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范文

    王虎 张学峰 邓增安 靳楠 渠占辉

    

    

    

    摘? 要:根据海洋地质学涉及国家海洋战略、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等热点问题的特点,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介绍了以增加思政课程目标为引领,以设计典型思政案例为中心,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认知实验、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全过程的改革措施,构建了以学生和专家反馈、课程成绩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等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以期实现思政元素与海洋地质学知识的有机融合,达成知识、能力、思维、品格全方位课程培养目标,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卓越海洋人才培养。

    关键词:海洋地质;课程思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程目标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6-0118-04

    Abstract: We try to explore the reform method to incorporat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lement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Marine Geology", based on that this cour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series of hot topics such as national strategy, maritime security and ocean resources exploration. In this paper, we add new ideology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design typical ideology and political cases, incorporat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ments, homework and final exam. We also establish evaluation system with expert and student feedback, course grades analysis and objective achievement.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measures, we try to incorporat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organically into the knowledge of Marine Geology, and thus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 objectives including knowledge, ability,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 and help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marine tal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ord class and character of Tianjin University.

    Keywords: marine ge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achievement degree of course objectives

    一、概論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课程思政提出了定位和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所谓“课程思政”,即对于除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亦可通过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4]。“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拥有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和能源宝库。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均需向广阔的海洋寻找答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包括“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四个方面内容的海洋强国战略目标[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海洋领域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截止目前,开设涉海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数十所[2]。2010年9月,天津大学成为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17所高校之一。2014年4月,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并于2015年和2018年开始招收海洋技术、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被海水覆盖的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范围及于海洋的侧边界、底边界,乃至整个被海水覆盖的固体地球。从学科领域来讲,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一级学科下一个二级学科,是海洋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从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从课程属性来讲,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3],也是航运、石油、地质、测绘、工程等其他涉海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海洋地质学课程内容涉及国家海洋战略、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等热点问题,有丰富的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天津大学自2015年开设海洋地质学课程,目前已完成四轮授课,本文即通过修订课程目标、引入思政教学案例、优化考核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海洋地质教学体系,培树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支撑“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流海洋人才培养。

    二、改革的内容和举措

    (一)思政要求纳入课程目标

    在海洋地质学原有的知识、能力等层次的课程目标基础上,增加思维、品格等思政方面的目标,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思政引导,进一步对标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海洋技术和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后的课程目标为:

    1. 知识:科学认知、描述和表示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海洋沉积、海底矿产资源等各类海洋地质对象、现象及演化规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2.1)

    2. 能力:科学运用海洋地质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海洋地质科学和技术问题,给出评价和解决方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1.2、2.2.2)

    3. 思维:具备创新思维、地球系统思维、海洋科学与技术学科交叉思维。(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1.1、4.1.2)

    4. 品格:了解海洋地質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国家和社会对海洋地质的科学技术需求,具有把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投身国家海洋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8.1.1、8.2.1)

    (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

    深入挖掘与海洋地质学相关的思政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认知实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将思政元素与海洋地质学知识点有机融合,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具体做法包括:在课堂讲授中,增加思政相关内容的引导和讨论;增加认知实验,开展对实体地形地貌模型、矿物和岩石标本的认知、鉴定、描述;布置思政相关的开放性思考题和作业,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弥补课时不足。

    具体到章节的思政元素融入过程和方法举例如下:1.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章节,以汪品先院士的经历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科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投身海洋事业。2. 珊瑚礁海岸章节,以西沙永兴岛、南沙赤瓜礁、美济礁等为例讲授岸礁、堡礁、环礁的特征,在课后布置“检索并简述我国南海岛礁开发利用现状并列举1~2个海洋地质科学、技术问题”。3. 大陆边缘地形地貌章节,以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引出海底地形地貌认知、研究的重要性,布置作业“检索海洋划界相关案例,简述其中涉及到的海洋地质问题”。4. 海岸分类及地貌特征章节,依托基岩岸、砾石岸、砂质岸、珊瑚礁岸等8种与实地对应的中国海岸实体模型,分组开展认知、绘图、描述。5. 岩石的分类和鉴定章节,结合天津大学校园中的建材、石碑、石雕,联系实际、提升专业兴趣,布置作业“在校园中选取至少3个典型岩石,进行拍照、鉴定、描述”。6. 板块构造学说章节,结合科学家的事迹和学说发展历程,培树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布置作业“检索并阅读与板块构造理论有关的Nature论文,撰写笔记和观后感”。7. 海洋沉积物分类章节,以沉积物名称“粘土”和“黏土”的差别、不同行业领域沉积物分类体系繁杂的现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和态度,布置作业“查阅并简述渤海海底沉积物类型及分布规律”。8. 海底矿产资源章节,以我国2017年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为例,说明海洋地质乃至海洋科学、海洋技术重要性,激发学生投身海洋事业、为国服务,布置作业“检索并简述我国深海锰结核勘探和研究现状,凝练出1~2个海洋地质相关的科学或技术问题”。9. 海洋地质调查分析章节,以授课老师自身参加2016年基金委南海北部共享航次的实际经历和第一手素材,讲解海洋地质调查、取样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归属感和科学探索精神。

