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
范文

    吴琼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文章从多个视角出发,对这种模式与传统“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明了该模式的内涵、意义与着力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30-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many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model and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and focus of the model.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水准的高低,将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当前思政课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但是仅由“思政课程”来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校各部门和各类课程一起共同承担起协同育人的职责。而实施“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有远见和必然的选择。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

    思政课程是一门基礎性、关键性的学科,本身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门课程以传统的授课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理论知识,属于显性教育。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会了解到先进的思想原理,还会对思想道德、法制建设、发展形势等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课程思政”不仅仅指思政理论课,还将其他课程囊括其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参加专业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能灵活地进行运用,增强学科之间的契合度,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这些属于隐性教育的范畴。由此可见,两者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依托、相得益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人目标一致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程”无疑是主阵营,在完成铸魂育人的过程中有着重要贡献。“课程思政”实际上并非具体的哪一门课程,它是将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融合到一起,巧妙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到专业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使学生的政治觉悟得到有效提升。从中可以看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种教育模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功能,蕴含着大量德育元素,两种模式的协同发展,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他们成长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能勇敢地扛起复兴中国梦的大梁。

    (二)育人方式互补

    在全国高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发表了精彩讲话,强调了要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要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融合到一起,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使学科耦合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多年以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思政课程是当之无愧的主阵营,属于显性教育。“课程思政”在教授专业知识和培育大学生各种技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讲授中,属于隐性教育。高校同时采用这两种育人模式,不仅能达到补齐短板的目的,也能有效提高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两种育人方式并不存在冲突,通过优势互补、功能归一,它们在育人目标上达成共识、在育人过程中协同推进、在育人方式和效果上形成互补,进而达到大幅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育人资源共享

    共享是人类共同获益的一种价值追求,在当今共享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共享信息资源已经是一种重要趋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也应该建立相互共享的信息和思政资源素材库,共同为立德树人服务。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中,要对每类课程进行深挖,力求提炼出最有价值的育人资源,使知识与文化素养教育、理论与价值观教育等有机融合到一起,指向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要通过何种方式共享资源,怎样才能提高信息利用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学生思想观念的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资源的共享、教学方式方法的共享等方面。高校应不断更新优化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享优质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产生协同育人效应。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必然选择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时,习总书记就大学生思政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也向所有工作在一线的思政教师、辅导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他们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争取使所有大学生都能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成长时期形成向上向善的“三观”。除了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参与其中,与思政课保持同步,耕耘好自己的责任田,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2]。从习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中,足以体现出他对“课程思政”模式的肯定,也为高校思政教育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一定不能与时代相脱节,要从内容、载体、方法、形式等方面入手进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模式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其实施与推广必定会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多年以来,高校一直在思考一系列问题,例如,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以何种方式造就人等,但要想给出完美答案,绝不能只是依赖于思政教师。结合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中共中央于十几年前就下发了指导意见性文件,明确表示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育人责任,所有教师都要扛起这一重担。[3]可见,高校每門课程、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正所谓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发挥思政课这个主渠道的育人作用,还需要学校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因此,要想使育人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就要努力提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大模式的契合度,争取产生1+1>2的良好效果,使立德树人的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三)增强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为了使思政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学术界与教育界付出了不懈努力,怎样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怎样改善教学效果等成为热门话题。然而,思政教育却并没有产生预期的育人效果。作者以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思政课教师或学生辅导员等专职教师的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导致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处于“孤军奋战”“孤岛”的状态,在实践中甚至被“边缘化”,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合力思想明显占据着核心位置,但思政课却一直游离于其他课程之外,没有形成合力。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就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4]历史问题如此,其他问题亦如是,合力思想蕴含的是合作的精神。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思政课无疑是主阵营,但其育人价值的发挥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如果只是把思政课程当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唯一主体,育人效果自然得不到保证。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教育过程中,多门学科应该形成强大的聚合力,这是切实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前提。

    三、“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着力点

    (一)提高“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5]高校党委要对“课程思政”加强领导,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学校党委掌握着主导权,要在“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导向下,明确教学目的,将先进的思想理论、二十四字价值观、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等穿插到教学活动中,以多种课程的协同发展来提高学生素质;以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为抓手,为“课程思政”模式的推广夯实理论基础;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制度,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度挖掘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出学校的多项育人功能,强化领导与教师的服务意识。

    (二)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

    当前各高校普遍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二级学院(系)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学科发展、教学管理和教职工年度考核及分配等方面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所以,“课程思政”建设仅有学校领导层面的重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的积极配合,为新模式的全面推广、顺利实施做好准备。首先,各职能部门要统筹安排“课程思政”的实施和监管,制定好相关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等;其次,在“课程思政”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得到二级学院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种模式的协同发展上升到制度层面,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唯有如此,才能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三)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课程思政”作为近两年高校逐渐开始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其实施模式还不成熟,也没有积累足够的建设经验,处于发展的起步时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种种问题,面临着重重障碍。“课程思政”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并非现成的模式,必然是通过不断探索来获得实施的相关经验。各个地区要积极行动起来,立足于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展“课程思政”。例如,从学校的各种专业中选择一些特色化、基础性较强的课程,先在这些课程中开展试点工作,待积累经验之后再进行推广,或者在全校范围通过教学改革课题招标的方式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给这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年的时间去实施,使良好的经验能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推广,为“课程思政”模式的推行做好准备。

    (四)挖掘整合“课程思政”特色教育资源

    各高校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立足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以作者所在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在开展民族类课程教学,如《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等适时渗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使学生能对民族团结产生更为透彻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为全面的了解,逐渐消除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大学生的影响与感染下,使各族人民都能紧密地团结到一起。又如,工科类的高校在计算机、通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化发展大势,清醒地意识到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信息化发挥出何等重要的作用;通过国内外信息产业的对比情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心,使所有大学生都能扛起时代重任,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承担历史使命。职业技术类学校在讲授焊接新技术时,扩展讲述我国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国防建设中投入巨资建造的航空母舰——辽宁号、港珠澳大桥等工程,这些工程的焊接技术要求是十分高超的。让学生领会当代中国制造的无穷魅力,感受“大国工匠”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品牌的热爱。又如在讲授《创业基础》等课程中,可以通过创业基础知识和创业案例的讲解,进一步拓展改革创新的创业精神和时代精神。在通识课程中涉及到许多与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传统文化、协作精神等有关的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五)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

    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教师这一因素。加强教师队伍整体自觉育人意識和较强育人能力是确保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面共同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有力保障。

    第一,思政教师要勇于扛起重任。思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深入解读各级政府的政策方针,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积极学习新的理论成果,更新教育方式与手段,用科学的理论培养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引领大学生议论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立足于全球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灌输先进的理论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践履爱国行。

    第二,专业教师要勇于承担育人责任。要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不仅要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还要让他们形成良好品格。将思想育人融入课程建设,把价值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用到为人民服务中,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班主任、辅导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育人水平。班主任、辅导员同时扮演好多种角色,如,学生的知心朋友、成长的引路人等。在日常开班会或谈心谈话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其中,启发学生树立专业知识学习和涵养个人品德都是同等重要,树立德才并育的意识。

    值得肯定的是,“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过渡实际上就是知识与价值的有效融合,这既有助于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实现,也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是学校育人活动的本质回归。高校要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地制定“课程思政”实施计划,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要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可行的手段提升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04-10-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