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TED-Ed动画微讲座体裁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范文

    摘 ?要:在学术英语听力教学中,讲座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为了解TED-Ed动画微讲座的宏观和微观特征,采用Gregory的语段分析法以及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对22个TED-Ed动画微讲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语篇结构语段、理论/内容语段和例证语段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语段,这些宏观结构的特点与语境变量有关。微观方面,三个语段常运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以及陈述语气和少量隐性客观中低值情态,这些词汇语法特征体现了语境变量对经验功能和人际意义的影响。本研究对学术英语教学材料的选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也对网络视频讲座的体裁研究形成补充。

    关键词:讲座;体裁;学术英语;听力理解;TED-Ed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7-0055-05

    Abstract: In academic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the textual structure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lectures are important learning cont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acro and micro features of the TED-Ed animation micro-lecture, 22 TED-Ed animation micro-lectures were analyzed using Gregory's seg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Halliday's system function syntax.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segment, the theory/content segment and the example segment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seg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acrostructures are related to the context variables. On the micro level, the three segments often use the material process and the relational process, as well as the statement tone and a small amount of implicit objective low-value modality. These lexical grammatical features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variables on the empirical function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 This research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academic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lso complements the genre research of online video lectures.

    Keywords: lecture; genre; academic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TED-Ed

    隨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双一流”战略决策的出台,学术英语教学在我国受到了不少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不同学术体裁的研究。就学术讲座而言,它不仅是专业学习和成果交流的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学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讲座语篇的研究有双向的作用,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学术听力理解水平,也能帮助教师有效运用讲座技巧进行授课和学术交流。以往的学术讲座研究主要关注传统学术环境中的讲座语篇类型、结构、元话语、词汇语法和文化因素。近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讲座在大学生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为学术讲座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例如,Wingrove(2017)对TED演讲和传统学术讲座的词汇运用、词语密度和语速进行了对比,并以此为基础对TED演讲在学术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建议。Camiciottoli(2015)对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程的人文学科讲座的话语标记多模态协同策略进行了研究,为教师讲座技能培训和学术英语听力教学提供帮助。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英语学术讲座进行了研究,但相关研究并未关注网络视频讲座,这一体裁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空间。笔者曾结合移动学习、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建构了学术英语听力多模态混合式学习模式(韩颖 2017),并以该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两学期的学术英语听力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期间,笔者曾使用TED-Ed动画微讲座设置听前和听后的学习任务。为了解TED-Ed动画微视频的宏观结构和微观语言特点,本研究采用Gregory(1985)的语段分析法以及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法对实验教学期间收集的22个TED-Ed动画微讲座进行语篇分析,并基于研究结果探讨TED-Ed动画微讲座与传统英语学术讲座的异同,及其作为学术英语听力学习材料的合理性。

    一、文献回顾

    学术英语体裁研究可分为三大流派(Hyon 1996): 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学派和以Martin为代表的悉尼学派。新修辞学派认为体裁具有动态性,会随社会系统中其他部分的动态发展而产生变化(Miller1984)。专门用途学派认为体裁是人们按照特定目的进行的交际事件(Swales 1990),具有惯例性和制约性,常常出现在特定的职业或者学术社团中(Bhatia 1993)。悉尼学派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有目的的交际活动(Martin 1992)。在具体实践中,新修辞学派注重社会因素(如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对语篇的目的和功能的制约作用,而悉尼学派和ESP学派主要以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语篇层和词汇语法层是如何体现交际目的的。

    在讲座体裁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运用语料库分析方法和语篇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主要聚焦讲座的词汇语法特征,如代词(Fortanet 2004,Morell 2004)、语篇标记(Simpson 2006, Schleef 2008)、与其他口语体裁的词汇语法特征对比(Biber 2006,Csomay 2006)等。运用语篇分析方法开展的研究大多关注讲座的体裁结构,如讲座引言部分的结构(Thompson 1994,Lee 2009)和讲座的整体结构(Young 1994, Crawford Camiciottoli 2007,Deroey & Taverniers 2011)。无论是哪种方法的研究,现有文献的研究对象大多为课堂面授讲座,以网络视频讲座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在语篇分析的具体方法方面,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的研究数量不多。事实上,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讲座体裁进行分析,不仅能揭示其宏观结构特征和微观语言特征,还能将这些特征与影响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联系,从更深层次对其进行剖析和解释。