    (三)思政案例牵引的课堂教学模式

    选取思政元素丰富的典型章节,形成了大陆边缘地形地貌、板块构造学说、海底矿产资源等3个典型思政教学案例,以思政内容融入并牵引专业知识、运用多媒体和课堂互动讨论、增加课堂参与度与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1. 大陆边缘地形地貌,2个课时。知识层面:掌握大陆边缘的概念、分类及其所包含的次级地形地貌单元,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岛弧、边缘海盆的分布及地形特征。能力层面:从空间角度描述大陆边缘的分布和地形特征。思政层面:了解海底地形地貌在海洋划界、海洋权益、海洋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培树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投身海洋事业的使命感。以海洋划界案例导入大陆架地形知识点,多媒体给出东海划界与钓鱼岛示意图,配合讲解相关新闻报道:无论从历史上、法理上,还是“地质上”讲,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再给出中韩渔业协定、中越北部湾划界、欧洲北海划界、北极海域划界等案例,强调海底地形、海洋地质构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要理清、探明海底地形、海底底质构造,才能够有理有据;要探明海底,就需要认真学习海洋地质学以及后继的海底探测技术。我们的专业很重要,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安全,需要在座的各位多多努力。以美国军事围堵我国的“岛链”案例,帮助理解海沟-岛弧-边缘海盆的分布及地形特征:第一岛链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第二岛链以关岛为中心,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连接澳大利亚、新西兰;第三岛链以夏威夷为中心,连接阿留申群岛、莱恩群岛等。帮助学生了解海沟-岛弧体系的分布规律,以及海沟和岛弧相伴而生、弧状展布、平行于大陆边缘、凸向大洋的特征。强化学生对海底地形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投身国家海洋事业的使命感。

    2. 板块构造学说,2个课时。知识层面: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证据和缺陷。能力层面: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海陆分布成因,地震、火山分布规律及控制机制。思政层面: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用前人成果、学术交流、团队合作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让大家观察世界地图,发现规律——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比较相似,引出大陆漂移的主要思想,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历程:躺在病床上,看到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相似,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经过数十年的求证,找到古生物、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冰川等诸多证据,发表《海陆的起源》。很多人多发现了美洲和非洲岸线相似,不是所有人都成为了魏格纳,因为他具备科学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随着魏格纳去世,大陆漂移假说归于沉寂,后来科学家赫兹和迪茨基于海底地形测量、地磁探测、热流探测、同位素测年等海洋地质新技术及相应的新发现,批判性地继承大陆漂移假说,提出海底扩张说,就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发展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互动讨论有什么启示?勇于质疑、善用前人研究成果、逻辑推理。但海底扩张的动力学机制仍存在缺陷,于是,1968年麦肯齐、摩根、勒皮雄和威尔逊等人在一次研讨会上进一步提出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成果,加入地质学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地球活动、演化等许多重大问题,被誉为地学革命。互动讨论有什么新的变化和启示?学术交流、团队协作、联系观照、著书立说。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发展历程中融入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与各学说内容、证据、缺陷等交叉重构,并用于解释海陆分布、全球地震火山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矢志创新、投身海洋事业、以扎实工作揭示科学规律。

