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 规模及优化路径研究
范文 崔保锋
摘 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规模与结构,使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高校党组织的艰巨使命之一。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发展大学生入党过程中出现的“控制总量”和“指标限额”进行梳理和规范,是辩证看待大学生党员规模、做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将结构与其质量和规模割裂开来单独审视并不可行。通过调整结构,逐步实现大学生党员队伍在质量和规模上的进一步优化,是实现大学生党员队伍科学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质量;规模;结构
质量是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重中之重
党员质量是党建工作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在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发展党员的过程中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党员质量的标准,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蓄水池”。《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具有工人阶级立场、共产主义觉悟和先锋模范作用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被发展入党时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即以理想信念及政治立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以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为主的业务素养。
1.思想政治素养是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首要内容
大学时期是每个青年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价值态度和思维方式并未完全成型。教育引导得当,可能步入追求进步的正途;一旦教育引导失当,则可能误入歧途。大学生在追求政治进步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一个人政治上是否成熟、能否加入党组织的第一标准” [1]。大学生积极分子只有在符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之后,才能培养、发展入党;若未达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或者说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阶级立场不很牢固,就被发展入党,无异于为党的肌体注入越来越多的泥沙,使党组织逐渐成为“泥足巨人”,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党和人民的利益。
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鉴别与考察,很多大学党组织怕担责任,不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老办法,照搬专业学习的考核办法,将之简化成貌似公平合理的“党的历史与理论”的笔试考试,这是对思想政治素养的庸俗理解。政治素养和思想素养只有在“为同学”“为社会”工作和服务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质鉴别,考试和谈话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作为判断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依据。而在全社会志愿服务并未广泛兴起之前,“为同学”“为社会”工作和服务的实践基本上只剩下“为同学”服务,因此各类学生干部在高校发展党员过程中的优势就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2.业务素养是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经过严格训练和层层考核,最终被大学录取,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社会上通称为“天之骄子”,应该说其群体的整体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比同龄人群中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要更好。大学生以学业为第一要务,绝大多数大学生也能够将学业摆在大学生活的首要位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很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党建工作者很容易直观地认为成绩越优秀就意味着先进性越强,从而容易简单地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作为大学生积极分子入党的关键基础。
实际上,党员的先进性“一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三是自觉地在生产、工作、学习、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大学生积极分子在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情况下,自然具备了发挥带头学习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客观条件,但党组织不是个人主义的天堂,自己能力强、成绩好只是开始,还必须具有凝聚力、团结力,积极主动地将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况且大学生党员也不可能一直处在学习状态,一旦毕业就要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其先进代表性又可能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重新塑造和形成。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大学生中培养合格党员确实需要在考虑学业因素的同时综合考虑德、智、体、美、劳等多种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党员质量是个动态的过程,并非入党时达到了党员标准就可以一劳永逸。只有将党员的使命和责任牢记在心,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始终确保自己是一个“质量合格”的共产党员。
辩证看待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规模
发展在校大学生中符合党员标准的积极分子入党,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实施两年多来,高校党组织严格按照《细则》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在积极引导广大进步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时,也时刻严把质量关,力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保证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发展党员的指標大幅度缩减后,有限的党员发展指标一定程度加剧了同一班级内部人才的相互竞争和耗散等。
1.党员发展指标的总量控制应该是全党范围内总的控制,还是对每一个社会群体都分别进行内部总量控制?
《党章》总纲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是觉悟最高、最忠诚于工人阶级事业的先进分子,决定了党员规模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必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党员,并进行总量控制。如果把党员发展工作的“控制总量”要求按照原有的党员发展模式和渠道按比例减少,操作上也许更简便,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推动党员质量、规模、结构之间关系的进一步优化,甚至会在客观上将“控制总量”变为“各自控制”或者“分开控制”,使“控制总量”流于形式。
2.如何在理论上应对大学生党员先进代表性可能存在的变化?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指标限制是否必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是有时间期限的,学业完成后就将回归社会,分散到各行各业的工作战线上,即并不会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长期存在下去,依托于大学生群体之上的大学生党组织使命一旦完结,其中的大学生党员马上就需要融入到其他社会群体的党组织中去。理论上来讲,绝大多数党员能够在新的岗位环境中重新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群众基础,但也不能排除个别党员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工作环境而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党员作用。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将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和种种考核选拔而来的优秀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完全具备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代表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队伍为之奋斗的直接目标。然而,党员发展指标的存在似乎又透露出另一种倾向:无论培养多少大学生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都至少在原则上不能突破指标限制。两者之间的明显张力又该如何理解?
