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借名人之“力” 强美育之“效”
范文

    张宜霞

    摘? 要:美育是审美和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和学习基础一样不容乐观,借力文化名人,强化审美教育,可助力高职院校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职业人。关键要做到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挖掘、选择教育教学素材,准确、全面地梳理出其中的美育契合点,重视课程建设,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文化;梅兰芳访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064-05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and also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asic education of outlook on lif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s bad as the foundation of study. The strengthe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by means of cultural celebrities can hel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modern professionals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key is to excavate and select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cognition, comb out the meeting poi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ttach importance to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e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culture; Mei Lanfang's visit to America; aesthetic education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鑄就一方文。文化名人是创造文化并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是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璀璨明星,他们不仅留下了一部部名篇巨著,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人格魅力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瞻远瞩的精神世界,对于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和特殊价值。

    梅兰芳先生是泰州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作为京剧文化的代表,他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打破传统,创新发展,形成“花衫”行当、创立梅派,并创造性地把京剧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是“京剧走向世界第一人”,他的表演艺术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先生在创新传承与传播京剧艺术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高职学生对文化名人的认知基础

    育人是所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学生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文化名人的人生历程、精神世界、名篇巨作都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和学习基础一样不容乐观,想要发挥文化名人对于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职业人,就必须有的放矢,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有目标的挖掘、选择需要的教育教学素材。那么,高职学生对于文化名人的认知基础如何?我们仍以梅兰芳先生为例。

    作为泰州高校的一名艺术美育教师,笔者在浏览中国大学慕课、尔雅通识课、智慧树等多个在线开放教学平台时,发现其中没有任何关于梅兰芳先生的在线课程,颇觉意外,开始思考建设一门全新的在线课程,以开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最初,为了确定教学内容,于是曾经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于梅兰芳先生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总共有十个问题,通过QQ邮件随机发送给了学校2019级的1000名学生,参与调查的有720人。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看过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的有254人,看过梅绍武编剧的电视剧《梅兰芳》的有76人,看过2019年江苏省京剧团上演的《梅兰芳·蓄须志》的有46人,看过昆剧《当代梅郎》的有34人,但是多数人知道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看过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的有146人、却有128人不知道京剧《霸王别姬》是梅兰芳先生编创的梅派代表剧目。只有132人认为自己知道什么京剧,118人表示喜欢京剧。作为泰州高校的学生,参观过泰州梅兰芳纪念馆的只有468人。这些数据表明学生们对于梅兰芳及其京剧艺术认知的贫乏。

    学生们没有看过,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看看,长长见识;学生有不知道的知识,也没有关系,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老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那么多学生不知道、不喜欢没有关系,有句话说得好,才学才学,才来自学,学问学问,学来自问。美育教师要在育人目标导向下,思考如何借力文化名人,强化审美教育。

    二、挖掘、整理具有美育价值的特色资料

    我们应该在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导向下来挖掘和整理最具有美育价值的特色资料。梅兰芳先生的艺术人生历程与他的京剧艺术,虽然本身就是丰富的美育资源,但是需要在具体的教育目标规划中来整理最具特色的资料。比如,为了达到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的教育目标,就可选择整理出梅兰芳先生成为“京剧走向世界第一人”的关键节点之一——访美之行。

    90年前,西方世界正经受着经济大萧条的彻骨严寒,而美国的许多城市却涌动着欢迎梅兰芳和中国京剧艺术的阵阵暖流,盛况空前,反响热烈,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在这个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作为梅兰芳先生家乡——泰州的一名高职美育教师,回望这段历史,在兴奋和自豪的同时,不禁觉得颇多启迪,值得深思。

    (一)文友合力、尽心筹备

    异域异质文化的西洋人能看懂中国京剧吗?到那里演出会有观众吗?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梅兰芳焦虑的事情,他的朋友们也想到了。许多人在鼓励梅先生的同时,还主动帮助他做着各种准备工作,包括筹措款项、编译宣传材料、选择编排节目、物色培训出国人员、联系洽谈演出戏路——每一项都不可少,不能有丝毫差错。

    首先,为了让美国人了解梅兰芳和京剧,梅兰芳的挚友——“戏篓子”齐如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特意编辑了《梅兰芳的历史》,介绍梅兰芳和旦角艺术等。他还编写了《中国剧之组织》,把京剧表演、服装道具、脸谱化妆、音乐伴奏等一一作了详细介绍,甚至发动画家朋友们画了几百幅插图,使外国人看了译文后就能初步明白京剧之奥妙。

