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读写品质
范文

    摘要:读写能力是一项终身学习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时代,提升读写品质的途径有:综合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家庭和社区联动,打造耳濡目染的读写环境;通过方法指导和活动体验,打造课内外融通的读写样态;实施科学合理的读写评价,注重分级评价、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 写作 品质

    读写能力是一项终身学习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海量信息的传播,使教学手段和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也为读写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学校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从读寫环境、读写样态与读写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品质。

    一、打造耳濡目染的读写环境

    良好的读写环境是对青春生命的最好滋养。除了在校园拓展读写空间,学校还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为提升读写品质奠定基础。

    (一)创设校园读写空间

    学校整体进行读写空间设计,让读写成为一种校园时尚。比如全天候开放图书馆,改造图书共享大厅,设立流动图书架,建设读写长廊,让经典与生命共舞,让读写随时随地;优化班级读写空间,设立图书架和读写园地,让阅读触手可及,让写作有感即发。学校还有自己的晨曦文学社、《晨曦》校报、“朝阳之声”校园广播电视台等,为学生的优秀读写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励学生读写。此外,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元素得到广泛运用。校内的电子屏、电子班牌会滚动播放经典文段,共享区的电子墨水屏悦读器和朗读亭全天向学生开放。时尚的校园读写空间让读写成为享受。

    (二)营造家庭读写氛国

    家庭是培养学生读写习惯的第一所学校,书香弥漫的家庭更容易成长出热爱读写的孩子。学校把家长作为推动学生读写的重要助力,鼓励家长为孩子添购书柜,购买图书;指导家长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把读写活动融入家庭作业;倡导家庭开展“餐后半小时”“书香周末”等亲子共读活动以及亲子同题作文大赛等写作活动。同时,学校还借助QQ、微信等通信工具以及“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读书App,向家长推送经典书目和读写指导文章。例如,今年寒假防疫期间,我们将经典名著、影片排入课表,每天推送亲子晨读课程,推介《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优秀的阅读类电视节目。良好的家庭读写氛围,使读写成为一种更高级的陪伴方式。

    (三)共享社区读写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稳定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我校所在的茶山街道,位于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的常州的中心城区,拥有藏书万册的图书馆、张太雷纪念馆、白氏宗祠以及东坡公园等人文资源,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学校积极尝试凸显地域特色,和社区共享读写资源。目前,“殷涛读写工作室”已经揭牌并在东坡公园等地点积极开展活动,东坡公园成为学校的语文读写基地,“学习强国”曾有专题报道。

    二、构建课内外融通的读写样态

    学校着力通过教学变革和活动体验,让读写成为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自觉。

    (一)课内整合,指导读写

    立足国家课程,学校尝试打破单篇教学模式,整合教材资源,做到让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一是用好课文的范例。课文多是经典,也是读写的范本,用好课文则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教学中,倡导质疑、探究与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含英咀华,提升阅读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品质。二是开设阅读指导课。把“自主阅读”纳入规定课时,注重多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包括精读、泛读、跳读、猜读;提倡整本书阅读,以及“横向读”(表现同一事物、同类情感的作品),“纵向读”(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与此同时,教给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拐杖”。三是通过“读写联动”,让写作成为常态。每周安排一节作文课,注重写作情境的设计,结合单元选文特点和习作要求,辅以仿写、改写等随笔训练,提升主题统整下的读写活动效能。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技术兼具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阅读时能够“披文人情”,写作时又能“情动辞发”。而在线教学、翻转课堂、实景课堂等技术的加持,也能让读写教学如虎添翼。例如,笔者曾经尝试跨区域远程教学。常州朝阳中学与云南德宏州芒市民族中学两校相隔数千公里,共上一节“像树一样成长”的实景课。一方在常州市东坡公园展示广玉兰,另一方则在芒市介绍当地树包塔的景观(榕树在砖塔裂缝中生长,把塔层层包裹起来)。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眼界大开,对一棵树的成长乃至一个人的成长,均有了更深的领悟。

