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路径研究 |
范文 | 何裕 左芳舟 摘 要: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是当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坚持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通过阐释教育获得感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从思想认识、大学生成长需求、教育供给侧等方面,对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教育获得感 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长久维持下来的满足感,强调在为我基础上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获得感”的概念,指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幸福指数,党和政府推动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落脚点。 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是共享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充分体现 获得感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各方面,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与人格,对大学教育有着比较高的满意度。 大学生教育获得感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思想认识层面,特别是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二是知识和技能层面,即通过大学教育掌握充分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全面优化,专业技能有效提高,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目标;三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层面,即大学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优势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自身平等、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 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有助于推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内涵发展提供可感可知的标尺;有助于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啃下改革的“硬骨头”,改变过度注重灌输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教育需求,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新时代对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教育获得感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紧密相连,更受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變化深远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教育获得感也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 1.新时代要深入研究时代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高等教育中的表现形态,创新一步、提升一度,提高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集中体现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从“有数量”转变为“有质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等一系列转变,核心在于提升教育质量。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教育质量将决定大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大学生对教育获得感变得更加可知、可见、可感。这要求高校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把质量特色作为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主线。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获得感,为实现新时代伟大目标奠定思想基础。新时代是一个历史性的判断,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大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军和未来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首要任务,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获得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入行,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新时代要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和不足,跨前一步、鲜明一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一批高校和学科世界排名显著提升;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贡献度显著提高,为国家输送了超过三千万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公平的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突破,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果,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极大丰富;高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加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覆盖千余所高校,惠及一百四十余万学生;高等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国大学教职工人数达到223万人。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坚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不平衡等。只有充分总结成就,查找不足,总结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才能跨前一步、鲜明一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 3.新时代要聚焦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目标,围绕“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深化一步,温暖一度,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把学校发展方向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按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认真制定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路线图。“双一流”建设不应是空中楼阁,必须落到学生教育获得感这个点上,注重区域和不同类型大学的教育资源平衡,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平衡,让学生共享“双一流”建设的成果。 适应新时代,靶向发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高等教育要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想认识、供给侧、需求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靶向发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教育获得感。 1.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仰为靶向,通过“五个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获得感。一是融入宣传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多渠道立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观学习研究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开展理想信念树立系列工程,强化网络思想舆论引导。二是融入课堂教学,渗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选修课,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新模式。三是融入社会实践,搭建活动平台。打造一批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品牌,深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四是融入校园文化,推进文化育人。在文化建设中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打造文化精品项目,发挥榜样示范效应,用先进的事迹感染人、引领人。五是融入日常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高校制度建设,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的互相补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层面生根发芽。 2.以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为靶向,从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力,提升大学生知识技能获得感。一方面,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倾听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和倡导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另一方面,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基本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实施专业同城跨校整合;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实践课比重;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增强诚信意识,使教育回归人才培养的本原。通过一系列改革充分释放高等教育的活力,让大学生在共享改革红利中增强获得感。 3.以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关联性为靶向,构建分众化、多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首都高校要紧密围绕新时代发展任务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提升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能力,结合各自特点,确立分众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向,增强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满足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教育获得感。一是鼓励部分高校瞄准“双一流”标准,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发展方向,打造更多优势特色学科,为有志于在高精尖领域实现发展目标的学生搭建优良的平台。二是引导部分高校紧密结合首都发展需求,强化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的市属本科高校向高级技术应用型转变,重点培养服务城市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资源统筹、协同创新、高端培养、服务发展的原则,形成适应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让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大学教育中,实现个人价值,切实增强获得感。 本文系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2017年度C类研究课题“靶向发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思想引导方式和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03-407. [2] 王康娟,陈文. 人本化视阈下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路径探究[J]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5):132-134. [3] 黄冬霞,吴满意 .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 . 思想教育研究,2017(6):28-32.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翟 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