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巴胺在基层医院临床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运用 |
范文 | 杨代芳
【摘要】目的:探讨多巴胺在基层医院临床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运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34例。结果:大剂量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心率、收缩压以及尿量等指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大剂量多巴胺治疗效果理想,进而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延长,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多巴胺;感染性休克 多巴胺在临床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内的患者发生严重感染性休克时,及时给予其适量的多巴胺药物能尽快促进患者不良症状改善[1-2]。本研究探讨多巴胺在基层医院临床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运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具体指标: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以及有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存在等。其中常规剂量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2.7±2.1)岁;GCS评分:5.6~11.3分,平均评分(16.2±1.3)分。大剂量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2.6±2.2)岁。且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剂量组给予1.28~2.13ug·kg·-1min-1多巴胺治疗。将20mg多巴胺融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ml内,并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治疗,12~20滴/min,若患者体重依据50kg来计算的话,每15滴为1ml,则多巴胺的剂量为1.28~2.13 ug·kg·-1min-1。 大剂量组给予2.67 ug·kg·-1min-1多巴胺治疗。将200mg的多巴胺融入30ml5%的葡萄糖溶液内,并以一小时2ml的剂量对患者进行静脉泵入,其剂量为2.67 ug·kg·-1min-1,若0.5h之后患者血压改善情况不理想,可以每间隔半个小时增加2ml药物剂量。 1.3观察指标 (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休克等不良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已经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休克等不良症状有明显缓解,且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正常范围;无效:患者休克等不良症状没有任何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3]。 (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2.0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中,(%)类计数数据,行x2检验检测;(±s)类计量数据,行T检验检测;P<0.05时,提示差异显著。 2结果 大剂量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见表1。 大剂量组心率、收缩压以及尿量等指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见表2。 3.讨论 感染性休克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而导致其发生的关键因素在于血压急速下降。因而,在患者早期治疗期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进一步促进患者血压水平改善、减少死亡发生率具有關键作用[4]。 研究发现,大剂量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且大剂量组心率、收缩压以及尿量等指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对于进一步增强治疗疗效、提高预后效果具有关键意义。分析原因在于:低剂量时药物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进而提高患者肾血流量以及肾小球滤过率,有利于促进排尿以及排泄量的增多,但是对于血压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而大剂量药物能对α受体产生的一定的刺激,使患者附近的血管出现明显收缩,从而加剧患者总外周的阻力,导致患者血压呈现升高趋势,而肾血管会出现收缩效果,导致尿量随之减少[5]。因而大剂量的多巴胺对于促进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改善具有关键意义。 综上所述,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大剂量多巴胺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促进患者血压水平改善,增强治疗疗效,进而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延长,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蕾,郑瑞强,陈齐红.血管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进展[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4):501-504. [2]李朔朔,韩国鑫,靳红义等.应激指标血生长分化因子-15、儿茶酚胺、热休克蛋白-70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10):1095-1100. [3]李迎,刘婷婷,胡盼盼等.多巴胺能药物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决策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23(3):206-2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