    当时,美国方面要求梅兰芳赴美时要携带介绍京剧的五线谱,而当时的中国京剧乐谱,大多是采用工尺谱记谱,包括梅兰芳在内的多数人根本不知五线谱为何物。况且梅兰芳的新戏大都采用了新腔,跟原曲谱相比有很大的演化。北京大学音乐系教授刘天华经过了三个多月的辛勤工作,把原本主要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或者用工尺谱记谱的戏曲唱腔用五线谱记录了下来,编撰成为《梅兰芳歌曲谱》,并且还翻译为英文来作标注。

    访美的剧目选择和编排也是非常重要的,梅兰芳听从朋友们的建议,聘请了旅美学者张彭春作为访美期间的总导演、总顾问。他既熟悉京剧,又熟悉美国百老汇剧场。他从世界文化基点出发,从不同于中国的文化环境和观众心理出发,给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使京剧的本色更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审美需要。张彭春还以同学关系借助胡适、司徒雷登和导师杜威的声望,发起成立了“华美协进社”,为梅兰芳访美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许多被困扰的问题。

    远涉重洋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经费筹措。梅兰芳的挚友——“钱袋子”冯幼伟帮助筹措了十五万元,才最终解决了西行的根本问题。

    就这样,经过七八年的酝酿和艰辛筹备,终于基本就绪。然而,在即将启程的日子,接到友人从美国连续发来的电报,内容大意是美国正在发生金融恐慌, 市场行情非常不好,最好不来,如果还想来,必须再多筹点钱。周围也有人劝他等些时日再说吧!可是,决定“去,即便破产了也去。”1929年年底,梅兰芳率京剧团一行21人登上“加拿大皇后号轮船”,开始了他的、也是中国京剧史上的第一次访美之旅。

    (二)饮誉美国、顶级风光

    1930年2月8日,梅兰芳一行经历了14个昼夜的车船颠簸后抵达纽约。出乎意料的是梅兰芳受到了贵宾般的热情接待和欢迎。中国驻美大使伍朝枢也认识到了梅兰芳在洋人心目中的位置,便在华盛顿举行招待会,邀请梅兰芳上演了《嫦娥奔月》、《青石山》、《千金一笑》,美国内阁及各国公使、首都知名人士计500余人出席观看,一直赞不绝口。这场招待会出席人员齐整,是过去中美外交活动前所未见的,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也增强了梅兰芳亮相西方舞台的底气。

    按照原定计划,演出第一站便是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纽约。第一天的第一幕由梅兰芳亲自出马,在《汾河湾》里饰演刘迎春。由于聘请了美籍华人杨秀女士担任报幕解说员,观众听明白了薛仁贵离别妻子18年后回来,看见刘迎春床下有一双男人鞋子而疑窦丛生的情节,好奇得笑了一阵。随着台上剧情的演进,台下观众也跟着紧张,直到落幕,大家才缓过神,疯狂地鼓起掌来。当晚的压轴戏是《刺虎》,梅兰芳饰演费贞娥,其服饰之华丽身段之美好,远非第一出的刘迎春可比。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仍不退场,掌声逼得已经自杀了的“费贞娥”走出来谢场了一次又一次,真是曲终人不散啊!后来梅兰芳卸了妆,穿上中山装出来再谢场,还不行,又改穿西服谢幕,总计进出15次之多。最后还是戏院主人出来打招呼,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首场演出引起了轰动。第二天纽约各大报刊都头版报道了演出盛况,派拉蒙电影公司最先得到允许将《刺虎》拍成有声电影在全美上映,很快掀起了一个梅兰芳热,从纽约传遍整个新大陆。在国家戏院延期演出的三个月里,同样常常爆满,观众情绪热烈。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等着和梅兰芳握手。可是几十分钟过去了,长长的队伍仍旧不减,原来有人又来第二次握了手、第三次握了手。梅兰芳名声大震。接着又访问了芝加、旧金山、洛杉矶、夏威夷等城市。在洛杉矶这个电影名城,受到美国电影和艺术界的热烈欢迎,世界知名大影星卓别林、范朋克和玛丽·碧克馥及大导演等都参加接待。由于社会公众的热烈反响及报纸杂志上大量的专家文豪评论,极大地震动了学界,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授予梅兰芳为学博士荣衔。

    历时半年多的美国之行,梅兰芳共访问了美国8个城市。在5个城市公开演出了72天。1930年6月底的一天夜晚,当夏威夷自由戏院的舞台帷幕在热烈的掌声中徐徐落下时,梅兰芳完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盛举。

    三、梳理美育契合点、以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是由绚烂多彩的地方文化组成的,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从而让地方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越来越深入的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课程教学模式。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倒逼着学校和教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技术来开展教育教学。

