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着眼于阅读模式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范文

    李欧美

    人文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多年来,社会各界一再感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逐年下降,体现在行事、心理、求知、交往等各个方面,如行动的无力感,虎头蛇尾,拈轻怕重,人文知识的缺乏,对名著的淡漠,对读书的厌倦,对困难的抵触,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堪一击,不会享受孤独,对流行时尚的追逐,沉浸在快餐和电子文化之中不能自拔,价值观人生观体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理想与激情,本是青春年华特有的质理,却在各种考证与培训、消费与游戏中挥霍。当然,信仰的缺失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现状特征之一,也是社会风气使然。大学精神的沦落早已开始,官本位、钱本位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大学生,作为一个民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果长此以往,任由世俗道德和价值观左右,不注重培养人文素质,提升文明程度,大学,也就沦落下去了。

    大学生的主流还是积极向上,乐意进取的,为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不懈地努力。但不能否认,在这种积极向上的主流中,大学生盲目跟风,缺乏自主意识,对未来没有明晰的规划,自我的同一性危机时时浮现等等,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有些大学生连简单的请假条都要百度,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眼高手低,宁愿无所事事,也不想付出辛苦。更遑论毕业论文的惨不忍睹。每年的硕士生或本科生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文章构架到语词通顺,再到行文格式,全都从头开始,论文指导老师只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助其“速成”。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很多论者着重外力的发端,如教学课程的设计,开设博雅课程,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加强综合测评,在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注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开展新时期的大学生上山下乡等。国家教育部与高校一直强调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设置学校博雅或通识课程,举行各类主题的读书节,举办各类名师讲坛,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综合素质考核的指标也被全面推行。这些当然是好的,但惟独没有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意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知识之所、思想之所,素质的培养需要大学生自身的阅读和思考,并加以选择性的吸收,沉淀,才能成为一个人“素质”的组成部分。

    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民阅读量的逐年下降,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精英群体,阅读现状更是堪忧。有学者研究显示,高达54.4%的青年(包括大学生)表示没时间读书,大学生阅读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3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看书2-5个小时,但是有55%的大学生每天看书在1小时以下,甚至有7%的大学生根本没时间看书。即使在看书的大学生群体中,功利性阅读(以通过考试、考证、发表论文为目的的直接性阅读)和娱乐性阅读(以娱乐性杂志和小说为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对他更为显著的影响是来自于社会与网络,上网成为课余的生活方式。看电影、聊天交友、分享视频占用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电子阅读时间越来越多,相对应的纸质阅读时间的就越来越少。视觉化时代,大学生能够以惊人的毅力在网络世界中遨游与观看数个小时,但对纸质书籍的阅读很难沉下心来一个小时。网络阅读实际上是一种交互性阅读,网友们的共同参与使书写成为大众狂欢,思想还未沉淀就被消化得无影无踪。

