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红色美术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传播 |
范文 | 王晶晶 沈宝莲 [摘? 要]延安,以其特殊的人文风貌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孕育出了伟大而深刻的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延安精神的发展与传承,因此他们将延安精神作为了与时俱进的奋斗目标,在面对种种困难之时,延安精神也成为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抗战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下,红色美术创作顺应时代需求,产生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著名艺术家,他们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美术院校如何将延安精神与红色美术资源相互渗透与融合,并将这些宝贵的财富更大限度地转化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力并融入日常的思政课程中去,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红色美术资源? ? 鲁迅艺术学院? 延安精神? 木刻版画 红色美术资源是中国革命时期产生并具有强烈时代印记的文化艺术形式。无论是创作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强烈而伟大的爱国精神。红色美术资源顾名思义,就是以其特定的“红色”“美术”等特有的艺术符号表达出独特的创作深度与创作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爱国情怀,在当代艺术院校的思政课程中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及其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怀的养成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传承发扬红色美术资源的一块宝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院校。抗日战争时期,“鲁艺”深刻贯彻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及相应的艺术方针、文艺方针,把学习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学习、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一个重要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党的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鲁艺”设立的美术系,更是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卓越的艺术家,他们成为我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中坚力量,为日后中国美术创作起到了强而有力的推进作用。 “鲁艺”美术系的大部分艺术家来自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他们根据工农兵的需要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新变革了版画的形式,逐渐形成了“延安画派”,深受广大工农兵的喜爱。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古元,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古元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最为突出,他是一位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成绩卓著、影响深远的美术大家和木刻大师。古元在“鲁艺”学习期间创作了许多木刻作品,每幅作品反映的内容都是他到延安后的所见所闻,从第一幅木刻作品《游击队行进》开始,到接着创作的《青纱帐里》《战斗的空隙》《向敌后挺进》《走向自由》等,都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再现。这些作品都能够充分地反映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作者在延安的日子,能够深入人民生活之中,自由自在地挥洒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明确自己的创作走向。古元的版画作品中,田园风光和歌颂劳动之美占了不小的比重,他的作品充分还原了农村劳作场景,歌颂我国农民辛勤的劳动精神,作者深刻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喜好,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质朴的元素,从立意到效果,一气呵成。古元在延安时期的许多作品都充分表现出了广大农民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因为在古元伟大的艺术理想中始终存在着这样的信念——作品始终要为人民服务,要为时代服务。如《烧毁旧地契》《减租会》等,通过对农民斗争场面的刻画,表现劳动人民为夺取自由、自主的生活权利而发起的运动,表达了农民对新时代新生活新面貌的深切追求。总而言之,古元的作品中,包含农村劳作情景的刻画及农民辛勤的劳动精神。这样的乡土气息,不仅包含着陕北延安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陕北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精神与思想双重合并,文化与艺术相互交融,表现了当时农民特有的精神面貌。不得不提的是古元的代表作《人桥》是双堆集战役赋予其的强烈创作灵感,此次战役中,我军战士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用硬朗的肩膀架起梯子,搭成一座河中浮橋,让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去追击敌军。古元通过报纸了解此次战役后,仿佛亲身经历了英雄将士们战斗的场面一般。这幅套色木刻作品中,士兵们不惧危难,在江中奋力架起浮桥,让部队的主力军过江攻打敌人。炮火凶猛,天空被渲染成鲜艳的橙色,尽管危险重重,但也抵挡不了主力部队英勇奋进的身影,这部作品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优秀的版画作品之一。 除了古元之外,为创建“延安画派”作出巨大贡献的石鲁也是“鲁艺”中非常重要的美术家之一。他的经典作品《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作者采用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一派磅礴辉煌的动人场面。《转战陕北》的巧妙之处在于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以人物为表达重点的技法,而是将毛主席与警卫员伫立的位置设立在画幅很小的空间上,千军万马融合在奔腾的大江大河中,毛主席高瞻远瞩的人物形象顷刻间扎根在观者的心里,这种大气的空间能够使观众浮想联翩,展示出一片宏大的场面。延安时期的条件有限,加上资源匮乏,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以写实为主,整体风格偏重于革命现实主义,除了《转战陕北》外,石鲁也创作出许多反映陕北人民生活及宣传革命思想的版画作品,《群英会》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来看,《群英会》的题材来自于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画面场景为一间明亮、宽敞的房子内部,左边墙壁上挂着相框,右面窗户照进整齐的一排阳光,画面左下角的圆桌上铺着干净整洁的桌布,茶与烟的摆放暗示会议氛围的轻松,劳动模范们都佩戴着大红花,精神饱满,神情喜悦,毛泽东同志与劳动模范们欢聚一堂,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整幅画面以柔和的灰色调为主,构图大气、协调,刀法舒畅、自然,暖暖的调子,金色的阳光,毛主席和劳动模范的表情、动作无不反映着党与人民和谐统一的主题,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整幅作品体现了石鲁深入观察生活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是其在解放后中国画大发展“以形写神”的早期体现。