    关于泰州的文化名人——梅兰芳先生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搜集、整理这些资源,梳理出其中的美育契合点,完全可以建设出一门独具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融入线上加线下、理论加实践、课内加课外、学期加假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会极好地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准确、全面梳理出文化名人的人生历程和作品中闪烁着的美育契合点。那么,前面提到的梅兰芳先生访美之行的美育契合点体现在哪里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我们说梅兰芳访美之行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盛举,不单指演出成功,取得轰动效应,更主要是指这次西行的成果丰硕,值得载入史册,这可从美国人那里得到证明。据梅邵武先生在《我的父亲梅兰芳》一书中介绍,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外语电影评审委员会委员卢燕小姐来华时,曾带来两封致北京京剧院的信,建议能在1980年派遣剧团访美,“以纪念梅兰芳博士历史性访美五十周年,同时也参加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及洛杉矶市建市两百周年纪念的庆祝活动。”在一封信中说:“伟大的中国戏剧家梅兰芳曾于1930年对美国作过一次历史性访问,那次访问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它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珍贵的中国传统艺术,介绍给我们以为大师梅博士壮丽的艺术才能。它为欧美戏剧和中国戏剧之间开辟了创造性的相互影响作用的途径,这对世界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封信中说:“关于梅博士同这个国家的戏剧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所取得鼓舞人心、有益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作用,我确信无需我来提醒任何人回忆,他的影响即使在他访问后也继续长久存在,戏剧艺术本身得到了丰富。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同样得到了促进。”这两封信都对梅兰芳访美之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准确的评价。

    梅兰芳早就有把京剧传播到世界去的愿望,这次访美是他第一个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向西方传播京剧艺术, 让洋人见识了中华传统戏曲的魅力。在前清时代,到中国来的西洋人差不多都是以进中国戏院为耻的。梅兰芳成名后,一些外国使节及来华政要争相观看梅的演出,那也是极少数人,而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 不知京剧是何物,特别是那些内地居民不用说了,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这次梅兰芳率团走上美国许多城市的舞台,以他精湛演绎展现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赢得了洋人们的同声赞美, 同时也在洋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伟大艺术家”的光辉形象,名震西方世界。美国学术权威杜威博士的一番话颇具说服力,他说“这次美国人得以瞻仰东方文化,大家都非常愉快。我时常想把高深美妙的东方文化搬来,让美国人看看,但是苦于我没有这种能力,不过只仗笔来写写,嘴来说说,此外更没有别的好法子。现在竟得梅君亲来表演,实在是最痛快的事了,我不但为梅君成功庆贺,我真是为东方文化庆贺,借梅君之力,得以把它的美点宣传表现出来;又为美国人庆贺,借梅君之力他们得以瞻仰最高尚的东方艺术”①。

    让中国戏曲登上世界戏剧舞台,其目的是为了开展交流、进行检验,以便得以更好地革新与发展。在访美期间,美国文艺界、学术界极为重视,除了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报道外,还采取个别访问、集体座谈、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与梅兰芳进行面对面交流,在肯定东方文化、反观西方文化时, 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梅兰芳本人在与美国的文学家、艺术家、电影家、大学教授的交流中, 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实在是梅兰芳这次访美的最大收获,他意识到了中国戏曲要想得到应有的世界地位,必须走出去,关注到世界的需要。

    因而在张彭春教授的帮助下,他随时对上演剧目作适当调整;回国后,继续坚持走创新之路,不断精益求精。事实显示:当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的土地上相遇时,必然会受到强烈排斥并发生一定的变异。对这一成果当然不宜估值过高,但忽视或者贬低它的影响也是不公允的。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這次访美有个重要特点,就是主要接洽人不是商界大亨,也不是艺术界同仁,而是学术界的几位老教授。梅兰芳在几个城市访问演出,许多知名学者和教授都亲临剧场看戏,并鼓励他们的学生都去观看,以便通过欣赏直接认识到东方文化的精髓。到了访问后期,原本商业性的演出甚至成了学术性的了。以致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两所高校捷足先登,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荣衔。这种现象和荣誉是梅兰芳及当时国人所料想不到的,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从此,“梅博士”的称呼代替了此前的“小友”、“梅郎”、“艺士”、“老板”、“先生”之类。很显然,这可不是简单的称谓的变化,它标志现代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因为这一荣誉不仅属于梅兰芳自己,他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他自己,也为历朝历代千千万万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戏曲艺人争得了平等,争得了尊严。正如美国人于1962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我们赞扬梅兰芳,首先由于他那卓越的表演天才,其次是由于他提高中国戏剧和演员在社会地位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换个视角看,梅兰芳受到美国高等学府的欢迎并被授予博士衔,也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一种体现:类似这种体现友好感情的事例,贯穿了整个访问过程,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将来。例如在纽约演出时,一位交际界的重要人物沃佛兰女士在三周时间里看了16次戏,为了表示纪念,她打听到梅当时36岁,就买了36株梅花树,种在自家花园专门辟出的一块地里,请梅兰芳破土,并定名为“梅兰芳公园”。再如梅兰芳和美国文艺界的许多知名大家结为知己,几十年后还常相往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梅兰芳访美之旅,是传播京剧艺术之旅、文化交流之旅,也是中美友好之旅。梅兰芳不啻为大艺术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使者。

