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程思政融入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
范文 | 蔡爱芳 摘 要: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和课程思政在育人这一目标方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探讨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对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学生获得、管理机制分别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关键、目标和保障。笔者以中原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例,思考近年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以期更加有效地开展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通识教育;大学语文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任务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立德树人,二者在育人的目标和方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理所当然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 党中央一向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考虑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是国之大计,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的每一位教师和每一门课程都应承担课程思政的任务。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笔者以中原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例,探究如何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此类课程,以期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一、课程思政融入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 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通过该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如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如何让思政教育内容使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爱,如何让思政教育的效果深入学生内心、并进一步外化为言行举止,这些显然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原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大学语文在近年展开了教学实践与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聚焦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典作品研读和应用文写作训练两大板块,旨在促进学生将阅读与思考、表达与修身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沟通能力。其中,阅读单元以经典作品为载体,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今时代生活。教师可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努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立德树人。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各类课程分门别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其中提到文学、历史学、哲学类课程时,指出:“要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也在提醒我们,课程思政内容丰富,不同的课程蕴含着不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能生搬硬套。大学语文课程在2016年修订了教学大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线索和标题,在阅读单元设置“家国情怀”“仁者爱人”“逸怀浩气”“使命责任”等专题,充分挖掘和凸显课程的思政元素。 其中,“家国情怀”专题选取《离骚》《诗经》中的爱国诗,以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仁者爱人”专题以《论语》、杜甫诗歌为阅读材料,通过生动的人物事例,培养学生正直向上、诚信友善的美好品德;“逸怀浩气”专题以《庄子》、苏轼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宽广胸怀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可贵品质,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使命责任”专题围绕司马迁《史记》、陆游诗歌、辛弃疾词、鲁迅小说等经典作品,使学生从中理解体会作者在特定时代和处境中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计挖掘经典作品精髓 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不少大学生虽然在中学阶段学习过其中的节选片段,但对作品的理解更多还是停留在表面,甚至不乏人云亦云的片面理解。教师想要通过经典作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度阅读、深层理解和深刻领悟。然而,这并非易事。如果教师认识不到作品中蕴含的精髓,只是流于表面或者拾人牙慧,自然不会使作品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挖掘经典作品蕴含的丰厚思想文化,让思想引领学生行为;重视提高自身的学养和教学能力。教师博览群书、深入思考、对作品分析解读等都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 以大学语文课程的“逸怀浩气”专题为例,学生在中学学过《庄子·逍遥游》节选片段。再次看到这篇文章,他們习惯重复旧调“庄子是唯心主义者”等观点。这种情况虽是教师不愿意看到的,但同时也蕴含新的教学机会与可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耐心、多遍细读完整的课文,分析讨论文中的每个寓言,把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倾向,就可以使学生看到,庄子所说的“自由”并非我们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物理的、身体的自由”,而是一个人“思想、精神、心灵的自由”。文中的寓言故事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人会受到偏见、习惯、惰性、虚名、环境、自身等的束缚。人只有能够意识到这些束缚,并且不断努力挣脱,才能拥有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自由”一词,很多人并未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一味地讲西方的“民主、自由”,殊不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本身就有对“自由”的深刻阐释。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作品分析和认识能力,教学设计无论多么丰富,课程思政建设也可能只流于形式。 (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也要由学生的获得感来检验。因此,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学习,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 首先,要让学生真正付出精力。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让学生真正付出精力投入学习也变得更为便捷。近年,大学语文课程不断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的阅读单元需要学生真正阅读作品。以前我们很难去一一检测学生阅读与否,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在平台上提交语音朗读作业。在实体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软件,就文本中的细节、人物、观点等对学生进行限时在线阅读测试。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实体课堂上就有时间对深层、关键的问题进行引导。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比如,讨论到杜甫诗歌中的“仁爱”精神时,学生都知道杜甫诗“忧国忧民”的特点,但是他们也感到这种感情有些遥远。在课堂上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杜甫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留意诗歌中所表达的和身边亲友的关系、诗人的感情流动轨迹。学生就会感受到,杜甫总是由对亲友的爱护,逐渐升华到对更多人乃至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心。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己及人的爱的延伸,也是“仁爱”精神的核心。 立足时代和生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经典作品和学生生活之间往往会有距离,让学生对经典作品产生亲近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立足时代生活非常重要。作品导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产生影响,让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力量。因此,将作品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当今时代生活结合起来,显得尤为必要。 以课程的“使命责任”专题为例,教师课堂上围绕《史记·伯夷列传》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著书立说时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明白这一点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主题讨论:“当今时代,你为这个社会传播了什么?”学生从论题中就会注意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新媒体时代,我们每天或多或少、或显或隐都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着某种信息,这些传播究竟为社会和他人带来了什么?学生从自己和身边的种种传播现象入手,逐渐意识到什么样的传播才更有价值。教师只有立足当今时代和学生生活,才能让优秀思想文化生动起来,让学生对之产生亲近感。 二、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通过近年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对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想取得更好的课程思政成效,应当抓住一些主要环节。 (一)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课程思政教育是课程建设的有机部分,二者应该是有机融合的关系,而非“两张皮”。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将无从谈起,会变成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课程思政如何做到潜移默化,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为此,从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建设政策导向到日常教学组织实施,再到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应将价值引领作为首要因素去考虑。就专业院系和课程团队来说,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再到教学实施,都要努力探讨如何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 (二)师资力量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教师是教书育人和教学实施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落实与否。同样一门课,同样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可能因为不同的教师来组织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马克思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课程思政教育要靠教师去落实,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觉的德育意识和较强的德育能力。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习交流,提高教师学习自觉性,切实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进而形成教师主动钻研、自觉开展课程思政的风气。此外,充分发挥课程组、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研讨与交流示范功能,鼓励课程思政效果好的教师带动其他教师,也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学生获得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因此,学生是否有收获是检验课程思政成效的标准。目前,不少高校都坚持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即基于学习效果,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这种做法值得课程思政建设借鉴。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付出,尤其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只有学生真正学习和体验,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其次,要加强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当今的大学生处于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伴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特点。因此,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特色,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体系,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重要原则。 4.管理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也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还涉及高校的所有专业和各类课程。如此大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给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建立统筹安排、上下贯通、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应真正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就二级学院、系部层面来说,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组织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考核等方面也要重视课程思政這一观测点。同时,二级学院的内涵建设也应包括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级主体责任,并且上升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高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教育体现的是系统性、连续性的课程建设观。它不拘泥于某一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汇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同时,只有把课程建设的基础打好,融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改革之中,丰富和挖掘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才能让教学内容更有深度、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 2.htm,2017-02-27. [2]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8-18.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 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6-06. [4]杨河.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6]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责编:桃 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