石鲁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着对陕北劳动人民和西北黄土高原的热情讴歌,黄土地给予了作者深刻的革命情怀和对“美”的重新定位和诠释,石鲁对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无限深沉的爱,他在这样特殊的艺术氛围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赋予它们美好的生命活力和艺术感知。 如果要论中国革命时期版画的贡献,胡一川的《到前线去》也是一幅重要的画作之一。他通过浓烈的色彩和大胆的构图,奠定了自己在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格。胡一川的风格质朴而真实,能够让人清晰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悸动,这些作品除了是艺术的创作之外,还是生命的创作。最贴近人心的作品往往都是最“接地气”的,因为它能让人们感受到活着的真实。《到前线去》的成功除了具有独特的“胡一川式”的创作风格,还在于并不繁复的线条中却能勾勒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表现出了大时代背景下青年人最真实的心声。这样的精神已经不能从创作手法上简单诠释了,它是一种厚重的力量,来自对美好明天的渴望。整幅画作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倾斜的城墙、浩荡的队伍、夸张的人物造型,那狮子般的吼叫使人感到的是地动山摇般的震撼。人物的形象刻画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它发自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是一种无声的呐喊。 陕西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具有深厚底蕴的红色文化。从“红色精神”中成长起来的“红色美术资源”更是值得当代艺术类院校中的学生进行更加深刻的解读和传承。“红色美术资源”是一笔宝贵的文艺财富,而如何让艺术院校中大学生真正领会这种精神,并且将其转化为思想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奋进的作用是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由于缺乏思想的正确引导,导致大学生对红色美术资源传承解读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一部分高校资源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能获取的资源少。然而,作为深受“红色精神”洗礼的大学生,对红色美术资源的解读不应只停留在表层,还需要通过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解读来理解其真正的內涵。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中,除了通过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本身的色彩和构图及作者的创作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将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工作相结合,使学生不再是口头上的简单爱国,而是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因此,高校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将“红色精神”与美术作品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观念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和探索,真正推进“红色育人”的思想理念。 中国共产党以青年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思想宗旨,对青年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优秀的组成部分,以“红色精神”为主要传播方式,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进行思想教育的熏陶与培养,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充分发挥和实现个人价值。“鲁艺”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一部分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作,而另外一部分则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下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解读大多只是泛泛而谈,没有通过具体的形式将其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因此,如何将红色美术资源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与真正的爱国情怀融合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值得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思考的问题。 “红色美术资源”是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们是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中发扬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如今艺术类院校的思政课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它们的存在不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具备了深层的精神内涵。新的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红色美术资源需要与时代相结合,在创新与实践中延伸出不同的解读和理念,才会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熠熠生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对红色美术资源的积累和解读,加深大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充分认知,才能使这样的精神渗透进当下的生活与学习中。 “红色”是永恒的颜色,“红色精神”是祖国历经风风雨雨创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美术资源”是伟大的文艺工作者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完成的光荣使命。这一抹最鲜艳的颜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传承和发扬下去。参考文献: [1]王佳宁、葛茂奎:《大学生红色精神教育重要性与实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3期。 [2]赵立强:《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技风》(科技论坛)2018年第3期。 [3]田永静、颜吾佴:《以红色精神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4]庄海龙:《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8。 [5]万毅峰:《延安抗战时期石鲁艺术风格研究》,《美术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 [6]赖荣幸:《解读胡一川的版画〈到前线去〉》,《美术大观》(艺术理论)2014年第2期。 [7]马建华:《古元延安时期木刻艺术风格研究》,《近现代美术史》2018年第4期。 [8]孙国林:《延安鲁艺——革命文艺的摇篮》,《党史博采》2004年第8期。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