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三“生”三“试” |
范文 | 顾晓芳 摘要:主题情境式教学是一种教学主张或理念,有比较显著的特点:整节课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情境,课堂的主要环节都围绕该主题情境展开;在主题情境渐次展开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摩擦力》一课,尝试开展主题式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试探现象;利用好胜生性,试究规律;顺应生长样态,试用所学。 关键词:主题式情境教学 拔河 《摩擦力》 主题情境式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主张或理念,没有固定的流程,但有比较显著的特点:整节课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情境,课堂的主要环节都围绕该主题情境展开;在主题情境渐次展开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摩擦力》一课时,笔者尝试开展主题式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试探现象,利用好胜生性,试究规律,顺应生长样态,试用所学,以三“生”达三“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试探现象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力,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却又无处不在地伴随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摩擦力亦是如此。生活中可供选择的摩擦力情境资源有很多。经过推敲,笔者选择了“拔河比赛”作为主题情境。 拔河是一个需要宽敞空间的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地点选在学校体育馆里的篮球场(地面由木板铺设,保障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教学前,将全班学生按照学号分组,单号为A组,双号为B组,每一组推选5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小组先搜集资料,了解拔河比赛的规则,并进行适当的练习,然后正式进入主题情境。 【片段1】 师请两组参加拔河比赛的10位同学就位,你们将比赛用绳抓在手里并拉直,注意:绳子不能绕在身上,只允许徒手抓;比赛过程中安全第一,如果有同学摔倒,比赛立即中止。 (两组学生开始拔河,在僵持了一段时间后,A组慢慢将B组拉过了线,取得胜利。教师在比赛过程中,将一些特殊场景拍下作为下个阶段的教学资源。) 师老师来采访一下B组的队员。你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输吗? 生因为我们的力气没有他们的大。 师所以,你们认为队员的拉力大小决定了比赛的胜负,是吗? 生是的。 师老师再来采访一下A组的队员。你们赛前有研究过如何取胜吗? 生那是当然了。我们今天特意都穿了新鞋来比赛,新鞋的鞋底有清晰的花纹,能够提高我们的抓地能力。这样,就不容易被对方拉过去。 师所以,你们认为决定胜负的不是队员的拉力大小,而是队员的抓地能力,也就是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大小,是吗? 生是的。这是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反复训练得出的结论。 师对于拔河比赛决胜因素的认识,同学们现在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种认为是拉力大小决定的,另一种认为是摩擦力大小决定的。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探究。 通过现场比赛再现生活化情境,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的同时,将抽象问题(摩擦力)直觉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内行看门道”的科学意识。对于拔河,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前概念,即认为力气大者获胜。通过上述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通过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模拟训练,依然没能完全突破这个误解。通过“拔河比赛”这一主题情境,将学生前概念的矛盾凸显出来,并以之作为后续教学的着力点。 二、利用好勝生性,试究规律 初中生一般都有一种好胜的生性。比赛输了,就想赢回来;要想赢回来,就要思考为什么输,以及怎样才能赢。教师可利用这种心态推动主题情境的发展。 【片段2】 (教师播放拔河比赛中拍摄的视频。视频一:相持阶段,两组队员使劲拉绳,同时双脚均牢牢地抵在地板上不动;视频二:决胜阶段,A组队员将B组队员慢慢地拉动,B组队员的脚仍然抵在地板上,但已经抵挡不住败势,在地板上不甘心地向前滑动。) 师同学们,这两段视频中都出现了摩擦力,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生第一个视频里的是静摩擦力,第二个视频里的是滑动摩擦力。 师如何证明拔河比赛的决胜因素是摩擦力,而非拉力? 生可以减少A组受到的摩擦力,如让地面更滑,然后再次比赛。 生同样的两组人,拉力基本是不变的。 师可以,那我们在A组的场地上撒一些细沙,重新比赛。 (再次拔河,B组轻松赢得比赛。) 生(B组)为什么A组在撒了沙子的场地上和我们拔河,我们就能轻易地把他们拉过线呢? 生(A组)因为地面一打滑,我们受到的摩擦力就变小了,也就容易被你们拉动了。 师如果我们把沙子放大来看,一粒粒沙子就相当于一个个圆球,A组同学其实是站在圆球上跟你们比赛,所以受到的摩擦力变得很小。第二次比赛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拔河比赛的决胜因素确实是摩擦力,而非拉力。 这里,学生从视频和教师的问题中得到启发,主动思考拔河比赛的决胜因素以及如何改变这一因素。原来,拔河比赛的决胜因素是摩擦力;要获胜,可以增大自己的摩擦力(A组学生的方法),也可以减小对手的摩擦力(B组学生的方法)。 三、顺应生长样态,试用所学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教育不是灌装知识,而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品格的一种活动。主题式情境教学就是指向这一目标的一种路径,通过创造适宜的场域,促使学生充分激发学习潜能,迁移应用所学,拔节生长。 【片段3】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对于摩擦力,我们已经获得了哪些结论? 生摩擦力与我们形影不离、无处不在,如用手抓住绳子,就是利用了摩擦力。 生摩擦力有不同的形式,有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 生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改变。 师关于摩擦力,你还有什么想要探究的吗? 生我想知道,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我们可以选择滑动摩擦力来研究。现在,提供给大家一些器材,有弹性绳子、板车车厢和地毯。请同学们分组设计实验,进行现场探究。 生没有弹簧测力计,怎么知道力的大小? 生用弹性绳子代替。 师对,根据弹性绳子弹性形变的大小来比较拉力的大小。 生我们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对此,采用控制变量法:(1)将弹性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车厢上,用力拉另外一端,第一次在地板上拉,第二次在地毯上拉,比较两次车厢刚被拉动时弹性绳子拉伸的长度,得出拉力的大小关系,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2)第一次,车厢里站2名同学,在地板上拉动,第二次,车厢里站4名同学(几名同学的体重差不多),比较两次车厢刚被拉动时弹性绳子拉伸的长度。 师你们的设计很好!这里提醒一点,在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尽量让绳子保持水平。 (学生现场探究,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实验发现,总结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教师总结。) 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摩擦力的存在、摩擦力的种类、摩擦力大小可以改变等知识。接下来的教学走势趋向何处,教师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把这个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最后,学生选择了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从学习规律来说,这也是必然结果——经过之前的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了拔河比赛的決胜因素在于摩擦力,想要获胜的心理促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而且,学生有着探究物理量影响因素的丰富经验,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运用很熟练,这是他们进行摩擦力影响因素探究的可用经验。 经过访谈得知,主题式情境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不错。然而,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推广仍困难重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全班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社会经验良莠间杂,导致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前进步伐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沦为看客又无力摆脱困境。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情境主题的确立、情境内容的设计是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两大障碍,独立完成一节优秀的主题式情境教学课例很困难,导致不少教师望而却步。对此,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的出现,共同探索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J].教育研究,2011(7). [2] 郑克东,杨卉.主题式物理课堂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物理之友,2016(11). [3] 蒲春燕,梁伟虹,李茜.主题式学习区的构建机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