    二、语料与分析方法

    (一)语料

    研究的语料是TED-Ed平台上下载的22个动画微讲座,长度从3分钟到6分钟不等,主题和相应的数量分别为:Literature & Langauge(3个)、The Arts(3个)、Thinking & Learning(1个)、Social Studies(2个)、Psychology(3个)、Science & Technology(2个)、Health(7个)和Mathematics(1个)。动画微讲座下载后,将讲座内容转写为文本,与原动画内容校对后作为分析的语料。

    (二)分析方法

    动画微讲座分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分析采用Gregory的语段分析法(Phasal Analysis),微观分析采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分析每个微讲座文本时,先逐行阅读,根据语段分析法识别当中的语段并进行标记,再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对各种语段的词汇语法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关注经验和人际功能的词汇语法实现。分析时,注意语境变量对这些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将这些特征与传统英语学术讲座的特征进行对比。

    三、TED-Ed动画微讲座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分析

    (一)宏观结构分析

    语段(phase)是介于阶段(stage)和小句(clause)之间的分析单位。语段的划分以语义为依据而非语言形式。Gregory(1985:127)将语段定义为在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上有统一性的语篇片段。Young(1994)以Gregory的语段理论为依据对7个大学讲座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当中主要有语篇结构语段(discourse structuring phase)、结论语段(conclusion phase)、评价语段(evaluation phase)、交互语段(interaction phase)、理论/内容语段(theory/content phase)和例证语段(exemplification phase)。这六个语段在讲座中会重复多次并交替出现,其中语篇结构、结论、评价语段使用最频繁,被称为“元语篇语段”。

    我们以Gregory的语段理论为基础,并参考Young的研究对语料的宏观结构進行分析,结果显示语料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语段是语篇结构语段(93次)、理论/内容语段(75次)和例证语段(77次),出现频次较低的是结论语段(43次)、评价语段(15次)和互动语段(3次)。该结果与Young的研究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相似之处在于语篇结构语段仍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语段,不同之处在于本研究中的评价和互动语段出现频次较低,而Young的研究中理论/内容语段和例证语段出现频次较低。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

    TED-Ed是TED网站属下的知识分享型在线课堂,创设的目的是将TED演讲以及TED演讲的方式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建构“值得分享的课程”。TED-Ed为全球教育工作者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这个开放式平台上,教师们可以利用TED演讲、TED-Ed动画微讲座和YouTube的教学视频进行个性化微课设计,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在线教育视频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这是TED-Ed产生的背景和性质。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体裁理论(Halliday & Hasan 1985, Martin 1992),语境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对语篇体裁结构有限制作用,即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交际双方的关系、交际形式、交际场合等因素会影响语篇体裁结构。因此,对TED-Ed动画微讲座的语境变量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其语篇结构形成的原因。交际目的方面,TED-Ed动画微讲座制作目的是为了教授中小学学科知识。交际内容方面,TED-Ed动画微讲座的内容以各学科的重要概念、理论、公式和模型等为主。交际双方关系方面,TED-Ed动画微讲座交际双方存在师生关系,其目标受众的学习层次以中小学为主。交际途径和方式方面,TED-Ed动画微讲座采用包含动画、讲述和字母在内的多模态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以网络为传播媒介,长度一般不超过10分钟,语言风格以书面语为主。一方面,由于以上语境因素的影响,为了达到短时间内将某学科基础内容清楚讲述的目的,TED-Ed动画微讲座以语篇结构语段、理论/内容语段和例证语段为主要组成部分。首先通过语篇解构语段引导观众聚焦要点,再运用理论/内容语段详细叙述。同时,为了契合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和理解水平,还运用了不少贴近生活的例证,通过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一方面,总结、评价和互动语段出现频率较低也可以通过语境变量的作用进行解释。由于播放时长的限制,导致讲者在完成核心内容的教授后,较少对之前讲述的要点通过结论语段进行总结或者通过评价语段进行强化。而交际对象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层次也决定了对授课内容形成判断和产生评价并非教学的重点。此外,基于网络的单向独白式传播形式导致了即席师生互动的缺乏。虽然结论、评价和互动语段的数量较少不利于学生对讲座内容的理解,但TED-Ed动画微讲座通过播放选择(重复、暂停)和动画及字母等多模态手段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二)微观特征分析

