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词情感赏析例谈 |
范文 | 王亚芳
[摘? ?要]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阅读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品鉴语句、绘形写意等方法还原真切画面,再现人物处境经历,以走进作者的生活,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 [关键词]古诗词;情感鉴赏;例谈 [中图分类号]? ? G633.3?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1)04-0010-03 古诗词是能够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虞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的“志”与“意”就含有现代汉语中的“情感”之意。抒发情感是古诗词的根本,作者的情感是初中阶段古诗词鉴赏的重要内容。笔者对2019年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试题考查的古诗词内容进行了统计(见表1): 由这个统计可以看出,中考古诗词阅读题比较喜欢考查情感方面的内容。以文字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课内外古诗词是未来中考命题的趋势。从阅卷结果来看,许多学生在回答古诗词情感分析题时存在较大的问题。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寻找鉴赏古诗词情感的突破口。 一、想象联想 古诗词是想象的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古诗词,作者通过有效想象去创作诗作,以表情达意。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把握情感,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去拉近时空距离,以勾勒精彩的画面,挖掘充沛的情感。笔者以苏轼的《木兰花令》的教学为例,来分析这种方法。 木兰花令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③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①簟:竹席。②蛩:蟋蟀,又名促织。③君:指其弟子由。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捕捉意象特征,创建情境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相结合的产物。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者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想象能够串联起意象,构成具有某种氛围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的意象和具有特性的字词,然后联系它们进行想象,对人物处境进行还原,以体会作者的感情。 如对于本词上阕中的“梧桐叶”“三更雨”“寒蛩”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它们有效联系起来构建情境。有学生写道: “三更时分,突如其来的夜雨点点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惊破了我的梦魂。睡在竹席,阵阵凉意,我知道秋天已经来到,夜深人寂,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赶快纺布。” 这就是通过想象连缀意象,展现出情景交融的情境,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代王夫之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由景生情,缘情入境。作者内在的情感和客观物象相互融合,契合无间。学生若能抓住意象的特征,通过想象联想描摹情境,便能步入古诗词的鉴赏境界。 2.再现人物经历,触摸感情 古诗词或表现内在的情感,或再现印象。这首词的下阕写道“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作者究竟梦见了什么,以致产生“无觅处”的遗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还原作者的经历,以体悟作者的感情。“在微雨的上半夜,伴着凉意入睡,梦见了走过的这条漫长而遥远的路,经过了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入江西。一路流离,一路风尘,历历在目,却已在千里之外。到达虔州后,还在清江畔的风雨亭里接受了好友的宴饮款待。此刻,我仿佛还沉醉在那江亭的歌舞之中。然而,夜半惊醒,只有冷湿的秋雨。”通过对作者的过往的还原,学生逼真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创建情境及再现作者的经历,以品味作者被贬后对前路的惆怅,及其内心的惊悸、凄凉、愁苦、孤独和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学生在把握诗词的情感时要避免单一,不能一有所感就止步不前,要有语境意识,要用心去读一读,放开去想一想,穿越时空去感受作者所处的境地和所经历的事件,进而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二、品词析句 通過想象联想,学生对古诗词的情境有了整体的把握,但是要理解诗词内容,精准把握作者感情,还需要斟酌词句,反复涵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格外注意炼词、炼句,以直接或委婉含蓄地表达情志。找准并分析重要语句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 1.关注不同的表达方式 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常用各种表达方式。写景叙事意在营造氛围、交代经历,议论抒情意在揭示主旨,直抒胸臆。如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沁园春·孤馆灯青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上阕写旅况,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出一幅清丽、凄冷、寂寞的旅途早行图,并由此引出世路艰辛的感叹。下阕写旅怀,议论抒情,直抒胸臆,由追述昔日抱负,转到当前的困顿失意,最后以旷达自适的处事态度自我解脱并劝慰子由,表现出作者的志趣、才情与性格。整首词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下阕的议论抒情起到阐发胸怀的作用。在古诗词阅读过程中,学生要特别关注这一类语句,以更好地揣摩作者的情感。 再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下阕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2.关注不同的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能使作品更形象,更具有文采,从而能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感情。