    (二)责任、追求和团队合作

    时光已飞逝90年。我们回顾这件精彩盛事,不光倍感振奋和自豪,更应带领学生认识梅兰芳成功的访美实践,以共同增进文化自信,并探寻出有益于美育教育的宝贵启示,进而用以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才是对梅兰芳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纪念。笔者以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

    一是可贵的责任意识。没有谁给梅兰芳下达出访的硬任务,也没有谁强迫他非到国外去不可,有朋友做了不少劝说和鼓励的工作,那也只能算是促成的因素之一。在可能面临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的风险面前,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梅先生自己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驱动。责任出勇气,有再大的风险也要去闯;责任出办法,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可以从梅先生的勇气和责任感得出结论:人而无气,不知其可也;人而无责,不知其为人也。须知,一切谬、误、劣、罪,都与不负责任有关。人生在世,不光是享受,更要勇于担责。小而至于家庭、单位是这样,大而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也是这样。人人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二是可行的艺术追求。梅先生之所以想到和敢于走向西方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心,认为“艺术无国界”。他生在一个梨园世家,对京剧的爱深入到了血液里,即便是社会地位低下,他也坚定学戏不动摇。在他的青年成长时期,亲眼目睹了随着列强的入侵,文化上的“欧风美雨”也涌入中国,促使他意识到:外来文化既然能在中国有市场,中国京剧到外国去也会有市场。语言障碍可以疏通,体现剧情、人物情感的表演艺术是完全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事实证明了他的思想的正确性。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让中华文化以跨越时空的风采,与人类多地文化琴瑟交鸣,进而实现社會和谐,共同繁荣,这正是我们所乐见并努力的,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八十寿辰聚会上讲的十六字“箴言”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

    三是可为的精干团队。众多周知,梅先生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周围都有着一批文化高手的辅助,才成就了他一代大师的美誉。不定期的举世瞩目的盛举也不乏名家相佐,其中,长期帮扶的剧作家齐如山功不可没,尽人皆知,前面已做了介绍。学贯中西的学者、戏剧家张彭春在大力为梅剧团宣传造势、重新整理剧目、开创京剧导演制先河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此外,还有几位“幕后推手”,值得关注。一位是新文化运动之父胡适,一位是曾被毛主席“别”了的司徒雷登。胡适早年间曾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后便与梅兰芳相识,不论在上海或是在北京期间,都与梅兰芳过从甚密,成为至交。也正是胡适、张伯苓、杜威等中美学者发起组织的“华美协进社”为梅兰芳访美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出面邀请梅兰芳访美。

    梅兰芳访美带去的剧团也非常精干。其中演员6人,乐队8人,总管、庶务、翻译、财会、衣箱、化妆7人,总计出国时21人,到美国后又聘请了2人,全团共计23人,可以说人员少得不能再少。偶尔演一出人数较多的戏,要从乐队或工作人员中凑数,至于演员上场反串更是常事。例如一次演《打渔杀家》,就是由琴师徐兰沅演丑行的大教师一角,而在演《天女散花》时,全体人员能上场的都上场了——这样的团队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约了成本,实在是英明之举,值得今人好好学习和借鉴。

    梅先生认为“演戏除了要演得像以外,还要演得美”④,他的艺术处处体现着“美”,以给予观众最好的审美体验作为自己艺术创新的最高标准。他在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中形成的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表演艺术,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学原则。

    本文仅以梅兰芳先生的访美之行为例来探讨了文化名人融入高职美育的意义和价值,因篇幅所限,没有涉及梅兰芳先生的人格、气节和京剧艺术的巨大美育价值,笔者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学习,更多的深入探索研究如何借力文化名人,强化审美教育。

    注释:

    ①黄艾仁.风风雨雨真情在——胡适与梅兰芳的交谊始末[J].滁州师专学报,2001(4):1,10.

    ②刘彦君.梅兰芳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180.

    ③陈宇.论费孝通的和谐社会思想[J].学海,2005(5):171,175.

    ④卢文勤.梅兰芳与“美”[EB/OL].2018[2018-11-21].https://kuai

    bao.qq.com/s/20181121A0W96W00?refer=spider

    参考文献:

    [1]王长发,刘华.梅兰芳年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2]刘彦君.梅兰芳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

    [3]梅邵武.我的父亲梅兰芳[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

    [4]陈宇.论费孝通的和谐社会思想[J].学海,2005(5):173-177.

    [5]黄艾仁.风风雨雨真情在——胡适与梅兰芳的交谊始末[J].滁州师专学报,2001(4):1-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