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二级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范文

    曹宇

    摘 要:高校二级科研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仍存在地位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基于此,从制度完善、经费支持、协同创新、管理人员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二级科研管理;精细化管理;管理效率

    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科研成果产出日益增多,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宏观上高校校级科研管理架构已经基本成熟,微观上二级学院层面的探索完善时机已经到来。作为高校科研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二级科研管理体制建设的迫切性愈发突显。许多高校在职能架构中纷纷下放管理权力,强调发挥二级学院的管理能量,激活基层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管理活力,但建设过程中难免遭遇困难。本文以南京审计大学二级科研管理為例,分析高校二级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高校二级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地位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校级科研部门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中心,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服从于学校的垂直管理。学院层面的科研管理环节非常薄弱,主要是完成基础性工作,如上传下达、组织材料报送。二级学院科研规划和管理能动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在部分管理权力名义上下放的同时,校院两级彼此权责界限不明、定位不清、科研协同困难。

    二级学院自身科研管理意识也比较淡薄。首先,二级学院日常事务繁忙,工作常态集中于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认为科研属于教师个人业务。其次,科研管理机制建设并未列为学院考核的重要指标。二级学院倾向于完成分内管理工作。最后,制定机制并非易事,需要持续细化调整。管理机制很难短期见效,不少学院领导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行为。目前成熟的、可供效仿的二级科研管理机制不多,各个院系学科和基础不同,具体情况各异,共性的规则下需要个性化的管理,体制建设进展比较缓慢。

    (二)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

    1.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原因在于:科研事项较为烦琐,科研成果数量激增,形式类别多样,管理对象覆盖教师、团队、科研平台、附属研究院,学院管理难度大;二级学院层面政策规范性文件较少,不利于具体管理工作;项目管理时间较长,可能出现负责人离职、学院调整等情况;对于项目的管理,教师一般不主动汇报个人成果,认为是个人事项,这直接影响了项目追踪管理的效率。

    2.可持续发展以及长效激励机制不足。当前二级科研管理重视申报立项,忽视闭环管理,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仅仅按照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知办事,对于教师的科研进展缺乏管理。此外,对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的规划不足,各类项目申报主要依靠个人努力。由于专项经费有限、上层政策支持缺乏等原因,二级学院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存在较大优化空间。

    3.有限的科研资源制约学院能动性管理。二级学院科研资源一般较为匮乏,特别是科研经费。一般学院只有学校下拨学科经费,没有科研管理经费。此外,学院在经费使用范围和方式上受到严格限制,自主权较小,出现“有经费无法用”的情况。对于部分弱势学科而言,经费的缺乏导致科研管理弱化,在科研奖励和科研引导方面力不从心。需要明确二级学院的责权利清单,让学院有充分的财务自主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革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形成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三)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1.科研管理观念缺乏创新。部分科研管理者职业定位不准,工作认同感不高,管理观念较为僵化,表现在:工作内容仅仅满足于完成常规事务,按照上级指示办事;工作方式上被动服务多于主动付出,忽视了科研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工作理念上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教师咨询事项常常求助于校级科研部门,依赖心理严重,做不到“不断创新、尊重规律、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2.人员数量和专业化程度不足。学院通常只有一名科研秘书,负责全院的科研管理工作。该秘书还承担其他职责,如学科事务、研究生教务、研究平台管理等,任务十分繁重。另外,科研事务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长期性需要科研秘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实际上较难实现“专业化、复合型、高效化”。当前,科研管理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认为职业成就感低,工作压力大,成长空间小,容易丧失工作热情,不少人最终选择调岗或离职,影响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不高

    科研管理系统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进行分析,方便二级学院全面统筹,实现数据共建共享,支撑科研绩效评价。当前,学院使用学校统一购买的系统,功能有明显缺陷,在数据录入、信息采集、共享兼容以及统计分析方面表现不佳,用户体验感较差;系统维护和优化后继乏力,不能实现大数据挖掘作用,导致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

    首先,系统由外部软件公司开发,模板统一,功能简单,不能面向学院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数据统计的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无法保证。系统常会出现登录故障、内容重复、录入信息过于烦琐等问题。再次,系统的协同管理和共享功能无法实现。与人事、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数据交换更新,影响数据更新、经费监管等工作。最后,系统缺乏相应项目中后期管理模块,学院无法查看教师成果进展和结项材料。

    二、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校级层面,应积极鼓励二级学院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在政策导向和学院考核方面,对于突出成果进行推广和肯定;厘清院系科研管理内容,明确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自主权;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责权利相结合为原则,以强化绩效评价为前提,扩大学院资金使用的自主决策权,给予学院充足的科研建设经费,如将部分科研管理费下拨,确立公正、透明、具体的经费分配和经费执行制度等。二级学院应明确自身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积极把握管理主动权,从制度完善、经费支持、管理人员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科研管理机制建设。

