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
范文 | 摘 要: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一批可交流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同时,在高校实践探索中也存在一些发展问题和薄弱点亟待解决。深入分析其内涵、发展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双创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新阶段。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涌现出首批13所北京市级、5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校,并初步形成了一批可交流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同时,在高校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发展问题和薄弱点亟待解决。相比在京部属高校,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问题更加突出,也面临着新的困境亟待突破。 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市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近年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属高校从组织机构、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管理保障五个方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致力于全过程、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建设。 1.重视顶层设计,构建组织引领和协调共管的运行机制 北京市属高校大多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全校就业创业工作,并形成了学校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参与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负责制度,完善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到实处。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先后成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机构,形成了与教务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就创新创业工作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共同构筑了集教学、研究、辅导、实训和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北京市属高校重新审视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思想贯穿于课程体系建设之中,以融入式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以专业式课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教学方式方法上突出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融入式教学。例如:北京建筑大学设立了“建筑大师班”“创新人才班”,面向不同类型学生开展“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职业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补充, 以实践教育为依托, 以国际教育为拓展, 以文化教育为熏陶,建立了“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104个。二是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小班及互动式教学更加普遍。例如:北京工商大学以项目推进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小班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寻找创业项目,组建团队开展合作;又如:首都师范大学通过小班教学促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应用,每学期30人以下的小课堂约1,700个,占全校课堂总量近半。三是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配套改革。例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制度,支持所有本科生休学创新创业。学校设立创业实验班,集合各学院优秀教师成立了创业课程虚拟教研室,并给予创业班特别政策予以鼎力支持,包括免除创业教育的学费、进退创业班自由等;又如:北京印刷学院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包括毕业设计、设计大赛或科学研究实验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四是推动校级优质资源共享。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面向学院路共同体21所成员校、卓越联盟16所成员校,开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及机器人开放实践课程,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3.建设高效协作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北京市属高校首先统筹校内外多方面力量,建立了一支校内外人员结合、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了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教师参与积极性和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例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设计统一规范专业课的改革,调研确定创新创业章节比重、课程评比的指标、经费和奖励额度等细节,进一步激发教师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例如:北京印刷学院分层次、有重点地选派教师参加北京市创业教师培训、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讲师培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认证培训、创业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工作;组织全体辅导员参与EBC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基础翻转课堂培训等。 4.拓展校内外实践平台,突出创新创业实践性 实践导向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显著特征。北京市属高校积极统筹校内外资源,采取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工作。一是突出实践平台特色化。例如:中国戏曲学院建立了北京地区首家艺术类院校创业孵化基地,以此为核心,构建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融资”于一体的完整创业生态圈,并完善“一园(孵化园)、二课(就业课、创业课)、三个基础(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与分析、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与完善、毕业生派遣服务与管理)、四个目标”(调研分析常态化、工作流程规范化、服务管理精细化、院系统筹全员化)”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二是推动实践平台综合化。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创业实验室”概念,首家建成实验室实体并投入使用,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和实体孵化“三位一體”的创新创业工作理念具象化、现实化;让师生通过“创业实验室”体验创业过程、习得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精神,并致力于创业工作体系化、项目监控全程化和产出成果指标化。 5.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和科学有效的服务管理。北京市属高校通过专项经费、项目支持等方式在确保经费投入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服务管理品质:一是运用大数据增强服务实效。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及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跟踪管理,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又如:北京物资学院进一步完善学校“创新教育管理系统”,形成创新创业项目持续跟踪支持机制。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北京建筑大学建立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竞赛、一个创新创业沙龙、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一个创新创业导师库、一群创新创业伙伴、一份创新创业晚报”的“六个一”双创服务模式。学校动态关注“准创客”群体,建立了创新创业档案,保证固定时间开展日常创新创业指导与咨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取得改革成就的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缺乏更清晰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是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只有厘清这点,才能引领高校教学模式、教育机制、运行机制的正确改革方向。有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认识仍然较为模糊,易于从狭义层面片面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原有学校素质教育之外的表面、次要的教育形式,脱离专业教育来谈创新创业教育。因而,出现了在教育内容上更多局限于给定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培养学生的具体创业技能,而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环节上往往存在人才培养单一环节,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仍然延续原有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创新创业的实践特征等问题。 2.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功利性追求 一些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它的功利性价值、项目化思维问题。表现为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解决就业与经济发展难题的短期速成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重视创业成功率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金标准”等。个别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社会经济功能的过分关注,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受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本质,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不能与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部分高校尚未根据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型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位置。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简单嵌入固有培养模式,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本土化、科学化的系统教材,没有完整的创新创业平台,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4.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导者,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当前,北京市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师。由于数量有限,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企业家等专业人才占比偏小。二是教师本身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经历,对企业和市场不了解,缺乏创新经验和创业能力,无法进行融入式教学。三是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阻碍教学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需要。 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外界的联系不足 高校通过加强与外界的聯系搭建各种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快速途径和有效载体。一些高校无法吸引优质社会资源与学生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学生与社会脱节,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缺少完备的学生实践组织系统,常常局限于课程教学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也往往缺乏实质性进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北京市属高校紧紧抓住“创新、创业”这两个关键词,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全员参与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体现全面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走特色发展道路。要突破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北京市属高校还应做好如下工作: 1.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建设 2010年,国家首次使用“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做的一次无奈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而做出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转变。[1]高校应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之体现时代发展鲜明特征、符合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并能反映院校专业特色。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寓于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既面向现在,也着眼将来的素质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从追求“功利”价值转变到“育人”价值 育人价值是一切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应将其功利化,不能完全以产生的经济价值、对于就业的拉动来衡量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大小,而应该强化和关注个体的内在价值[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体系进行重构,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主观感知,重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未来社会适应能力。 3.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应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教育教学思想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创业元素;在科技创新、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同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保障、激励等各项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3] 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要培养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就需要对每一个专业、每一名教师都不能放低创新型要求的标准。一是要灵活变通地挖掘现有教师的自身潜力,建立“三师型”教师队伍。“三师型”有两层含义,既指教师素质方面要“能讲课、能咨询、能实践”,又指教师队伍结构要涵盖“理论型、实践型、综合型”人才,确保数量足、质量高。[4]二是增加资金、设备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和创新素质培养。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创业、企业管理和咨询活动。三是引导教师通过自我主动学习,实现知识技能持久更新,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5.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实现高校与区域行业共发展的良性互动 北京市属高校应依托院校专业特色,与社会各界主动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探索与区域特色及行业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点。积极推动“官产学研”协同发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整合和协调要素与资源,引导这些要素向高校集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为充足的经费支持、更具实战经验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更灵活多样及实践性强的项目来源、更多元化的實践工作机会、更加丰富的创业信息等[5]。高校只有开放办学,密切联系社会,才能通过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打通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内化与外化的诸多环节。高校只有与多元利益相关者形成协作合力,构建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才能给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1):29-33 [2]孙荣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体系与过程的三维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27-33. [3]吴金秋.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37. [4]赵准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走偏了吗?[N].中国教育报,2016-09-13(4). [5]刘娟.北京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110-115.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 [责任编辑:于 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