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一流学术社团建设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分析
范文 周学智++梁永图++姚梦竹++王子安
摘 要: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勘探对象的日趋复杂性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应更具创新性、实践性和前瞻性。只有创新拔尖人才才能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多种问题。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依托学术社团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能够有效弥补当前课堂教学不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世界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学术社团
“人才培养”是高校四项基本职能中的首要职能。“双一流”背景下,一方面,国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更要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拔尖创新人才也是“一流学科,一流高校”的重要支撑,为“双一流”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保障。因此,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就必须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将其放在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高校学术社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在面向各油田和用人单位开展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中,学校发现毕业生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社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充实课堂教学等方面仍与师生期待存在差距。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与其他学生社团存在职能上的交叉,社团定位不清晰,不能充分展现“学术”内涵,学术品牌活动缺乏;本科、研究生学科竞赛缺乏统筹协调,未形成立体学科竞赛生态,难以适应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化要求;社团学术活动层次较低,缺少石油地质学等专业文化内涵,难以吸引高水平学生的参与;社团活动关门问题严重,对外交流、学习、合作等严重不足。
“打造一流学术社团,培育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和实践等方方面面。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门,在“双一流”背景下更应主动出击,分析现实情况,积极调动资源,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匹配学生需求和学术社团职能基础上,调整了包括社团联合会、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学生分会和地质爱好者协会等学术社团组织结构。在社团联合会增设了学科竞赛部,全面统筹本科生学科竞赛相关事宜;进一步明确了AAPG学生分会的学术职能。
1.以赛促练,打造全学科专业竞赛体系。石油主干学科具有涉及范围广、交叉学科多、知识转化难、实践要求高等专业特点。考虑到学生在石油地质领域综合能力的实际需求,学校构建学生人群覆盖全面、竞赛形式丰富多样、层次需求充分满足的立体竞赛生态。主要包括以增强学科了解、夯实专业基础为目标的本科生普通地质大赛;以拓宽专业认识、紧跟学术前沿为目标的本科生大地构造知识竞赛,以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技能为目标的本科生地质技能竞赛;以锻炼科研能力、培育国际视野为目标的研究生AAPG-IBA竞赛;以完善职业素养、发现未来石油地质学家为目标的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全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为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一流创新拔尖人才创造了条件。
2.以行促知,构建全学科知识普及体系。学校高度重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积极组织学术社团成员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附属小学等中小学开展“石油知识进课堂”等系列科普活动,向中小学生宣传石油科学文化知识;积极选派地质爱好者协会成员参与北京市科技嘉年华,向群众普及地球演化及石油生成相关知识;依托学校地质博物馆,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地学知识宣讲团,为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让新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对所学专业有形象直观的了解,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吸收、概括、整理和输出能力,增强学生自身对石油精神和石油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3.以论促研,建立全学科学术交流体系。在重视关注于课本知识学习和个人独立学习的传统模式基础上,突出强调学术交流对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通过依托AAPG学生分会,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打造如学术人生、新知讲坛、博地讲坛、杰出专家巡回演讲(Distinguished Lecture Program)、AAPG-VGP讲座等一系列精品学术交流平台。讲座覆盖了各个学科方向,内容涉及学科前沿、科技论文写作、学术道德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论坛上思维的碰撞为研究生深入学科研究带去了智慧的火花,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
4.以帮促学,培育全学科学风建设体系。创新学风建设形式,着重发挥学生社团在创建优良学风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活动,邀请AAPG全球助研金获得者、李四光优秀学生获得者等优秀学生分享他们在专业知识学习、国际交流和高水平文章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在学校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提升共享氛围。二是开展“榜样的力量”教育引导活动,通过发挥优秀学生社团骨干的模范和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斗志,培养输送优秀专业人才。三是开展“学业困难”学生精准帮扶活动,打造以学生社团干部为骨干的学业辅导员与朋辈辅导员队伍,加强学业辅导梯队建设,增强学业辅导基础实力;创新学业辅导方法研究,积极开展 “一对一”帮扶工作、“责任制”帮扶工作和团体辅导帮扶工作。
“打造一流学术社团,培育创新拔尖人才”的实施路径