    根据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法,语言是有层次的系统,自上而下由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构成。语言的各层次间存在体现的关系,即语义层的选择由词汇语法层的选择体现,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由音系层的选择体现。Halliday 将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归纳为三类元功能。具体来说,语言具有表达现实社会或内心世界经历的“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表达人际交往中个人态度及影响他人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组织意义形成连贯整体并与情境相适应的“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三类元功能无主次之分,是一个统一整体,每类元功能由特定的词汇语法选择体现。其中,经验功能分析常运用及物性分析(transitivity),人际功能分析常从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入手,语篇功能分析主要有主位结构和衔接系统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篇解构语段、理论/内容语段和例证语段的微观特征分析主要从及物性、语气和情态方面进行,目的是发现语料中最频繁使用的语段词汇语法选择如何体现TED-Ed动画微讲座的经验功能和人际功能。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

    1. 语篇结构语段

    及物性分析方面,我们发现该语段的小句使用了各种类型的过程,过程种类与语场变量有关。譬如,文学语言主题的讲座有较多的言语过程,而心理主题的讲座有较多的心理过程。即便如此,语料中总的来说有两类过程使用最频繁,一类是物质过程,另外一类是关系过程。该发现与Young(199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Young的研究发现,传统英语学术讲座的语篇结构语段常运用give+ N/NP形式的心理过程凸显讲座即将聚焦的内容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语料中的语篇结构语段存在大量的物质和关系过程说明TED-Ed动画微讲座有着不同于传统英语学术讲座的话题聚焦策略。通过描述已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会发生的事情,以及明确事物间的关系,讲者采用了更客观的话题聚焦策略。这种客观性弱化了讲者的角色,体现了与科普文相似的特征。相比之下,传统英语学术讲座的话题聚焦策略凸显了讲者的角色,强调了教师指导的作用。

    在人称方面,该语段的小句常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如we/us/our。从语义上看,这些人称代词是内包性的。通过使用内包性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讲者将自己放置于与听者平等的地位,尝试在自己和听者之间建构一种亲和的关系,从而与其形成联盟。

    语气分析方面,我们发现该语段的小句运用了不同的语气,但当中有两个较突出的特点。首先,小句的疑问语气常常以wh-问句实现,而且存在讲者自问自答的情况。这一点与Young(1994)的研究发现一致。出现位置上,这种以特指疑问句实现的疑问语气经常出现在微讲座的开头,能产生帮助听者预测讲座内容的作用。除了特指疑问句,陈述语气也经常被使用。而通过陈述语气实现的语篇结构语段常出现在微讲座中分论点的开端处,产生类似主题句的作用,以帮助听众跟进讲座内容的发展和抓住讲座的要点

    情态分析方面,我们发现该语段的情态资源数量不多,主要通过can/could和will/would实现,表示現象存在或发生的概率。这一发现与Young(1994)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Young的研究发现语篇结构语段常常会使用表示意图和预测的情态资源(如will, going to等)作为加强主题聚焦的策略。关于语料中该语段的情态使用特点可能有以下解释: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情态可划分为四类取向,包括显性主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和显性客观。而语料中该语段所使用的概率性情态can/could和will/would为隐性客观情态,讲者通过这些情态资源的运用将事件发生可能性作为客观事实表述。而从情态值的角度看,情态可根据其强度划分为高、中、低三级。而该语段出现频率最高的情态can/could和will/would属于中低级情态,这也同样说明该语段以事实的铺陈为主,较少涉及讲者的观点和态度。

