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BIM能力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范文

    李甜甜 苏宝胜 王石磊

    

    

    

    摘? 要:随着BIM技术在工程造价领域的深度应用,建筑行业发展新趋势推动下,对高校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BIM能力方面的迫切要求。文章通过BIM能力分解与《高等学校工程造价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融合,在工程造价实践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方案、课程内容构建与重组,以及创新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为高校工程造价人才的BIM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工程造价;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113-03

    Abstract: With the deep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engineering cost and driven by the new trend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BIM ability is put forward for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cost professional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BIM capability decomposition and "Guiding Specialty Specification for UndergraduateEngineering Cost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new teaching objective scheme, cur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as well as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engineeringcost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BIM capability training of engineeringcost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BIM; engineering cost; practical teaching

    一、概述

    BIM技術发展至今,已成为当今建筑工程领域最为关注的基于可视化和量化分析的新型技术[1]。它的实践应用涉及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各项目参与方可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进行数据共享,高效合作。而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则是BIM技术实践应用的重要领域,其可提高工程项目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项目经济效益[2]。

    工程造价行业内,对兼具工程造价专业知识、BIM操作技能的工程造价人才需求巨大。但与之相悖的是,当今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却对BIM技术涉及甚少。究其原因,是目前高等院校内工程造价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无法为人才的BIM能力培养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阻碍了人才的规模化输出。建筑领域内的BIM理念尚未完全贯彻到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工程造价专业内BIM教育研究,特别是实践教学类研究相对较少,亟需大范围开展并完善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工程造价人才的BIM能力,以支持BIM技术在工程造价行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进行BIM能力的针对性培养, 探索并建立创新型的基于BIM能力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期望实现规模化培养具有扎实工程造价专业知识且具备BIM技能知识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目标。

    二、实践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在借鉴整合现有国内外建筑类专业BIM能力培养模式特征要素的基础上,基于培养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的总需求,本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打破传统的图表教学、单纯的软件技能教育,向以建筑信息系统或者建设工程大行业大数据大平台为核心的工程管理技术和管理教育模式转变[3]。积极将BIM能力培养融入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并形成面向BIM能力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并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组织形式等多方面提出BIM能力培养在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创新设计思路。

    (一)基于BIM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方案确立

    从BIM技术全寿命周期角度,结合项目各参建方需求的工程造价类人才BIM能力要求进行构建,建立符合工程造价专业特点的BIM能力培养层次。包括BIM建模及识图能力、BIM建筑施工技术能力、BIM计量计价能力、BIM施工组织设计能力、BIM招投标能力、BIM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综合应用能力等。

    立足BIM基本原理与技术应用基础,突出BIM作为数据集成平台的核心地位,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相关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融合,形成BIM能力要求与《高等学校工程造价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互相对应的融合框架。

    (二)基于BIM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构建与重组

    按照实习、实验、设计、社会实践及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分类,精选一个工程实际项目,以其为平台,将工程造价四年本科教育中涉及到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关联,实现基于同一施工项目的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

    结合提出的BIM能力培养教学目标,合理选择BIM3D、4D、5D、6D技术,并按照教与学基本规律,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针对不同BIM技术模块的重组和构建,详见表1。

    (三)面向BIM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法比选方案

    通过文献查找与整理,对国内外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方法进行归类和对比,分析其优缺点。目前在国内外将BIM技术融入教学,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将BIM技术作为提供三维模型、虚拟VR仿真的一种教辅工具,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二是将某专业方向的BIM技术作为一门新建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跟本专业方向相关的BIM软件基本操作;三是利用BIM技术重组课程内容,构建新技术发展态势下的课程体系,进行BIM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集成系统理念的教学。

    而本文通过剖析工程造价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对照整理过的课程设置方法进行比选,将不同课程设置方法进行小范围学生群的区别实验,针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方法调整。遵循面向行业需求的工程造价BIM工具和技术从基础向高级逐步推进的原则,确定改革后的课程性质,并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分析,确定开课时间。

