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 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 |
范文 | 解艳华 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依托地方性、区域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技术性人才一体化培养,能大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影响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人才,尤其是高职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决定了以创业为主要目标的高职人才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随着京津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方略的实施,必将形成高职人才需求新的高潮。 1.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定位转变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北京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文化资源。2005年北京市3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9∶29.43∶69.1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接近70%,城市化水平已达83%。按照国际现代化的标准,北京市正由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发展。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并成为首都经济的核心和支柱产业[1]。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把北京市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逐步放弃做全能“经济中心”的目标,通过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强首都服务功能,到“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与构建和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预计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左右,就业比重达到70%,知识含量高、关联带动强、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服务行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文化创意产业比重达到1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2]。 北京城市定位的转换,引发了新一轮的人才需求,其中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最大。预计“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技能人才总需求量为248万人,而现有技能人才仅为147.4万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总需求量为14.9万人,目前仅有5.9万人。 2.天津市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引擎的天津市,目前正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2005年天津市3次产值比例为3.04∶55.47∶43.0,天津市已形成以汽车和机械装备为重点的机械工业,以微电子和通讯设备为重点的电子工业,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管、钢材和高档金属制品为重点的冶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 今后天津市将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新产业,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天津市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到2010年,天津市大专以上专门人才的需求总量将从116万增加到137万。其中,信息、机械、汽车、商业等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年均增长率都将超出7%,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年均增长率将达9%[3]。 3.河北省“中部崛起”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低地”,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排在三省市的最后一位。今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河北省的地理资源优势,发挥京津两大增长极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实现河北省“中部崛起”。 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北省具有以下功能和优势:一是产业转移的承接者。河北省产业相对京津而言处于低梯度,可以抓住京津两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以承接产业带动河北产业升级。发展中的曹妃甸将成为带动河北经济腾飞的腹地。二是劳动力的输送基地。人才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后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满足三地产业发展需求,拓宽劳动力输出渠道。三是高新科技的应用基地,京津两地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河北省可以中试基地、专利应用、技术承接等方式,成为科技应用基地并向周边地区进行技术扩散、传递。 但是,河北省高、中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未来技术创新和高效发展的瓶颈。2005年,全省全部就业人员中,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仅为1.81%,拥有大专文化程度比例也只有3.7%。从技术职称角度看,全省具有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8.89%,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为1.73%,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为7.04%,具有初级职称的为10.1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京津冀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研究型、决策型人才,而且也需要执行和操作型人才;不仅需要理论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京津冀地区高职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分析显示,京津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对高职人才需求总量将不断增加,潜在需求趋势明显。但是,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显示,京津冀高职人才现实供给不足。 二、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预测 1.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1年~2005年,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表1基本情况显示,三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在普通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2005年招生人数增长了10万人,增长了近1.7倍,在校生人数增长了两倍多。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升高。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本专科、研究生毕业全员初次就业率为89.30%,其中高职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9.14%,而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则为88.44%,高职专科生初次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生。天津市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89.90%,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03%,也紧逼本科生就业率。这说明高职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2.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预测 本文运用灰色模型预测法对未来几年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行预测。灰色预测法是一种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它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其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应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 GM(1,1)模型的建立: (1)设时间序列X (0)有n个观察值,X (0)={X (0)(1),X (0)(2),...,X (0)(n)},通过累加生成新序列X (1)={X (1)(1),X (1)(2),...,X (1)(n)},则GM(1,1)模型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其中:α称为发展灰数;μ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2)设为待估参数向量,,可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解得: = (BT B )-1BT Yn 求解微分方程,即可得预测模型: 灰色预测检验一般运用后验差检验模型的精度。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预测期内,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校生、招生数、毕业生人数总体将保持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与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北京市、天津市在未来将主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人才作为基础,而河北省作为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者,其人才培养方向也应该和京津地区趋于一致。 同时,从人口变化角度来说,随着高职教育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功能更加多样,高职院校生源将扩大到全社会。除应届毕业生外,往届毕业未升学者、失业人员、外来务工及其子女、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岗职工、退休人员等,都将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生源年龄结构从单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增加到包括中青年、老年人在内的多个年龄段的人口[4]。 目前,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仍是以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发展,今后一段时间,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将由比较注重规模的快速发展,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和办学效益上来,从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着力转向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内涵建设。 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实现多元化办学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较高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有学者计算,我国高职毕业生的个人教育内部收益率超过11.48%[5]。因此,增加高职教育投资有利于形成地方人力资本,优化地方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目前,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上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是耗资比较大的一种教育,集中表现在实习实训基地的投资比较大,单纯依靠政府或职业学校是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因此需要政府和多种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办高等职业教育。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天津市的职业教育坚持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天津市80%的高职院校由行业举办,形成了以行业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在经济投入上,天津市建立了多元化的创新机制。“十五”期间,天津市职业教育经费共投入48亿元,其中财政教育经费28亿元,行业投入20亿元,民办资金注入3亿多元,引入外资1亿多元。如今,行业办学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为天津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据统计,天津近年企业技术改造后充实的技术工人,94%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引进国外投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这不仅能解决高职院校经费短缺的窘境,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国际化职业技术人才。 2.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循环机制,实现高职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由于京津冀区域教育科技资源存在着不平衡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尤其是河北与京津两地的经济差距较大,为此必须建立区域内高职教育和人力资本良性循环机制。例如,充分利用京津高校的人才和装备优势,到其他地区开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访问学者、定向代培研究生和客座教授等形式帮助河北省高职院校培育优秀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河北省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到京津高校和企业进修等。 建立京津冀高职教育信息网,运用网络技术及其他高科技手段,搜集信息,使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及求职者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向,了解最新的教学模式和高职人才现状等。 还应借鉴长江三角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定期举行高职教育合作交流活动,举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学术研讨;共同鼓励区域内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际教学合作,推动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联合办学、联合攻关等;共同调研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到三地毕业生就业政策协调一致,促进三地毕业生逐步实现无障碍流动;互相为对方输送当地急需人才等。 3.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形成企业群、高职院校群的联合办学,一方面发挥企业产业的支撑作用,学校办学更贴近企业人才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行教学、培训、终身教育一体化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的辐射功能。集团以高职教育为主,同时还可为企业职工进行职业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为城市下岗工人、待业人员以及农村转移的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这种产学资源的集合群体现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6]。 在京津冀,目前已形成了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制造业密集地区,正在分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产业和重化工业发展的三个集散地。三个地区能否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取决于能不能加快引进、培养和聚集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作为应对之策,三地政府应组织新建一批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发展密切衔接的高职教育集团,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校建设、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等,培养一批高质量、国际化、德才兼备的高级技工,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 4.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破体制性障碍 能否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自由流动,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排除阻碍教育资源流动的体制性因素。目前,珠江三角地区已确立了在区域内轮流召开教育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和教育厅办公室主任协调制度。由于区域教育合作涉及各级各类教育范围内的合作,而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密切联系,京津冀地区可以以高职教育为突破口,建立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组织,成员由政府人员、专家、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多方组成,同时赋予相应的行政调控,负责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 教育合作组织必然需要冲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坚持在政府推动下的市场运作,充分认识到各地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和比较优势,主动开展互利合作,进一步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增强高职教育的经济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彦文,都丽萍,《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8月。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3]周甲禄,田建军,《从“考研热”透视教育结构调整》,《半月谈》2005年4月15日。 [4]郑丽君,《人口变化视角下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0期。 [5]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的个人投资收益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6]林苏,《高职教育系统整合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责任编辑:赵英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