面,微课因其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的移动性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功用。

    一、微课对“微学习”的积极作用

    1.适用于学生的差异化学习。

    “分层教学”是大多数学校基于“学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然而,要想在实际操作中,在45分钟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兼顾到不同学力的学生,尤其是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都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往教师是通过个别辅导来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但这有时受制于师生在校时间;现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同步的微课,在课后反复观看,并通过完成配套的习题来验证和巩固学习成果。

    2.适用于学生的拓展学习。

    语文学习中,要想更准确深入地理解一篇课文的内涵,除了研读文本以实现“披文入境”外,还应拓宽视野,做到“知人论世”,如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这类和教材相关的学习素材,在微课资源库中很多,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借助对这类微课的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拓展视野。

    3.适用于学生的阶段性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再扎实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后也会不同程度地被遗忘。因为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的遗忘情况不尽相同。阶段复习时,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微课进行复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复习中的重难点设计成微课供学生观看。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复习,可以将讲课情景再现,从而激活记忆细胞,提高复习效率。

    4.适用于学生的假期学习。

    初中阶段,每年的寒暑假时问较长。在假期,除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外,学校一般都会布置一些预习和阅读作业。从以往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跟踪,我们发现,在没有学习支架的情况下,学生很难高质量地自主完成这些作业。有了微课资源后,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提供相关微课的二维码,可以辅助学生完成假期学习任务。

    二、面向微学习的微课设计基本要求

    1.微课选题要基于学习者的问题。

    制作微课,选题是第一步。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微课制作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推动,不少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是参与评比或竞赛;在确定选题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特长而不是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开发微课。这个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较强的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利用微课进行“微学习”的先决条件。基于“问题解决”确定微课的选题,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因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就是布鲁姆教育目标中分析、应用知识的过程。

    2.微课内容要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

    微课内容是微课设计的重要部分。基于“学为中心”的微课主要应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微课内容能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约翰·M.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教学设计模型从实践层面分析了动机的生成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可操作的干预策略。该模型认为,学习动机的生成依赖于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这四个既具有层次递进性,又高度相关的动机过程。因此,微课内容应当通过趣味性、关联性、层次性等特点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动机。趣味性,即利用可视化、案例法、游戏法等手段将知识以有趣味的方式表达出来,调动学习者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关联性,即微课内容要架设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帮助学习者进行比较,建立迁移,以促进其对内容的理解。层次性,即微课内容能够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让更多的学习者在微课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3.微课评价要指向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一节微课的优劣,这是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教师必须了解的问题。当前,对微课的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黎加厚教授依据微课的特征,从“聚集、简明、技术、创新”四个维度去评价微课。孙聘从“教学有效性”(选题设计、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微课可用性”(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高满意度)的角度对微课进行了评价设计。随着学习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推动核心素养落地与应对未来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微课作为一种支持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课程形态,应当以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为评价标准。微课只有引起学生深层思考,激发学生深度反思,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才能体现其本体价值。在微课的评价指标设计中,一定要考虑能否促进学生深度建构知识。

    总体来说,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微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重构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顺序,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学习”。但是,从对区域学校开发和应用微课的调查可知,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教师中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微课制作存在着“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等问题,教师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等。钟肩泉教授认为:“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要践行“学为中心”的理念,让微课真正服务于学习者的“微学习”,我们还需要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微课学习系统建设,除了让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外,也应建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关系网络,以便于学习者之问交流与互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的设计制作与评审指标解读(C).教育部微课培训会,东莞,2013(2).

    [2]孙聘.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3).

    [3]钟启泉.回到常识才能谈点基础教育[J].上海教育,2014(4B).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