    将(一)、(二)、(三)项工作成果进行整理,建立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四)面向BIM能力培养的课程组织形式创新

    1. 实现BIM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革新

    涉及到BIM纯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专家讲座为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BIM行业专家,能够为BIM教学提供新的视角、补充新的知识[4]。并尝试将专家请进学校,把BIM专家讲座与大一新生专业介绍和职业发展、工程造价概论课程相结合。同时,在四年本科教学中,长期开设BIM前沿认知教学,关注近5-10年建筑领域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行业领先意识。

    2. 推行网络慕课

    为缓解压缩现有课程课时来为BIM课程提供课时的改革压力,故在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基础上,拟推广基于在线学习的慕课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组织模式,以期通过网络慕课实现BIM相关课程内容、师生互动过程等教学效果的完整、系统、高效地提升。

    3. 设置以赛代考的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作为一种新兴教学组织形式,具有课堂组织机动灵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創新能力的特点,不失为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有力补充。而将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的多类型BIM竞赛与之相结合,以比赛成绩代替实验考核,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BIM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可以借助大赛举办方发布的赛前培训学习资料,来弥补传统教学知识点的陈旧和落后的现状,更好更快的接触到BIM领域的先进知识。

    4. 成立BIM工作室

    基于Studio的专业学习模式,以BIM核心软件的学习和实操为基本愿景,通过教师横向课题平台,可吸引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BIM能力的实践锻炼,实现BIM团队协同作战的基本格局,及“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的传承式教育模式[5]。同时,在工作室中坚持知识共享的团队教学法,建立工程造价BIM学习共享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结合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长期的合作式学习伙伴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并为今后教师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本文在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寻求合理恰当的切入点,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一)进行教学目标设置的创新,使BIM知识体系与《规范》要求相融合

    首先,在规划BIM课程体系时,同时兼顾学生专业知识、BIM知识和软件知识的学习情况,确立恰当的BIM能力实践教学目标。将该目标用于统领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把庞大的BIM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和选择,将其与《规范》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相融合;其次应重视BIM课程的切入必须保证专业知识的原有连续性,科学设置大学四年整个教学过程中BIM课程的内容、开设时间、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与此同时,BIM类实践教学课程的门类和课时数量没有绝对的标准,应密切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设置的适应情况的反馈,适时调整内容的选择,力争做到最具有本校、本区域特色的BIM能力培养。

    (二)进行课程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新型组织形式产生切实的人才能力提升效果

    有效的课程组织形式被称为一种教学艺术的创新,更是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环节。但是已有的成熟教学体系一般很难压缩现有课程的课时,或另行增加新课时给BIM实践教学,故进行不局限于传统课程组织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学的意识和能力,以此为基础推行MOCO的组织形式;其次及时进行创新型组织形式的学习效果反馈,重视反馈的针对性、时效性;并充分发挥工作室与共享空间的优势,以师生共享的工作室空间,进行有关BIM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量计算、工程造价计算、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及优化调整、3D可视化的施工总平面布置、VR技术支持的施工方案虚拟仿真等。同时,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将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充分对接,在实现高校为企业、社会服务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满足学生毕业即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实现BIM人才能力与工作岗位需求的统一。

    四、结束语

    随着行业内工程造价信息化进程推进的加快,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不断得到认可和推广。为了及时应对BIM技术推广中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培养建筑行业所需要的BIM技术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有必要对工程造价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色,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选择合适的BIM软件进行教学。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必须与建筑行业新技术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Wawan Solihin,Charles Eastman,Yong Cheol Lee. A Framework for Fully Integrate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in a Federated Environment[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16,02:168-189.

    [2]王二涛,高惠瑛,贾婧.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应用研究[J].管理科学与工程,2016,05:25-28.

    [3]张静晓,李慧,翟颖,等.工程管理BIM教育课程建设与融合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6):153-158.

    [4]张尚,任宏,AlbertP.C.Chan.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二)——BIM教学改革的作用、规划与建议[J].建筑经济,2015,36(2):92-96.

    [5]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5):115-12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