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生成长导师制: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
范文 | 施建东 摘要:班级管理小组化取得了初步的育人效果,但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因此,探索学生成长导师制,即每个班级有一个主导师(班主任),每个学生小组有一个成长导师(任课教师)和一个校外导师(校外资源),打造学生成长导师“1+1+1”模式。通过明确导师职责,打造导师团队,优化导师保障,构建了协同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职责;导师团队;导师保障;协同育人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实施班级管理小组化五年来,取得了初步的育人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教师指导和引领不到位,尤其是任课教师没有在小组中发挥应有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同时,小组中也没有引入和发挥优秀家长等校外资源的支持。因此,学校探索学生成长导师制,充分发挥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校外资源在内的导师团队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所谓“学生成长导师制”,即每个班级有一个主导师(班主任),每个学生小组有一个成长导师(任课教师)和一个校外导师(校外资源),打造学生成长导师“1+1+1”模式。导师制打破以往仅仅依靠班主任主导班级德育工作的局面,将任课教师和校外资源纳入德育工作中,实现了协同育人。为了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学校明确导师职责,打造导师团队,优化导师保障,推动协同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导师职责 学校明确规定导师工作职责如下。一是思想引导。导师要关注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心理疏导。导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尤其要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经常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助推学生成长。三是学业辅导。导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四是生活指导。导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文体娱乐等活动,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导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常态化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订规划。根据小组现有基础,导师和学生小组共同商议制订阶段目标和学习计划,完善小组内部管理制度。二是集体交流。学生小组定期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师生一起做好阶段发展分析。三是个别交流。导师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高度关注重点学生,疏导其心理困惑。四是组织活动。导师深入小组参与结对共建、团队拓展、文体交流等活动,全面融入小组,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五是家访联络。导师全面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平时密切与家长联系,组建家校联系群,定期交流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六是导师研讨。导师对个别受导学生(小组)进行会诊,针对问题共商对策,同时分享育人经验,提出班级管理建议。七是建立档案。利用互联网,在云平台建立导师与受导学生(小组)的网格化档案,内容包括导师信息以及学生具体情况、小组内部结构、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业跟踪等。 二、打造导师团队 学校以“一室”“一站”“一坊”为平台,打造导师团队。 (一)“一室”:发挥德育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让班主任成为育人核心 学校拥有苏州市德育名师工作室——田耳凤班主任工作室,其核心成员在教师群体中具有很强的“引领力”和“话语权”,在指导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带好核心队伍。 工作室通过专题培训、一对一传帮带、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加强班主任这支育人核心队伍的建设,组织班主任深入探究“班主任与班集体”“班主任与学生(小组)”“班主任与家长”“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各种微妙关系,增强班主任的育人意识,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能力,让班主任成为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 2.搭建交流平台。 工作室利用“梁丰驿站”学习交流平台,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月召集班主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主题研讨活动。班主任分享经验、交流案例,在研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炼工作方法、升华育人理念。同时,工作室加强与校外教育专家的业务联系,让班主任在与专家的交流互动中学习提高,切实解决育人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 3.加强课题研究。 工作室确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定期围绕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如,在研讨“如何让班级管理走向自主管理”时,组织系列活动,从“分组原则”“组长遴选”“小组文化建设”“小组评价机制建立”等几个方面开展专题探究,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得到更专业的提升。 (二)“一站”:成立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站,让任课教师成为育人主体 学校成立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站,目的是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创新全员育人方式,让全校教师动起来、沉下去,做学生的成长导师,让学科教师与学生(小组)成为成长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让每一位教师深入关注和指导学生(小组)的成长与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小组)都得到关爱和帮助,真正实现教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育人目标。 1.提升育人理念。 育人是教师的“本职”而不是“兼职”,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职责。任课教师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体,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成为班主任的助手,配合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作出全方位指导。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在思想上扭转只教学科知识,不管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想法,真正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导师。 2.明确任务要求。 学校制订《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方案》,要求成长导师对受导学生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平时密切与家长联系;组建家校联系群,定期交流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要求成长导师及时了解受导学生(小组)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与学生共同制订小组发展规划,做好阶段发展分析。通过导师的一对一指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育人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3.發挥学科优势。 任课教师要立足课堂,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以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加强学科德育研究,创新育人方式,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鼓舞。同时,学校将德育内容细化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渗透进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成长导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德育要素并与教学有机结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多加关注和引导,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三)“一坊”:组建校外导师工作坊,让校外资源成为育人力量 学校还组建校外导师工作坊,统筹整合家长等各类校外资源,为学生小组配备校外导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优势,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 1.引进社会资源。 学校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社区人才、共建单位领导等组成校外专家导师团队。如,学校邀请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林老师团队成员定期对学生(小组)和教师团队进行指导、培训。 2.统筹家长资源。 学校在各年级家委会成员中推选高手能人,组成家长志愿导师团队,参与学生小组指导、班级管理,定期开展“家长学校”“360分父母课堂”“家长进课堂”等主题德育活动,提升家长的德育参与度,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守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3.整合联盟资源。 学校整合“梁丰初中联盟”学校优秀教师,组成校际合作导师团队,定期开展育人交流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和教师发展提供服务,让校外资源成为育人力量。 三、优化导师保障 (一)强化过程管理 学校制订《导师工作指南》,加强对导师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形式,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评价机制,对导师与学生的成长开展过程性跟踪检查指导,并对导师安排适度调整,提高育人质量。 (二)搭建展示平台 学校每年举行“成长导师节”,定期安排导师与学生小组发展成果展评,让相互学习与竞争成为常态。校内通过升旗仪式,联合班会,校园电视、广播、电子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导师与学生(小组)的风采;校外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家长学校、“乐教乐学”平台等途径,多角度展示交流导师与学生的成长故事。 (三)完善评价机制 学校还建立和完善导师工作考评制度,将导师的育人成果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导师与学生(小组),在学期末的评先评优中给予倾斜,提升导师的成就感、幸福感,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