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立足“动作结构”构建教学 |
范文 | 张军
摘要:以“动作结构”为基础的分类方式,可以将不同的身体活动或不同运动项目中的相关动作联系起来,厘清它们之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以跳跃类运动为例,先整体把握课标中的学习目标,再搭建“类动作”体系,最后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的影响因素,形成完整的学习层次。 关键词:动作结构;跳跃类技能;约束 一、以“动作结构”为基础的分类 体育教学是合理运用约束的原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向预期方向发展的过程。而“竞技规则”是动作技能发展高级阶段的约束形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许多体育教师受竞技规则下的“竞技体育”的影响,教学视角被禁锢在狭隘的约束条件(即竞技规则)中,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到多种体态的动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动作运动技能的充分发展。这也违背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因此,构建突破竞技规则单一约束形态下的课堂,形成更加详细的教学内容体系和开展多种约束条件下的动作练习是现代体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对于体育运动而言,动作结构是其根本属性之一。所谓动作结构,是指动作各部分组成搭配的方式和排列组合的顺序。在众多的体育运动中,有许多的动作结构是相似的。我们将动作结构相似的技能归为一类,便形成诸如跑类、跳跃类、投掷类、滚翻类等各类运动。每一类体育运动都有其特有的动作结构,如:我们把具有使身体在空间产生向高处或远处位移的一种弹射能力,其中包括“准备(助跑→制动)→起跳→空中动作→落地”四个紧密相连的技术结构,且动作的用力顺序相同,动作的空间结构相对稳定的所有运动方式,统归为跳跃类运动。在此动作结构下再细分,跳跃类运动包括单脚跳、双脚跳、单双脚混合跳、各种方向的跳、各种方式的跳高和跳远、挺身跳(体操)、跳投(篮球)、跳起头顶球(足球)、扣球(排球)、鱼跃前滚翻(体操)等多种动作形式,其中既包含了基本的身体活动,也有规则下的运动项目。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以“动作结构”为基础的分类方式,可以将不同的身体活动或不同运动项目中的相关动作联系起来,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性并系统化,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 二、立足“动作结构”构建教学 (一)整体把握课标中的学习目标 纵观课标中 “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水平一到水平四的学习目标(详见表1),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大致分为身体活动和运动项目中的技术两个部分。水平一、水平二以大量的身体活动为主,水平四主要是运动项目中的技术,而水平三是身体活动向专项技术的过渡阶段,既包括了一些难度较大的身体活动,也有一些简单的运动项目中的技术。这样的目标设置体现了运动技能发展的序列性和累积性。 (二)搭建“类动作”体系 以“动作结构”为基础的分类,正是由于不同的约束形式作用于该动作结构形成了多种动作形态的集合,它们即使外在表现的动作形式有所差异,但其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等方面必然存在众多共同点。通过构建与教学相关的以“动作结构”为基础的分类并开展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系统地认识一类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发展序列,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合理,教学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如:跳跃类运动技能教学中,通过任务分析(见图1),罗列出若干约束组合所形成的动作,作为单元或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图1从中可以发现:(1)构成一类运动的动作包括其所涉及身体部位的单一动作,也包括身体部位间的简单组合动作,还包括一类运动项目中的相关技术动作。(2)这些单一动作、组合动作、技术动作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由易到难的“类动作”体系。为了让学生能在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需要在适宜的时间教给学生合适的内容,所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的“类动作”体系为准确选择合理难度的动作作为教学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类动作”体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应对约束的变化而形成的。 (三)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的影响因素 结合上述分析,依据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将图1中分析出的动作分别对应到相应的水平段。水平一以身体某一部位的简单动作为主;水平二以身体部位间的简单组合动作为主;水平三、水平四则以一类运动项目中的相关技术教学为主。同时,在技术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动作原理的教学应放在第一位。所以,对跳跃类运动来说,水平三可以定位为起跳技术的学习,而水平四则是腾空技术的学习。 经过这样的划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水到渠成了——选择适合该水平段学生发展的约束形式所形成的动作作为教学内容。比如,在水平四阶段,选择跳起前额正面顶球、鱼跃前滚翻、蹲踞式跳远、跨越式跳高等作为教学内容。但是针对水平四的技能目标要求,无论是哪一个教学内容,都应将“腾空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让学生在腾空技术的学习中,理解腾空技术的动作原理,用原理助力动作的学习,进一步地,将原理应用于其他跳跃类运动项目的腾空技术学习中。 以跳起前额正面顶球为例,结合图1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可以借助助跑,以双脚起跳的方式腾空,上下肢的动作均保持相同,以向高处跳为主且躯干仅沿额状轴做相向运动,不需要媒介控制器械,但需用前额触球的一种动作形态。为了合理地构建教学单元和教学设计,还需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分析,即找出对该教学内容产生影响的因素。表2所示即为跳起前额正面顶球腾空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對跳起前额正面顶球腾空技术动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腾空高度,起跳方式,球的弹性,来球速度,出球的角度、速度、力量、准确性,以及目标位与练习者的位置关系。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在同一高度。因此,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可通过将表2中一个或多个不同难易程度的不同任务加以组合,形成一个严密的、递进的学习层次,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以此来构建教学单元。比如,跳起前额正面顶球单元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课时:挺身跳。重点:腾空技术原理。难点:运用腾空技术原理分析动作。 (1)能够说出并理解腾空技术原理的运动本质。 (2)能够在腾空后,明显地做出沿髋关节伸与屈的动作;总结原理,并用原理分析跳起前额正面顶球的腾空动作。 第二课时:顶远。重点:展髋充分、收腹有力。难点:准确把握收腹时机。 (1)能够利用腾空技术原理分析出合理的跳起前额正面顶球的动作方法。 (2)腾空后,沿髋关节充分展髋,收腹快速、有力,以将球顶得更远。 第三课时:顶准。重点:展髋充分、收腹合理。难点:根据远度合理判断。 (1)知道展髋、收腹的动作幅度、力量、速度与远度的关系。 (2)能够合理地控制展髋与收腹的幅度、力量和速度,使得顶出的球落在准确的位置。 综上所述,立足“动作结构”构建教学内容时,首先应确定教学内容所属的“类”;然后,通过对“类”整体的分析,确定各水平段所对应的教学重点,并选择相应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最后,分析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产生影响的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层次。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动作发展视角下滚翻类技能教学设计研究”(批准号:DLAB03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徐香梅.竞技武术套路的动作结构特点[J].搏击·武术科学,2008(12).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