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
范文 | 王峰等 摘 要:财经类高校行业特色鲜明,其文化建设应与行业文化相结合,突出财经学科特色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财经类高校要在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通过培育和建立具有财经学科特色的文化价值观,总结凝练大学文化精神,加强人文教育,积极服务社会,着力打造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财经文化体系,培养具有优秀文化素养的财经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文化建设 大学是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创新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不断推进文化建设,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文化驱动。财经类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融入这一历史进程之中,为国家教育创新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财经类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大学作为典型的社会文化机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其核心功能。一方面,大学文化功能的发挥,对国家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大学也有着自己的文化,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思想理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环境氛围等的总体。大学文化是大学立身之本、发展之魂,是学校与师生、社会之间的精神桥梁和情感纽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在引领社会文化、促进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学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存在简单化、工具化、趋同化倾向,特色不明、动力不足、创新不够、成果不显著,总体上发展较为缓慢,难以形成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在财经类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表现为财经类高校尚未真正建立起财经学科以及财经人才培养、广受师生认同的特色文化体系。财经类高校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相关,行业属性十分鲜明。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以经济管理类为主;在人才培养上,以培养财经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由于财经学科的应用性质,导致学校文化发展呈现一定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为过分注重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体系,对财经文化的挖掘和培育不够,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文化氛围单调,务实有余而人文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我国财经类高校办学历史普遍较短,文化建设底子薄、发展慢,十分不利于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财经教育的长远发展。 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建设高水平大学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这为财经类高校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条件。但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以西方经济学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对我国财经类高校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财经类高校要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就要将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广义上说,学校的每项工作都属于文化范畴,但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财经类高校文化建设要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在特色建设上下功夫,立足财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真正形成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类型高校的独特内涵,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 财经类高校担负着培养优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使命,其文化建设也理应立足“财经”展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财经学科优势和特色为基础,着力培育财经类高校的文化价值观,提炼能够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加强财经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富有财经特色的良好人文环境,全面打造独具财经特色的文化体系,培养出既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又具有崇高道德文化品质的杰出财经人才。 1.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在当今时代,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必须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文化建设的始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转化为师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财经类高校教育教学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2.培育和建立具有财经特色的文化价值观 财经类高校既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也要明确自身的价值追求,形成价值体系教育的重点。《决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诚信固然是全社会的追求,但对于财经行业和财经类高校来说,却无疑是其立足之本、生存之道,商务诚信也理应成为财经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在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这正是对优秀财经管理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正是商务诚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建设不可能割裂传统,否则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儒商传统可谓中国传统商道的智慧结晶,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商业精神。儒商传统的核心要义是用儒家思想指导和约束商业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经世济民、以义制利、诚信为本等思想内容。通过对国内财经类高校的校训等研究发现,其对“经世致用”理念有着强烈的认同,强调对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一方面,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经世之道,很容易产生文化、道德上的认同和共鸣,同时也保持着超越性;另一方面,财经类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突出其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现实根基和实际需要。在现代条件下,儒商传统显然很难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要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应符合现代企业的价值追求、管理制度和运营形式,体现现代经济伦理和商业精神,如法制、契约精神、共赢[1]等价值观念。 综上,财经类高校的文化价值观,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财经教育中的本质体现,是商务诚信对财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儒商传统和现代商业文明精神的有机融合,它包含着守法、廉洁、诚信、经世致用、契约精神等价值范畴。 3.总结凝练财经类高校的文化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财经类高校由于办学历史普遍不长,学校对大学精神的总结凝练还做得很不够,但文化自觉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大学精神的讨论和总结也在不断推进。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在建校90周年之际总结出“经济匡时、厚德博学、以质取胜、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勤俭办学”的“上财精神”;中央财经大学提出“求真求实、追求卓越、担当责任,勇往直前”的“中财精神”;西南财经大学提出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总的来看,财经类高校对“经世济民”理念的强调显得较为成功,获得了师生、校友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这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颇具启示意义。 每所学校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财经类高校要凝练大学精神,既要体现财经特色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要以校史为依托,加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总结,并最终体现在对校训、办学理念等的表述上。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标语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在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终极追求到底是什么。对此,应结合学校历史、办学定位、发展愿景等来凝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同时,还要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精神的普及度和认同度,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 4.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优秀文化素养的财经人才 人文素养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平的基本尺度,开展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优秀财经人才必须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并重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王强在《谈财经人才培养的人文介入》一文中说:“现在大学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急功近利的观念导致对人文修养的轻视,有的人没有把大学当大学念,只求谋职之技。”[3]因此,应当特别注重财经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既精通财经业务、又兼具思想文化涵养的优秀人才。 第一,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构建人文学科与优势财经学科交融共生的多科性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财经类高校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经、管、文、法为主的多科性学科体系,要在继续办好办优经济、管理等主干学科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科层次,加大对哲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财经类大学精干的、有特色的必要学科。 第二,发挥文化素质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文化素质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财经类高校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打造了包括文史哲类、艺术类、社会法律类、自然科学类、体育类、职业发展类等六大模块“百门”课程。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实效性。 第三,把文化教育与一二课堂有效结合起来。要把优秀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挖掘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加强诚信、法制、廉洁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举办财税金融等与财经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节等,使大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文化的浸润和涵育,进而养成良好的人文品质。 第四,构建富有财经内涵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楼堂馆所、草木砖石、雕塑园林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校名、校训、校徽、校歌等文化标识,传递着大学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财经类高校的文化环境建设,重点是塑造财经特色文化,通过建设财经博物馆、主题雕塑、文化标识体系等,让人置身校园之中,便能清晰感受到财经文化的濡染。 5.不断增强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财经学科领域更有优势,相关的社会服务也就可能会做得更专业、更深入。财经类高校应充分借助和财经行业的天然联系,多方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第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我国从事的市场经济实践有着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等方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提升。这是财经类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同时,也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为国家经济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还要进一步发挥和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优势,打造文化财经、文化管理、文化金融等跨学科学术平台,推进文化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 第二,深度参与经济社会建设。财经类高校要在财税金融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撑。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积极参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同时积极发挥大学科技园和科技金融产业园的企业孵化、承载功能,吸引高中端投融资机构和配套服务机构入驻,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财经类高校具有这样的优势和潜在能量,要善于利用和推进。 第三,培养优秀文化财经人才。财经类高校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加强文化、艺术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层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既懂经济和管理、又懂文化和艺术的高端人才。同时,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文化产业领域,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 总之,财经类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更要善于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范式,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科学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以特色文化建设为纽带,切实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实现质的提升,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独到的贡献。 本文系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财经类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课题编号:JGWXJCZX201230)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2011年第十届创业中国高峰论坛:感知新商业文明的基本价值观[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0). [2]刘阳.大学校训,为何似曾相识?[N].人民日报,2007-07-25. [3]王强.谈财经人才培养的人文介入[N].光明日报,2011-12-26.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