比如用典,古诗词中的典故和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用典故,能使表达更生动。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中的“亲射虎,看孙郎”就引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于建安二十三年亲自射虎,坐骑为虎扑伤,孙权投以双戟,虎才退却。这里苏轼以孙权自喻。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则使用了冯唐、魏尚的典故。据《史记》记载,西汉魏尚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太守,守边有功,战绩卓著,但因稍有虚报战果之嫌,被削职,之后冯唐进谏,澄清事实。于是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并让其复任云中太守。苏轼以魏尚自许,希望朝廷能够委以重任,从而立功报国。综合这两个典故,学生可知苏轼想要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感情。 再比如比喻。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如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他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这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像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雪地上;这雪地上因这偶然的机会,留下了爪痕,鸿雁转头又飞走了,哪还记得这爪痕留在了哪里?因这比喻生动而且深刻,自东坡做此诗之后,“雪泥鸿爪”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要想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学生就要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价值,特别关注点明主旨的抒情句、议论句,还要关注别有意味的修辞手法,多查阅和积累相关的传说故事,多追问某些艺术手法的运用目的并反复辨析。 三、绘形写意 1.诗中有画,画诗悟情 意象是包含作者情感的特殊物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统一。在想象的基础上将之描绘出来,可以深化学生对诗歌情境和情感的理解。学生可以抓住古诗词中表现颜色、位置、形态等的词语,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如分析苏轼的《浪淘沙·昨日出东城》时,引导学生先抓住“红杏”“绮陌”“雪霁”等,感悟景物色彩。接着对“东城”“墙头”“前村”等词语进行分析,了解苏轼的探春轨迹,感悟其不断蓄积的欣喜情绪。最后用画笔把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展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轼笔下那一派热烈的春光及其对春的喜爱。 再如苏轼《冬景》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初冬的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风景,那人生的好景又在何处?作者含蓄地表达了人到了壮年,虽然青春年华不再,但是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仍然可以大有作为的情感。学生通过绘画可以感知古诗词的具体情节,从而对内容有更深的感悟。 2.改写诗词,表达感情 如果说朗读品味是对古诗词情感的吸收体悟,那么写作就是对古诗词情感的认知的输出,是学生情感的表达。有趣、丰富的阅读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与文笔。真实、大胆的写作能让学生沉静下来,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词,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怀的小散文。几次朗读后,在十五分钟内,有学生写出了令人惊叹的小散文。例如: “弯弯的月牙挂在夜空之中,月光透过稀疏的梧桐叶,照在地面上,宛如一汪清水,洁白透亮。夜已经深了,四周渐渐寂静成一片,阒无一人,只有我在这月色中来回地走着,隐隐听到鸿雁的叫声。突然,似乎有人声传来,我的心猛地一跳,惊讶地回头去看却发现只有我自己的影子,并没有其他人。我不禁为此感到惋惜、遗憾。”(张燕) “这夜色深沉的晚上,丝丝凉风迎面吹来,残破的月牙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枝头。耳畔传来的鸟鸣声格外悠长。我径直走到梧桐树下,夜风将树叶轻轻吹动,“沙沙沙沙”,似乎在问我,为什么来这里?想起黄昏时刻看到的那只鸿雁,独自在昏黄的天空飞翔,却不肯栖落在哪一寒枝上。两旁的树木不知何时都退到了身后,脚下是一块块桥板,四周是清幽幽的水,水中倒映着天上那残破的月,风起波动,月亮晃晃荡荡更加残破不全,头顶又是一声鸟叫,是那鸿雁终于落下来休息了吗?”(张翊恒) 学生在写作中或重于情境的描摹,或重于作者内心的解读,他们都能结合丰富的想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计情节,以更好地传达感情。适当写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感情的理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多写多练的好习惯,使他们得以提升能力水平,培養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所有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并且不属于我们的文化作品,都一定要我们置身到创造那些作品的时代和文化里去,否则,那些作品在我们看来就会是不可理解的、奇怪的,一点儿也不美的。古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文化的殿堂中仍闪闪发光。但是因为创作年代久远,要理解其内容、把握其情感便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用联想想象来体会意象之美、生活之美,关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殊的修辞手法,并通过绘画、改写等领悟古诗词的意蕴,以更准确全面地解读古诗词。 [? ?参? ?考? ?文? ?献? ?] [1]? 陶文鹏,郑园.苏轼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2]? 朱光潜.诗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张爱萍.诗歌阅读教学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29-31. [4]? 刘必锋.行走在“诗意”与“实效”之间:“古诗词赏析之情感把握”中考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6):53-55. (责任编辑? ? 农越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