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学科能力培养的历史情境创设 |
范文 | 周进 摘要:创设历史情境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立课堂立意,设计历史情境;借助历史故事,丰富历史情境;运用教育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关键词;历史学科? 学科能力? 历史情境? 创设策略 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最终形成概念、认识特征趋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历史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情感,并且通过具体场景的呈现、体验、感悟,实现历史与历史、历史与人生、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视域融合,神入历史,掌握史实,培养史感,进而内化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创设历史情境,学生才有可能将自己的理解还原到具体历史时空中,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解释、陈述、表达历史,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确立课堂立意,设计历史情境 “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教学内容的主题。课堂立意是进行教学的统帅、灵魂,它决定着史料的选用、情境的设置、方法的确定以及语言的运用等,也决定着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因此,历史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立意来安排。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堂立意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情境只有在宏观的课堂立意框架中进行整体观照,才能展示其独特魅力。历史情境设计是从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以立意为主线、聚焦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能力训练与思想提升的综合性操作。 我们要厘清教材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盯住“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凝练教学立意,设计历史情境,引领学生整体认知史实,实现能力提升。 面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的逻辑及展开方式,不落粗线条教学叙述的窠臼,让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学主旨立意应从大处着眼,从人物、故事等历史情境细微处着手,呈现教学内容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通透史实,构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形成历史认识,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在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课堂立意定为:“天国之梦遥不可及”,围绕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史实,有效地构建起了课堂主线,主要分为五个教学环节:“追梦:天国之路”“筑梦:天国之策”“毁梦:天国之殇”“议梦:天国之思”“问梦:天国之鉴”。 在每个教学环节,通过故事的精彩讲述、影视的生动再现、图片的形象呈现、人物的近距认识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意志、创造力,使学生正确认识、解释历史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逐步形成历史的学习能力。 2.根据课堂立意创设教学情境 围绕课堂立意,上课伊始情境的创设与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追梦:天国之路”这一环节,笔者通过描述洪秀全参加四次科举的失败、拜上帝教的创立、洪火秀改名为洪秀全等故事来创设情境,导入到这一教学环节。 情节化的情境设计,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故事性,环环相扣,将学生吸引入课堂情节之中。同时,运用趣味性故事设置历史情境,不仅可以激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充分展现历史人物的特点与性格。 新课程强调历史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神入历史,理解当时人的行为及其环境,进而思考问题。在“议梦:天国之思”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串联节点事件的史实和史料,丰富历史细节,再现时代背景,深思天国之殇的种种原因。 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丰富的历史细节中,进一步分析历史归因:小农经济与阶级的局限;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归因;传统感召力和对手的强大,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体验,这不仅丰富了历史课程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借助历史故事,还原历史情境 古往今来的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教材篇幅所限,初中历史所述几百万年的历史被高度浓缩了。许多精彩的历史发展片断或被舍弃不用或被放在小字部分供学生阅读。而从学生的上课表现来看,他们喜欢看小字部分的故事,也喜欢听老师讲述历史故事,精彩的描述往往会打动他们的心灵进而激起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讲述历史人名、事件、地名等知识点,应从丰富多彩的史料中撷取最能体现课本和大纲精神的材料,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适当改编,充实教学内容,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如临其间、如闻其声和如见其人的历史情境。 例如,在讲述“贞观之治”这一教学重点时,教材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唐太宗如何善于“纳谏”,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后找来《资治通鉴》中唐太宗要杀魏征,长孙皇后急中生智劝谏这个故事。这段语言描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通过人物的对话再现了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描述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教师还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家乡的历史故事。如在讲到洋务运动时,笔者借机描述沈云沛,他出生于海州,是中國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是连云港近代史上出类拔萃的乡贤,让学生感受他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不惧世俗的开拓意识、与时共进的变革观念、奉献家乡的乡贤善举;在学习抗日战争时,笔者描述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小沙东海战的英勇事迹,以及对连云港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乡土历史教材有机融合在教学之中,增加了历史课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爱家乡进而爱祖国的热情。 2.借助历史故事,营造课堂氛围 借助历史故事有助于创设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加深记忆,理解历史概念,不断激发出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真实性,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具备真实性,例如源于正史的历史故事,事实比较真实,主题比较鲜明,结构较为清晰,因此在引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应予以重视。二是趣味性,故事通常比较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针对性,教师必须根据历史课本、教学主题选择最佳的历史故事,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四是生动性,在描述历史情境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严谨,表达要有文采,富有感染力,生动而形象。