    2. 理论/内容语段

    及物性分析方面,我们发现该语段的小句使用最多的是物质过程,其次是关系过程。我们还发现该语段的过程使用存在学科差异。譬如,在科技类主题的微讲座中,该语段的物质过程的数量远超其他过程,即便是与数量第二多的关系过程相比也是如此。而在人文类主题的微讲座中,该语段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数量差异不大。而且除了物质和关系过程,还有两种使用较多的过程。譬如,语言文学主题讲座的理论/内容语段会有不少的言语过程,心理主题讲座的理论/内容语段会有不少的心理过程。该语段过程使用的学科差异体现了语场变量对经验功能的限制作用。人称使用方面,我们在该语段发现了和语篇结构语段类似的特点,也是常常会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以拉近讲者和听者的距离。

    语气分析方面,我们发现该语段的小句语气变化不大,绝大部分小句使用的是陈述语气。陈述语气的言语功能是提供信息和陈述事实,这种语气在该语段的大量使用符合语料教授学科基础知识的交际目的。情态分析方面,我们发现该语段存在少量的情态资源,大都是由can/could和will/would实现概率性情态。

    该语段的小句数量在语料中占比较重,但运用了情态资源的小句数量并不多。该语段情态资源的使用特点可参考胡瑾、曾蕾(2007)和王红阳、程春松(2007)的研究进行解释:胡瑾和曾蕾的研究发现学术会议的英语演讲稿较少运用情态动词,说明学术会议演讲稿带有书面语篇的特点。这样既可以减少不确定性词语使用所引致的听者的质疑,也能体现该体裁的客观性、严肃性和正式性。王红阳和程春松的研究英语学术演讲中含有情态资源的小句数量较少,表明大部分的演讲内容具有确定性。参考以上研究,我们认为情态资源在篇幅占比较大的理论/内容语段出现频率低的现象符合语料的交际目的,也体现了语旨变量的限制作用。

    3. 例證语段

    及物性分析方面,我们发现语料的例证语段该语段呈现出与其理论/内容语段类似的词汇语法特征。总体上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物质过程,关系过程次之。此外,科技类主题微讲座例证语段的过程分布存在物质过程一枝独秀的情况,人文类主题微讲座例证语段除运用较多物质和关系过程,还存在不少的言语和心理过程。

    人称方面,该语段常运用第二人称代词you/your,这同样也是缩短讲者和听着心理距离的手段。第二人称代词指向听者,营造了一种类似对话的交际模式。这种面授课口吻的模拟有助于将独白式的讲座转变为轻松的对话,从而营造亲密和谐的话语环境。

    语气分析方面,我们发现该语段与理论/内容语段相似,使用的语气相对单一,绝大部分小句使用陈述语气。情态方面,我们同样发现有情态资源数量不多,大都是can/could和will/would实现的概率性情态。因此,该语段体现了与前两个语段的一致性,以事实陈述为主,较少牵涉讲者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运用Gregory的语段分析法和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对22个TED-Ed动画微讲座进行语篇分析,我们获得的关于该体裁的语篇和语言特征如下:宏观结构上,语篇结构语段、理论/内容语段和例证语段出现频次最高。这一特点与语境变量有关,使其呈现出与传统英语学术讲座不同的宏观结构特点。微观特征方面,及物性分析显示这三个语段的小句频繁使用物质和关系过程,小句中也存在不少第一人称复数和第二人称代词。而且,这三个语段的过程类别和数量会因学科差异而变化。语气分析显示,语篇结构语段常运用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作为聚焦主题的策略。理论/内容语段和例证语段常使用陈述语气阐述客观现象和呈现客观事实。情态分析显示,这三个语段情态资源数量不多,当中绝大部分是以can/could或者will/would实现的隐性客观中低值情态。这三个语段的经验和人际功能词汇语法特点能够体现其科普性特点。