上述两方面问题的核心指向是我们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发展党员还是根据指标限额发展党员。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始于民主革命时期,基于实际革命斗争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党员基本上按照当时在高校开展革命宣传、组织、情报等工作的实际需求而发展党员,很多时候出于安全需要甚至不得不谨慎发展党员。和平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并不存在必须以党员身份才能开展的明确任务;其先进代表性在步入社会之后,又必须重新塑造和形成,因此在读期间发展大学生正式入党的必要性似乎并不突出,完全可以等到毕业步入社会之后,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基于新的群众基础之上,塑造和形成新的先进代表性之后再正式发展入党。
实践中似乎可以将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总量控制比例下放到高校党委,由高校党委依据学生每年的整体政治进步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同时,延长高校大学生党员的预备期(3年~5年),职业为学生者只发展到预备党员,待其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再由所属党组织依据实际工作需要正式发展到党内。这样既可以延长对大学生党员的考核期限,事实上提高其入党的门槛,弥补其缺乏实践检验的不足,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毕业后的工作分配而造成的组织关系混乱和丢失以及高分低能等造成的在党内的影响。
调结构是优化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与规模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结构是制约大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从全国党员、全体大学生和全体大学生党员三个层次,分别思考大学生党员在全国党员内部结构中、在全国大学生结构中和大学生党员内部的结构问题,可以为我们深入思考大学生党员队伍结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1.大学生党员在全国党员中的结构比例
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非常特殊的群体。在《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中,按照“职业”类别进行的统计显示,学生与工人等并列为党员的八种职业之一。全党范围内党员发展工作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首先要按照党章中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规定,对不同职业类别的党员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科学发展”“为人民服务”维度上的能力和潜力来制定倾斜引导发展计划。《公报》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3,932.4万名,只占党员总数的44.3%,而2015年新发展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77.7万名,只占年度发展党员总数的39.6%。进一步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仍然有较多空间可供挖掘。
2.大学生党员在全国大学生中的结构比例
大学生党员被学校的党组织发展入党,在开展学业期间能够联系、影响和凝聚的主要群众就是其同学。《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党共有学生党员203.4万名,除少量中学生党员外,绝大多数为大学生党员。教育部网站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625.30万人,研究生在学191.14万人,共计2,816.44万人,大学生党员总体占比7.22%,仅比党员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高出0.9个百分点。鉴于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仅占党员总数的44.3%,将大学生作为知识经济和科学发展时代提升全党整体知识水平的重要发展对象群体,进一步提高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展党员的比例,对于优化党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内部结构调整
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内部结构是大学生党员队伍战斗力充分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大学生党员队伍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院校、同一院校内部不同专业之间在发展党员时未能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基本上依据学生数量按統一比例发展,政法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党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思政类专业与理工类、外语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党员比例也差别不大。过于严格的指标限制,极易在将积极追求政治进步的热血青年拒之门外的同时,又将并不热衷于党的事业的大学生“动员”到了党组织中来。因此,只有在尽可能高的层次统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比例,对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学科专业实施实事求是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才能实现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党员队伍整体质量的目标。
总之,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规模、结构,核心在党员质量,关键在结构调整。通过确保党员质量、深化结构调整,高校党组织将能够源源不断地将最优秀的大学生培养成党和人民事业的新生力量,同时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全社会各条战线输送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党员。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质量是发展党员的生命线[N].人民日报,2014-06-11.
[2]王庭大.试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
[责任编辑:李艺英;实习编辑:刘继萍]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