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重语境下高校唢呐文化教学研究 |
范文 | 王勇华 [摘? 要]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唢呐能够通过在多重语境环境下的感情表达,使听众获得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本文尝试通过唢呐文化建立一个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使更多的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產生兴趣,继而去接触和探索我国传统文化。另外,本文发现尽管我国部分高校的公共课程开设了相关音乐课程,但大多数都是以综合课程为主,而民族音乐和音乐文化都是在课程中以穿插方式进行授课的,对于民族音乐的讲解及介绍内容比较少,对唢呐文化的讲解更少。因此,本文强调在艺术院校中要注重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及民族音乐的教育,这将有利于建立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多重语境? 唢呐文化? 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项目《网络文化视角下“神曲”的音乐形态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Y2017050)。 在多重语境唢呐文化教学模式下,唢呐不仅被用于演奏我国传统乐曲,同样还被用于演奏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知名乐曲,通过对比及触类旁通,加深学生对唢呐文化的理解。基于此,高校要合理安排课程[1]。调研发现,高校的唢呐课程教学中,有许多参加学习的并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实际的唢呐课程学习中,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并不是音乐专业的,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这导致我国部分高校的学生对音乐课程的了解程度和兴趣均受到了较大的局限,严重影响了民族音乐中唢呐音乐的推广。针对这一情况,高校的公共民族音乐课程应尽早完善课程教学方案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对唢呐这一民族传统乐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借机加深高校学生对我们民族音乐的了解程度。 高校唢呐文化的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目前在艺术学院开设的传统音乐课程中,大都是以古筝、笛子等大众化民俗乐器为主。唢呐作为比较接地气的一种乐器,并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2]。笔者在调研陕西高校学生对于乐器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发现,在古筝、唢呐、琵琶及西方民俗乐器选择中,有24%的学生选择了古筝,21%的学生选择琵琶,32%的学生选择西方民俗乐器,只有5%的学生选择唢呐,由此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学习唢呐的兴趣并不高。 2.与校园文化衔接不足 从传统中国的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教育都是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互补充的地方,这些相互补充和融合的地方也包含了音乐课中的唢呐文化教学。通常来说,高校的第一课堂一般是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必修课,这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作用极大;第二课堂是在教学的形式上要灵活多变,是以课堂讲座和演出的方法来体现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两者相结合才可使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高校得到迅速发展。本文针对陕西某高校的调研中发现,该校学生一般都是通过社团活动去了解一些传统音乐知识,其中只有9%的学生对唢呐文化感兴趣,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也只是发挥了配角的作用,这就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和唢呐文化交流教学模式严重不符。 3.教学模式不够成熟 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教材的选用和传授知识部分紧密相连。当前我国高校对如何选用适合的教师来进行相应课程的教学活动等方面,已基本具备针对教学任务进行的综合型考量[3]。然而,这种考量方式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部分教师只是对其中的某一课程比较精通,但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并没有过多了解,文史方面的知识比较单一,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只是照本宣科或用一些专业的术语故弄玄虚,并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传统文化、传统乐器的艺术魅力和精髓。加上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教材并不稳定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模式不成熟,这就需要促使教学评估实现制度化,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多重语境下推广唢呐文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唢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沟通各世界各地、各民族及国际友人的桥梁[4]。我们在多语境环境下,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唢呐文化,使其能够对以唢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继而加深他们对民俗音乐的了解和认同。具体来说,在引导学生学习唢呐文化的过程中,要多对他们进行基本功的训练,通过指法、气息等的训练,使他们能够进行基本的唢呐吹奏,进而再进行其他课程的安排,具体如下。 1.合理安排课程 高校对民俗音乐的教学设置并不是特别重视,在大多数的高校选修课中,民族音乐的课程设置较少,唢呐文化教学设置就更少了。因此,不论教学活动的时间还是质量等均难以保障。这也是导致唢呐教学在高校中难以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各大高校面对这一问题如果能作出合理的课程安排,例如将高校的公共民族音乐课程提到教学方案设计之中,使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对唢呐音乐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等。 2.师资队伍提升 我国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学校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高校会从企业及科研机构引入具备过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师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的特征,这些教师都缺乏在行业工作的经验及工作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达不到高校音乐教学的要求。同时,由于在高校公众课程中唢呐专业课程也不属于教学的重点,所以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唢呐文化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然而唢呐文化是一门民间艺术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任课教师必须将唢呐文化发展及历史的变迁联合在一起授课,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授课效果。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对唢呐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提升,以确保唢呐文化教师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3.多样化授课 音乐是一种文化审美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课程。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特点的唢呐在表达形式上会更加偏向于表达艺术创作人员真实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通过实践方法,以观摩、鉴赏等方式进行授课。在实践教学方面,要保证良好的唢呐课程的课堂学习氛围。观摩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唢呐文化直观且立体的艺术效果,可让学生领略出色的唢呐艺术家的表演风采,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让学生在课上获得更多的关于唢呐表演、唢呐艺术研究方面的直观体验。鉴赏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观点,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音乐素养。 4.有效促进了多重语境环境下高校教学中唢呐文化的交流 教师在利用唢呐为学生演奏我国唢呐传统乐曲,或者进行唢呐教学时,也应注重在多重语境环境下引导学生唢呐文化的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唢呐艺术审美鉴赏观点的同时,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唢呐文化“产生—发展—兴旺”的历史,从而使学生对唢呐文化有更加完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唢呐文化的特点,为学生讲解唢呐文化中所蕴藏的哲学原理,让学生能够通过唢呐文化的学习交流,对我国的传统哲学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唢呐文化的理解。 据笔者对众多学生在基于唢呐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对唢呐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学习,接触到了更多的传统文化,这激发了他们学习、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因此,在唢呐文化审美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唢呐文化的交流是必要且必须的认知。通过基于唢呐文化审美价值的交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對于唢呐文化的理解,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以唢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在唢呐文化审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以学生为主要视角进行唢呐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结? 语 唢呐文化艺术作为民俗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中有了无数经典作品。本文根据高校唢呐教学的现状和其中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唢呐课程教学现状的一些建议,并通过某高校现状的调查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掌握了唢呐教学课程的一些实际情况。今后我国高校唢呐教学课程改革工作应主要从安排课程、提升师资队伍、多样化授课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王善虎、周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以砀山唢呐为例》,《艺术百家》2016年第1期,第252-253页。 [2]袁茵:《砀山唢呐与沛县唢呐艺术特征及发展历程比较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21-24页。 [3]巴山:《竹唢呐:演绎竹乡人情怀》,《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第72-74页。 [4]魏瑞新:《戏曲音乐伴奏中唢呐的应用》,《戏剧之家》2019年第10期,第59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陕西咸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