    本研究对学术英语听力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TED-Ed动画微讲座保留了传统英语讲座的部分特征,但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学生反馈和本研究的发现,我们认为TED-Ed动画微讲座作为教学材料比较适合学术英语听力学习的初学者,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到英语学术讲座的风格和体裁特点,也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术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从真实性角度来说,仍需要采用真实的英语学术讲座作为学习材料。

    研究局限性方面,首先,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分析结果的普适性仍需要通过增加语料的数量加以验证。其次,本研究对语料的微观分析主要从经验功能和人际功能开展,未涉及语篇功能,且人际功能分析未涉及评价,因此后续研究需要增加分析角度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除以上方面,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关注不同学科主题TED-Ed动画微讲座的对比分析、TED-Ed动画微讲座与传统英语学术讲座的词汇运用和词语密度对比、TED-Ed动画微讲座中的多模态协同以及TED-Ed动画微讲座与科普文的对比研究等。

    参考文献:

    [1]Wingrove, P. How Suitable are TED Talks for Academic Listening?[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7(30):79-95.

    [2]Camiciottoli, B. C. Elaborating Explanations during Open Course Ware Humanities Lectures: The Interplay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Strategies [A]. in Camiciottoli, B.C. & Fortanet-Gómez, I.(eds.) Multimodal Analysis in Academic Settings[C]. New York: Routledge, 2015:154-180.

    [3]韩颖.学术英语听力多模态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5):98-110.

    [4]Gregory, M. Towards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s: A Framework[A]. in Benson, J.D. ,Cummings, M.J. & Greaves, W.S. (eds.). Linguistics in a Systemic Perspective[C]. Amse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5:119-134.

    [5]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6]Hyon, S. Genre in Three Tradition: Implication for ESL [J]. TESOL Quarterly, 1996(4):693-723.

    [7]Miller, C. R. Genre as Social Actio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1984(70):151-167.

    [8]Swales, J.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9]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 Longman, 1993.

    [10]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11]Flowerdew, J. Genre in the Cassroom: A Linguistic Approach [A]. In Johns, A. M. (ed.) Genre in the Classro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C]. New Jersey: Lawrence ? Erlbaum, 2002:89-100.

    [12]Fortanet, I. The Use of “We” in University Lectures: Reference and Function[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4,23(1):45-66.

    [13]Morell, T. Interactive Lecture Discourse for University EFL Student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4,2(3):325-338.

    [14]Simpson-Vlach, R. Academic Speech across Disciplines: Lexical and Phraseological Distinctions[A]. in Hyland, K & Bondi, M.(eds.). Academic Discourse Across Disciplines. Bern: Peter Lang, 2006:295-316.

    [15]Schleef, E. The “Lecturer's OK” Revisited: Changing Discourse Conven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Division[J]. American Speech, 2008,83(1):62-84.

    [16]Biber D. University Language: A Corpus-based Study of Spoken and Written Registers[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17]Csomay, E. Academic Talk in American University Classrooms: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of Oral-literate Discourse?[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6,5(2):117-135.

    [18]Thompson, S. Frameworks and Contexts: A Genre-based Approach to Analysing Lecture Introduction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4,13(2):171-186.

    [19]Lee, J. J. Size Matters: an Exploratory Comparison of Small-and Large-class University Lecture Introduction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9,28(1):42-57.

    [20]Young, L. 1994. University lectures-macro-structure and micro-features [A]. In J. Flowerdew(ed.) Academic Listen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9-176.

    [21]Camiciottoli, B. C.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Studies Lectures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2]Deroey, K.& Taverniers, M. A. Corpus-based Study of Lecture Functions[J]. Moderna sprak, 2011,105(2):1-22.

    [23]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Text and Con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24]胡瑾,曾蕾.國际学术交流英语演讲稿语篇模式分析[J].外语教学,2007,28(3):20-24.

    [25]王红阳,程春松.英语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21-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