    3. 海底矿产资源,2个课时。知识层面:掌握海洋油气藏、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深海锰结核和富钴结壳形成及赋存的地质条件。能力层面:考虑海底矿产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给出初步的开发利用技术方案。思政层面:了解海底矿产资源巨大潜力、海洋地质和海洋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学好专业知识、投身海洋事业。讲授完天然气水合物的巨大储量和能量密度、形成和赋存的地质条件、开采原理和方法、环境效应等内容之后,给出我国2017年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案例:我国海洋地质科学家利用降压法,打破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再将分散在地层和沉积物孔隙中的天然气聚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水、沙、气分离技术将天然气取出,试采共持续20多天,打破國内外记录。开展充分的互动讨论,整个开采过程涉及到海底探测、海洋地质勘察、海洋环境与地质监测、天然气水合物采集等环节和相关技术,目前还只是试采,距离真正的开采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勉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把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谋海济国。回顾我国大洋锰结核调查、研究、获联合国海底管理局批准东北太平洋15万平方公里“优先开采区”的历程,深入讨论,海洋资源开发以海洋科学与技术为支撑,如果由同学们作为技术首席,综合考虑海洋地质条件,如何设计开采方案,有哪些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海洋领域的巨大需求、巨大效益,增进家国情怀和投身海洋事业的使命感。

    三、改革的评价与成效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从学生和专家反馈、课程成绩分布及变化、课程目标达成度等角度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评价,根据主观、客观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持续改进[6]措施。

    (一)教师自评和学生反馈

    以新修订的知识、能力、思维、品格等4个层次课程目标为指引,针对以知识点为中心、课堂讲授和期末考试为主要授课和考核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进行的改进和提升主要有:1. 以小组讨论和师生活动的方式,融入思政相关的课堂互动、讨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知识和思政融会贯通、互相促进;2. 增加以实物认知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实验,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升学习乐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 布置带有思政元素的开放性课后作业,调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弥补课时不足、扩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4. 在平时成绩、认知实验和期末考试中均加入思维、品格等层面与思政相关的考核点,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海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在课程教学、实验、考试等各个环节与学生的交流,得到较多的正向反馈,特别是增加课堂讨论与互动、增设认知实验、改进考核方式等非常欢迎,学生评教的满意度达到96.18(样本数33人)。

    (二)成绩分布

    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改革前(18191学期、学生33人)、后(19201学期、学生60人)的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改革后,学生成绩分布更加趋于正态分布,即中间高、两头小、拉开层次,甚至出现了不及格,显示出考核总体难度增大、成绩区分度更加明显,反映了新修订的课程目标及在课堂、课后、考核中加入思政内容等措施是有效的,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和平时积累、减少考试突击记忆、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图1 “课程思政”改革前后海洋地质学成绩比较

    (三)课程目标达成度

    按照课程目标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表1),对平时表现、认知实验、期末考试得分情况进行汇总,以实际得分与得到课程目标达成度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课程目标1(知识)和课程目标2(能力)的达成度在75%左右、课程目标3(思维)达成度为77.4%,维持中档水平,反映出学生对部分知识细节掌握不够牢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目标4(品格)的达成度较高、为92.7%,显示学生对海洋地质学科发展、国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理解较为深入,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得到较好培养,反映出思政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结束语

    海洋地质学涉及国家海洋战略、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等热点问题,有丰富的思政资源可挖掘,适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本文通过增加思政层面的课程目标并以课程目标为指引,将思政元素贯穿到课堂讲授、认知实验、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探索以思政案例为牵引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与海洋地质学知识点有机融合,实现知识、能力、思维、品格多层次、全方位育人;探索以学生和专家反馈、课程成绩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等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运行机制;通过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改革和实践,有力支撑海洋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卓越海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永明.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治理体系论纲[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5):22-30.

    [2]侯迎,苏菊.建设“双一流”导向下的涉海高校海洋教育课程多元数据库实证研究[J].智库时代,2018(24):39,42.

    [3]刘绍文,殷勇.“海洋地质学”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方式改革尝试[J].中国地质教育,2018(1):57-60.

    [4]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6]刘畅,林海.用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认证标准,探索“金课”建设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应用,2019,1(1):1-4.

    [7]张文妍,杨晓莉,胡小红,等.借鉴工程认证OBE理论,构建“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J].科技与创新,2019(23):138-13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