    (二)课外指导,迁移读写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因此,学校注重让读写向课外拓展、延伸。一是推荐书目。根据学生特点、时令节点,结合权威部门意见,形成本校学生的课外经典阅读书单。例如,建议作文语言枯燥、行文呆板的学生读余光中、张晓风的文字;鼓励思路狭窄的学生读余光中、林清玄的文章;提倡立意浅显的学生读鲁迅、李敖的作品等。二是方法指导。结合具体文本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同题作文、创意改编等,帮助学生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

    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搜索网络空间丰富的阅读资源,也可以指定内容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收看网络直播或录播,不仅降低了阅读成本,而且突破了阅读的时空限制。例如,每年的国内外文学奖项出炉,或者著名作家新书问世,笔者都会推荐学生阅读。学生借助博客、QQ群、微信等上传读后感,讨论分享。此外,还可以视频连线一些优秀的作家和校友,让他们与学生进行远程互动,拓宽课外指导的渠道。

    (三)依托活动,融通读写

    学校注重引进生活的“活水”,组织学生开展读写实践活动,让“知”和“行”相结合,让“小课堂”与“大社会”相融通。

    一是组织好校内经典读写活动。学校层面,每年举行“主题月”读写活动,如三月份的“朗读春天”,七、八月份的“跟着课本旅行”,九月份的“感谢师恩”,十二月份的“迎接新年”等;年级层面,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读写活动,如七年级的课本剧表演、古诗词配画比赛,八年级的“春天诗会”、关于作家作品的辩论赛,九年级的“声临其境”配音大賽、“致敬经典”文艺会演等;班级层面,常态开展读书沙龙、好书分享等活动。

    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类读写竞赛活动。学校遴选有传承、口碑好的公益读写活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活动,如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常州市中学生作文大赛、“我与防疫同行”“好书伴我成长”等读书征文活动,广泛发动,形成“班级一年级一学校”的层层选拔机制,精准发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振学生的写作信心。

    三是创新读写活动。如与社区联动,专题化、序列化推进“书香飘进家庭”活动;借助网络资源开发“影视作品与经典小说”“微信辅助语文学习”“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等综合性、趣味性活动等。主题式、体验式的各项活动,让学生的读写兴趣倍增。例如,2019年春天,我校联合三所学校在东坡公园举办了“乘着春天的翅膀”诗文朗读大会。师生共同怀想和放歌,与春天相逢,与美好相遇。

    三、实施科学合理的读写评价

    学校聘请学科专家担纲导师,以国际读写素养测评理念为支撑,科学制订读写能力维度标准与评价体系。

    (一)注重分级评价

    分级评价即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划分读写能力梯度,对每一位学生实施针对性评价。阅读方面——第一梯度,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进行形象思维,基本理解文本大意;第二梯度,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第三梯度,要求学生能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写作方面——第一梯度,要求学生不怕写作,能通过观察、体验生活获得不竭的写作源泉;第二梯度,要求学生乐于写作,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获得愉悦的写作体验;第三梯度,要求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

    (二)注重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能客观地记录学生的读写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差异及不同需求予以针对性指导。阅读方面,学校建立个人课外阅读档案,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便于随时评价、表扬或督促。写作方面,除了实施每季度填写“作品统计表”、每月优秀作品上墙、每周优秀作文诵读等传统评价方式,还利用班级群相册,鼓励学生带上电子设备走进自然和社会,随时写作,接受多方的即时评价。比如,有学生假期出游,一路发图配文,还用心配了背景音乐。师生纷纷跟帖评论,留言点赞。

    (三)注重多元评价

    除了口头评价、随机评价外,我们还积极运用表现性评价。阅读方面,学校定期开展书香班级建设交流活动,评选“读书大使”,表彰“书香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写作方面,学校定期奖励校园作家、故事大王、小小演说家,评选“优秀班级读写网页”“优秀博主”“优秀公众号”,等等。除了张贴、公示等静态展示,我们还重视动态评价,如沙龙、交流、辩论、表演等。

    需特别说明的是,传统的读写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而借助网络空间和技术平台进行评价,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参与评价的机会。例如,我们借助班级博客进行写作评价,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评判;家长和其他社会群体也可以参与其中,各抒己见。读写评价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更多可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