    (一)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制度建设

    1.完善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模式。细化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科研绩效分值,既要重视关键指标法,引导教师产出层次高或社会效益好的成果,也要突出学科发展需要的核心指标。其次,实行差异化考核。根据教师岗位、研究类型、所属团队等不同,进行分类考核。最后,推动落实弹性考核制度,在考核周期、团队产出以及目标实现方面,对考核人员全面灵活地进行评价。例如,基础性研究可以强化聘期考核,打通课题金额和级别认定,如横向课题金额达到一定量级可以等同于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课题。

    2.优化监督管理和科学评估体制。要以整体、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科研管理工作,形成链条式闭环管理。要密切跟踪课题的申报、中期进展、完成情况以及后续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开展阶段性成果检查。注意评估周期性,避免“唯结果论”。既要重视理论成果也要看重应用转化,既要考核个人成绩也要考虑团队贡献。评估工作既要考虑政策导向作用,也要重视人文关怀和使命感培养。

    3.強化学术道德与诚信体系建设。学院要承担好学术监督者角色,严惩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行为。学院应当有干预措施,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坚持道德原则和学术准则,脚踏实地、立足当下社会需要,开展有实际价值的科学研究。经费管理方面,学院简化报销审核程序的同时,也建立定期检查和惩罚机制,对科研经费造假等现象绝不姑息。

    (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提升专业化能力

    1.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服务理念。科研秘书要有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尊重科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规范管理意识,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做到以人为本、精准服务。工作内容方面要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效率。同时应当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和学习管理,做到内外兼修,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

    2.明确职业规划,满足发展需求。学院应持续关注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拓宽双方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了解个体工作困难与需要,改善其职业倦怠情况,最终达到互信互赢。要帮他们制定职业规划,注重其晋升和进修诉求,多开展相关业务系统化培训,举办讲座和交流研讨会,开设各类管理课程,提供持续化教育和专业发展培训。

    3.形成政策激励,鼓舞优秀人员。政策上要激励优秀科研管理人员,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奋勇争先,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机制。例如,学院科研可量化指标比去年有显著比例提升,可给科研秘书一定的科研奖励;设置相应科研管理奖项,给予荣誉激励和物质奖励;提供走出去的机会,让管理人员挂职锻炼和学业进修得以实现。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重视资源性整合

    首先,工作流程精细化。系统性梳理各项工作事务,学院宏观上把控整个项目管理流程,主动向教师提供服务和帮助,准确掌握教师科研进展。其次,科研人员管理网格化。准确地定位学院所有教师的研究领域、成果现状和能力水平。同时,分析教师科研发展倾向、项目申报需求,按照类别做好动员和培养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科研资源为其创造机会。再者,做好团队发展长远规划。学院要高度重视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工作,发挥集聚效应。

    最后,加强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学院要统筹经费支出范围,专款专用,发挥实效,做好项目的审计工作,最大限度起到激励作用,实现导向功能。

    (四)聚焦科研协同创新,统筹社会优质资源

    一方面,拓展科研合作范围,强化对外交流合作。通过科研会议、系列讲座、联合申报项目、平台搭建等形式,建设专家人才库,加强学术交流,深化行业合作,积累优质资源。积极鼓励个人或团队与政府部门、行业单位、兄弟高校协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共享信息网络,利用社会力量,解决科研资金短缺、优势资源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科研成果研发与转化应用一直存在脱节现象,表现为成果数量与质量有偏差、成果价值与市场需求不符、成果评价不受重视以及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等现象。学院需要激励教师主动走出“舒适圈”,敢于面向市场化竞争环境,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行业企业需求,明确成果创新和成果转化方向;学院通过开放式的人才挂职交流等方式,打造专业研发和管理人员,并对收入分配和酬金奖励进行改革尝试。

    (五)优化科研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办公水平

    优秀的科研管理系统应当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科研管理服务,真正给科研管理人员“减负”。首先,有条件的学院可以选择自主研发或定制化购买科研管理系统,开发手机端管理软件。满足自身系统需求,改善使用体验。其次,拓展系统功能,推进数据服务变革。系统对接现有校内信息平台,完善与各职能部门间数据的流转,提供研究信息订阅、项目推送、经费查询、在线咨询等服务。最后,进一步拓展成果信息采集方式,比如关联中国知网等文献库,帮助教师快速检索、录入个人论文成果。设置系统通知功能,并发送手机端提醒信息,要求教师定期实时上传相关成果和进展报告。

    三、结束语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提升高校科研活力离不开二级管理体制的建设与优化。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目标,依托本校特色优势,审视内在管理架构,积极创新二级科研管理模式,从而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但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制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我们要有改革的决心和胆识,要敢于站在二级学院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点,不断创新与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快解决当前的科研管理困境,促进科研事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鄞嘉川.基于服务创新理念的高校科研管理方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

    [2]周青,崔凯,周泽兵,等.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中责权利配置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

    [3]张莉.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4).

    [4]卢静,李佳凤.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路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5]钱海鹏.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6).

    责编:胡 马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