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创新培养模式 提升就业能力
范文

    李美洁

    当前,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用人单位一致看好的是既有较高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因而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来自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是660万,2012年毕业生人数是680万,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支持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方面说明就业形势具有长期性、严峻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不仅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点,更关涉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

    1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异

    当今的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更青睐那些德才兼备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生就业时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这除了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认识和素质上存在偏差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科的需要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再确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要求相脱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单一、能力偏狭,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难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快速发展和工作领域不断变化的职场。因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已是一种大势所趋。

    2个人就业意愿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差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学毕业生从精英教育阶段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大众教育阶段的“普通百姓”。高等教育已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要求,已经不是必然地和高级职业联系在一起,而是成为提高公民素质的一种手段。但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生就业的精英心态影响,不愿把自己视为普通劳动者:认为就业就应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企业;在就业环境上倾向于大城市和工作条件好的单位;在工作的选择上要求专业要对口、工作要轻松、待遇要好等等,当带着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去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时,一部分人面对就业机会却做出了自愿失业的选择,成为“啃老族”。

    三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途径

    1明确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

    贺金玉教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的专著《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一书中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1)服务面向定位: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度培养部分基础性、复合型人才;(3)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4)类型定位:教学型院校;(5)规模定位:服从国家宏观调控,量力而行;(6)学科定位:贴近地方经济和社会;(7)质量定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各得其所,最终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8)特色定位:地方特色。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找准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途命运。为地方服务应成为学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看,地方本科院校,应突出就业导向,针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专业,融入地方特色,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人才市场、民众需求等状况,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可靠、互利的合作关系,利用校内各种资源特别是智力优势,全方位服务于社会,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都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专业与技能教育,保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从而为地方经济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此,才不会出现与其它各类学校办学定位雷同、人才缺乏特色、同抢就业岗位以及教育资源出现浪费、教育投入贬值的问题。

    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通过用人单位来检验的,就业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单一。一些高校忽视自身实际情况,在办学目标上盲目追求单一的高标准,都把成为金字塔尖部的大学作为办学目标,于是各层次、各类型的学校都在培养着同种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已更新的知识、前沿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反映在学生的教材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普遍采用着灌输式,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缺乏与学生间有效的交流互动,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要完善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利用大学教育发展其就业力。哈佛学院前任院长李巴伦·布里格斯(LeBaron Russell Briggs)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说:“在我看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是向学生传授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不是由着教授的兴趣进行教学。”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于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些专业,适应当地经济需要的课程,要进一步开发,要调整专业结构,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中融入表达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用得上,干得好,受欢迎。也只有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才能开创学生好就业、学院好发展的双赢局面。

    3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就业综合素质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加大就业思想教育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培训等,可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服务活动搭建各种就业平台,通过实践来增加社会阅历,提升和强化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即审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并根据自己具备的能力,认清目前所处的位置,结合未来的职业要求,寻找差距,找准努力的方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全面能力,努力使自己具有勤奋、正直、无私、诚信、坚强、勇敢、善良等优秀品质,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以锻炼自己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充满自信地、大胆地走向社会,成功地走向自己的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C].2011.

    [2]袁新文.2013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EB/OL]. http://edu.sina.com.cn/l/2013-05-10/11212 28189.shtml,2013-05-10.

    [3]张建新.高等教育阶段转换中就业观念六转换[J].高等教育管理,2010,4(5):27-32.

    [4]贺金玉.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刘琳.用人单位最烦大学生身上哪一点[N].福州晚报,2010-3-28(A2).

    [6]张子扬.大学生就业研究:“就业力”比“就业率”更重要[N].大众日报,2009-12-28.

    [7]王晋光.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0-12.

    [8]刘培.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9,7(3):86-8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