同时语言表达要接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具备,当遇到许多陌生、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他们的学习就出现了相当大的难度。如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历史概念,学生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3.模拟历史现象,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原性,只能被我们认识理解却无法为我们所直接体验。人们了解历史往往带有在基本史实基础上的想象成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对古人的生活充满好奇和幻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丰富想象力,通过分角色扮演、讲述历史故事,依据历史教材、查阅相关史料,去还原、再现历史上的一幕幕情境和一件件事情,让学生通过置身于历史中的场景,并按照这一社会角色所处时代要求的方式、态度说话、做事,师生共同在营造的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感悟历史,进一步把握史料、了解史料、培养史感,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 在人教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教学中,为了突出全民族各阶层抗战这一教学重点,笔者首先介绍日本侵略者在武汉会战之后,“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破产,不得不改变其侵华政策,实行“以华制华”的险恶计谋。接着提问:日本侵略政策的改变对中国各政党、各政治派别产生什么影响?组织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别代表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及顽固派、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将领、其他社会阶层,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学生用自导自演的方法,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并派代表汇报成果。在课堂上,借助学生分组表演说明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虽然有亲日派的叛变和顽固派制造的摩擦,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各个民族、各个政党、各个政治派别在大敌当前,求大同存小异、众志成城抵御外辱,最终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使日本侵略者完全陷入了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通过分组活动,学生们在参与讨论日本侵略政策改变对中国各政党、各政治派产生的影响情境中,认识了过去的历史,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了解史实,培养了史感,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面对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的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理解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坚不可摧,同时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科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知识刺激和多种认知途径,使历史情境具有了直观感性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和观察力、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新的历史情境之中,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1.视频播放,再现历史情境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视频的方式来再现历史情境是很好的办法。它作为新式的教学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虽然时间短但包含的内容却丰富多彩,能让史实动起来,情境现出来。笔者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时,结合黄海海战内容,利用鸿合一体机放映电影《甲午风云》片断,把学生引入到黄海海战的激烈战争场景之中,领略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爱国杀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情怀。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较多的应该是利用传统教育媒体来创设历史情境。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图片、表格、史料等图文资料,是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手段。通过现代媒体展示图文资料,可以印证教材行文,同时也可以用来拓宽教材信息,形成新的情境。 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按常规教学,分下西洋的目的、概况、作用几个环节依次展开。笔者在教学中用大屏幕展示彩色插图《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首先,要求学生看书本上的正文和邮票,观察邮票上诸如时间、人种、肤色、服饰、建筑等细节,在与正文相联系后判断:这四枚邮票分别是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哪四个地方?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其既有知识及想象力,将邮票上的细微之处与课本内容相联系。以第三枚邮票为例,提问:图中郑和与当地人正在进行什么经济活动?学生从中国特产丝绸、瓷器知道郑和船队正与阿拉伯人交换物品,由此教师指出郑和下西洋有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交流的作用。笔者利用这组邮票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带着学生进入邮票所展示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情境中,参与他们的活动。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发言积极,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在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实物演示,感知历史情境 实物演示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也是创设情境、感知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在科技、思想、文化史等教学中运用较多。在讲雕版印刷术时,学生对如何使用雕版印刷术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心正是创设新的历史情境的契機。课前笔者从学生常玩弄的橡皮着手,在橡皮上刻上几个反字,印在胶片上,投影在屏幕上就形成正字,由橡皮到雕版印刷,学生对从雕版到印刷的过程也就一清二楚了。由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学生反响强烈,他们在课后做了尝试。当然,实物展示等传统教育媒体是静态展示说明历史现象,只有通过教师语言描述的引导点拨,分析补充,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体而全面的历史概念。 创设历史情境,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有效的调节,让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得到激发,在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记忆也得到了加强。在创设、再现历史情境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想象、口头表达和表演才能得到发挥,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当然,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无定法,课无定式,方法的探讨、研究、运用只是教学手段之一,不是最终目的,它的运用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史学素养的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种方法要有充分认识,扬其利,避其弊,综合运用。 【责任编辑? 郑雪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