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的工业”教学设计 |
范文 |
关键词:地理;工业;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7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0/23-0123-06 一、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二、课标要求 本节课程内容为“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通过分析课标,明确其中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知识层面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二是从过程与方法上进行了限定,要求运用资料进行分析,而不是死记硬背简单记忆知识内容。 三、课时安排 人教版中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1.工业及其重要性。2.我国工业的分布。3.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教学建议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第1、2部分内容,第2节课学习第3部分内容。本节设计主要针对第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上采用了“学生调查——学生绘图——学生分析”思路。第一环节:布置课外调查任务,由学生深入到家庭及社会不同场合调查我国居民常用一些工业产品的产地。教师在课前可依据产品类型分类,绘制表格方便学生调查。第二环节:教师将学生调查内容汇总,课上由学生分组合作将最终调查结果绘制在空白政区图(透明板制作)中。第三环节:将各组学生绘制地图进行叠加,利用叠加地图对我国居民常用工业产品的产地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居民常用工业产品产地的分布特征。最后将此图和“我国工业中心分布图”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征。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强烈感受到地理生活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调查研究的思想,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地理学习素养。 五、教学设计: (详见附表) 附2: 着眼核心素养培养实践能力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松梅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生行动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全面检驗与培养。 地理实践力首次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是在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在2011年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特别将“实践性”作为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提了出来,可见,“实践”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也是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如,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这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思维的形成极为重要。同时,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更为复杂、多样的地理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发散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切实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关注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切实关注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达到提升其“行动意识与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张燕英老师的“我国的工业分布”一课,就是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紧扣课标要求,选择实践内容 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张老师通过对课标的认真研读,对教材的仔细分析,和对学生认知基础的准确定位,最后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内容。 这节课准确把握了课标关于“运用资料”这一行为限定,并在资料运用上进行创新,要求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和资料的采集、整理,设计了“小组调查——分组绘图——综合分析——展示表达”的教学与学习过程。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实践热情 课标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就是情境的真实有效。通过仔细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国工业分布特点”可以发现:工业生产与分布虽然与学生距离较远,但工业产品与产地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于是,教师对学生日常生活可能接触到、关注到的工业产品的各种途径,如家庭、商场、超市、汽车4S店、建材市场、网络等进行了认真梳理,布置了课前调查作业,要求学生自由结组深入到这些场所,调查、记录并整理我国居民常用工业产品的产地。而教师则在课前将学生可能调查到的产品进行分类,绘制表格方便学生调查。 由于这些调查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完成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所以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也比较高,而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网络搜索等各种途径等大量需要学生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和伴随实践过程可能随时产生的一些过程性问题,都需要学生去一一面对,并通过合作、互助、探究逐一解决,因而对学生的实践力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创新教学环节,体验实践过程 关于我国工业分布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常见的做法,是教师出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获取,进而得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即: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张老师这节课的创新则体现在对学生调查结果的处理上。课堂上,她请各组学生将自己调查表中各类工业产品的产地用不同的图形符号(食品、服装、交通、建材、家居用品等)标注在绘有中国省区轮廓的透明图板上,轻、重工业则通过不同的颜色进行了区分。这样就产生了一幅幅居民常用、常见工业产品分布图,如,食品产地分布图、服装产地分布图、汽车产地分布图、建材产地分布图、家居用品分布图等,使学生学会将一个个具体的地理事物用抽象的地理符号进行空间表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 接下来,教师将各小组绘制的透明板进行叠加,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于是,一幅中国居民常用、常见工业品产地分布图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学生通过阅读自己亲自参与、全班共同绘制的地图,总结出我国居民常用、常见工业产品的分布规律,如地域分布、工业中心分布、轻重工业分布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地理事物分布到地理分布规律,学生体验了全新的学习方式与过程,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综合思维得以发展。 四、升华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地理课程的重要,不仅在于地理事物的美好和地理知識的重要,更在于地理逻辑的体会、地理观念的形成和地理素养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走访,课堂上表达、展示及归纳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进行空间表达和综合思维,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自己绘制的“我国居民常用工业产品产地分布图”并总结其分布规律后,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我国工业分布图”。启发学生对比观察思考:“我国居民常用工业产品的分布”和“我国工业的分布”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得出全面的我国工业分布特征,顺利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学习过程,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使学生兴趣盎然、真实有效地参与到课前调查和课堂研究活动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认知思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的地理现象到一般的地理规律,由个别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到全面的、立体的空间视角,既利于学生接受,也符合认知规律,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了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境,通过对周边环境的调查、走访,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地理规律的探索发现,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得到有效提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