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
范文 | 柴华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5-46页。 教材分析: 1.《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有:通过动手操作,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周长的意义,能够测量简单物体面的周长,为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做好知识铺垫。 2.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教材对教师教授知识具有指导作用,通过教材,教师能够轻松找到知识的侧重点,本课通过带领学生描树叶、课本封面的边线等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直观感知什么是一周,再通过后续设计的各类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最后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类平面图形,对这些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对它们的特点也比较清晰。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经历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基础。生活中会用“边线、一圈”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在“描、看、摸、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思考,合作、操作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生活具体实例,感受与本课知识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测量物体的周长。 教学准备:白板、图片素材;线绳、软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描一描、说一说,初步感知周长。 1.(出示各种树叶。)老师收集了许多树叶,漂亮吗? 请同学们拿出彩笔一笔描出你纸上树叶的边线。(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教师巡视。) 2,谁想表达你的想法,用你喜欢方法边说边操作,你是怎么描出一周的?说清楚描的路线?(在这里教师提醒学生要回到了起点。) 教学预设: 我从树叶的顶部开始描,最后又回到树叶的顶部。 我从树叶的底部开始描,最后又回到树叶的底部。 描了树叶的边线,又描了树叶的叶脉。 (应对方法:同学们,这位同学的边线描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二、探索概念,理解新知 1.看一看、认一认,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 师:刚刚老师看到大家的操作,发现大家把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现在老师告诉你,树叶一周的长度,就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师:大家仔细观察树叶、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学生描、汇报。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把课本封面图拿开后,留下长方形的痕迹。 (2)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数学书的封面一周的长度叫做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那么图形的周长应该如何描述呢? 教学预设: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3)画出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周长。 2.摸一摸、找一找,初步建立周长与生活联系。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1)请同学们桌面上的纸,摸一摸这张纸的边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张纸的周长。从身边找一找物体表面,摸一摸它的边线,并跟同桌说一说哪里是它的周长。 (2)谁愿意把找到的说给大家听? 教学预设: 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文具盒上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文具盒上面的周长。 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3.量一量、算一算,再次感悟周长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什么是周长。要想知道他们的长度我们怎么办?(量一量。) 师:下面请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利用手中的线绳、软尺等工具,共同合作量一量叶子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教学预设: 通过线绳围绕的方式测量叶子的周长。(让学生质疑方法是否可以。) 通过软尺测量叶子的周长。 通过软尺或直尺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三、实际出发,应用周长 师:同学们会量物体、图形的周长了,现在老师想与大家玩一个考眼力的游戏,请大家猜测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1)要想知道具体长度,就要量一量,谁来试一试。 (2)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的腰围是多少?(同桌互量。) (汇报。)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用彩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谁愿意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反思: 正所谓: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动手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节课而言,学生的兴趣、专注力非常重要。教学中,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爱玩心理,将玩的元素与数学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萌发思考动力。 1.根据课型,设计、搭建“玩”的框架。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几何范畴,属于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源于课型特点,我在设计教案时,产生了让学生“玩”一节课的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将概念认知过程融入到每个环节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会,最终达到融合体会。 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我设计了“描”“看”“摸”“量”四个活动,通过每一个活动、每一个问题、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动作渗透本节课知识。让学生在玩中探索知识,这样掌握知识也更加扎实。 2.学玩结合,初步感知概念。 在课的开始,学生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周长的定义,学生找简单物体的周长,“描”树叶、书本的周长,学生找到以后,会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交流,这时候想法会出现了分歧,主要集中在:描的方向、线条贴合、线条粗细等方面。争论是思想火花的外在体现,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了解周长原理,理解它只与长短有关,与方向、粗细等方面无关,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进一步。 有了前面的初步认识,接下来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树叶、数学书的边线,感受周长,结合“摸”这个环节,了解从起点开始,最终都要回到起点,感知“封闭”,这个知识点非常重要,未来研究平面图形周长的时候,有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封闭。讓学生体会什么是“一周”的时候,学生在用手指描时,反复对比失败与成功例子,让学生明白只有“沿着边线”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做、思、说活动,得到“物体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这一概念。整个过程,以知识为中心,以活动为框架,让学生在“玩”中形成了周长概念。最后,再通过量一量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是一个长度,是可测量的。至此,学生对于周长的定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整节课讲授下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生无论在自己描还是汇报描的过程中,占用了很多时间,如果我能及时点拨,相信会减少一些重复的环节,节省一些课堂时间;另外,在动手测量实物周长的时候,如果我能把要求提得更明确一些,比如:组长带领同学先仔细观察,挑选适合的工具再合作测量。也许学生完成的会迅速、更准确一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深挖教材,反复体会课本设计思想,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从教者,我当秉承着“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知识,内化于心。在这个过程中,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研究者,正所谓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 编辑/魏继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