    当然,电子阅读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大量的信息可以瞬时集中,相比纸媒时代,互联网让信息更加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这无疑扩展了各种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广度。同时,及时的资讯让人感觉可以与世界同步。信息化社会的最大特征是信息或者说知识的易得性与功利性。而且,在互联网上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加入很多传统阅读无法实现的要素,同时我们还可以方便地发表我们对该材料或观点的看法,并与大量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相比电子阅读的优越性,它的弊端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忧心忡忡。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信息,但其中可谓鱼龙混杂,既有优质的内容,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简单地分辨出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大脑在海量信息面前,就变成了一个吸盘,盲目地吸收,造成了极度压缩的思考与辨别空间。往往出现人被过度的信息压倒了,呈现出失语状态。另外,人们在互联网上更多的只是简单地浏览或是浅阅读,走马观花的阅读也使读者的思想与观念渐渐浮于表面,对深度探索和思考望而却步,被层出不穷的精彩资讯迷昏了头脑。很多女大学生更关注娱乐新闻和八卦,偶像崇拜左右着她们的阅读口味,而男大学生对新科技和游戏世界青睐有加,阅读体现了轻、薄、快。所谓轻,一方面指的是对阅读的浅尝辄止,不会沉下心来细读,如燕子轻轻掠过水面,当然阅读对象也没有更多值得细读的价值;另一方面指的是轻松阅读,读起来赏心悦目,行云流水,不需发挥太多的想象力,如享一顿美食大餐,但凡面对需要耗费心神投注的阅读对象,就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弃之夭夭。所谓薄,一方面是阅读对象内容的浅薄化,另一方面指阅读对象的长度和容量,大学生有耐心看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但对人文著作中的长篇巨著都望而生畏,绕道而行。所谓快,指的是阅读速度的加快,这也是资讯时代的标志。阅读不再需要耽溺一本书好几天,内容简短的可以快速浏览完毕。讲究效率的时代注重知识的更新。人们倾向于快速地扫一遍页面的信息,如果没有明显的感兴趣的内容,就迅速跳转到别的内容。而有价值的信息可能就藏在这些被忽视的文字中。当你在网上阅读时,往往会有大量让人分心的干扰因素。这使读者很难保持专注的阅读状态,也很难安静地去进行深入的思考。

    如今,在高校的图书馆中,无数真正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含量的名著处于长期沉睡状态,鲜有人问津。无用的看似换不来任何现实价值的知识被弃之一旁。九十年代初对人文精神的呼喊,已经渐行渐远。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没有网络阅读的冲击,纸质阅读是唯一的选择。处处找书、买书、借书、读书,成为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就像打开了生命的天窗。没有信息的过量介入,对精神世界的探险如秉烛夜游,浩若星空的人文视野,兴趣为佐,在知识的海洋中了解人类发展史上的思想、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求知若渴。所谓求知,它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心无旁骛地深入每一本书所创造的世界。好书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但现在书籍市场也是乱象众生,书籍的出版量与读书的数量成反比。稍纵即逝的资讯耗尽了大学生的大部分精力。他们还要付出二分之一的精力来学习课本知识,来考取各种各样的职业证书。当然,专业学习和职业证书也有一部分人文含量,但更多的是随考随丢。大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探索知识的奥秘,开阔心胸,在如海绵样的阅读中学会反思、批判、成长,在资讯的大海中学会甄别与判断,提防阅读口味的大众化、价值观念的平庸化、品位修养的粗俗化。

    而阅读古往今来的人文经典著作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根本途径。但是,调查也显示,虽然大学生大都推崇对经典的阅读,可读之甚少。学者余皓明教授认为,流传于世的人文名著大都晦涩难懂;内容与时代脱节;因为经典本身属高端读物,需要有阅读的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阅读心境。曲高和寡,故读的人自然就少。因此,要使学生对经典阅读感兴趣,首先要解决他们阅读的障碍,对于那些内容难懂的经典,需要有高质量的辅助读物,如“今译”或“导读”之类。在这方面,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普及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他同时认为,阅读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国家和相关的行政部门、高校、出版产业、阅读者等多个子系统,价值链上的各种力量要协作整合。容易受风尚的影响是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在国家与出版业、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校园阅读成为一种风尚,使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时尚,不阅读就是“老土”时,那么,阅读就可能就会变成一种需要,一种“悦读”了。

    阅读是获取知识、发展心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关乎他们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可能弃五光十色的网络阅读于不顾,潜心攻读纸质经典,与时代脱节。重要的是具备一种自控精神,激发求知的热情,在读书中觅求真知与灼见,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两种模式交互使用,做到“左书右网”两手“硬”,才能从世界中获得知识、学识、见识和胆识,“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参考文献

    [1]周静.浅析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2).

    [2]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

    [3]卢少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读书思潮的回眸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4]陈品.大学生阅读调查:阅读状况报告告诉我们什么[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0-04-24].http://www.jyb.cn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