1.构建“十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新拔尖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以人才多元化培養为导向,分层次发挥社团优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生人群全覆盖、形式内容多样化、区分层次多角度的“十字型”人才多样化培养框架。“一竖”,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发对应社团特色优势,制定不同群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依托社团联合会面向本科生开展“大学生论坛”“石英计划”等精品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演讲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托AAPG学生分会面向研究生开展各类学术交流论坛和学术竞赛,着力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和学术道德,引导研究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科研素养。“一横”,即根据同年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尖子生、普通生、后进生”阶梯问题,打造“金字塔”梯队培养模式。在“金字塔”顶端依托学术竞赛及高水平论坛,实现“尖子生”学术能力拔高及经验交流分享;在“金字塔”中部依托学术沙龙、校外野外踏勘等将校内书本基本知识巩固与校外实践能力提升有效结合,营造“比、学、赶、超”竞争氛围,实现普通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在“金字塔”底端建立社团帮扶机制,“一对一”促进学业困难学生增强专业基础知识,确保一个都不落下,顺利完成学业。
2.打造“两联合”协同培养模式,促进创新拔尖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方法,打造了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人才联合协同培养模式。一是开展“教室—实验室”协同培养,即选拔地质爱好者协会成员担任实验室助教,实现教学方法从“牵着走”到“引着走”的启发式、互动式助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术洞察力,逐步形成正确观察地质现象的思维方式,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二是开展“校内—校外”协同培养,即通过加强与全国地质勘探及能源类高校之间的联系,发起形成高校联合地质考察,打造全方位基础地质实践平台,促进地质人的知识交流和相互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地质类技能大赛,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方法论的培养,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活力。
3.遵循“三原则”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完整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以学术社团引领为动力,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平台,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形成了一套有自生能力、有自净能力、有自我提高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生态。其中,在本科社团和竞赛中汲取到学术自信和心态自信的优秀人才可以在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保持活力,实现了由本科生向行业内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能量流动。
“打造一流学术社团,培育创新拔尖人才”的实施效果
1.学风建设成果显著。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社团学术活动,使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风气,学风建设效果显著。以学校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为例,近三年,毕业班英语四级通过率达97%以上;六级通过率达61%以上。学生升学率节节攀升,2016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攻读国内外知名高校硕士学位率达64.59%;学生干部保研率再创新高,占保研学生总数的97.2%。学业警示劝告率显著降低,有效地避免了学业困难学生因多次受学业警告而退学的可能,提高了他们的学业自信心,使学院学生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2.突出拔尖人才显现。“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是地学领域学生的最高荣誉,自2010年该奖项设置起,学校每年均有学生获此殊荣。截至2016年,学校仅地学院就有6名本科生、5名硕士、1名博士获奖。高水平文章质量、数量双提升。自2013年至2016年,博士研究生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218篇,SCI文章从2013年的14篇,增长到2016年40篇。获评AAPG全球助研金优势明显。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的基金资助项目(Grants-in-Aid Program)竞争激烈,全球每年有超过500名优秀的研究生申请,但仅80名左右的申请者获得资助。而亚洲区每年为数不多的2个~3个资助名额基本都被地学院研究生包揽。高水平大赛获奖稳中有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释放。
3.校企联动优势显露。学校在总结以往地学学科竞赛经验基础上,2016年联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分会、中石油勘探研究院创办了首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学院充分发挥校企联动优势,将大赛打造成重创新、重实践的开放平台。大赛赛题来自油田的实际工区,赛题设计直接使用现场的工程进度,同时有超过一半的大赛评委是现场工程人员,将原汁原味的工程问题呈现给学生、将真实的企业需求展现给学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几年,学术社团继续保持了与行业知名企业交流合作。校企之间的互动从多个角度推动了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中方向的准确性,更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直接交流的机会,实现了人才的顺利输出。
本文系2017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德育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等.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3-13.
[2]王树國.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1(2):9-11.
[3]周学智,张粲,蒋诗宁,等.对石油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研究[J]. 石油教育,2016(1):9-12.
[4]吴慧蕾,王伯平,王梦倩.创新地质学术社团建设 提高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14, 23(3).
[5]张锦高.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学习温总理谈话精神的体会[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1-5.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