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阶梯四模块”口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范文 | 詹聃婷 徐茜 张兰英 郭玲 摘 ?要:口腔医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很高。文章以“三阶段四模块”体系为例,通过教学理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体系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完善,对口腔本科生培养的理念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保证参与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具備必要的临床操作技能,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培养实践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口腔医学;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165-04 Abstract: Stomatology, as a clinical subject closel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has a high demand for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We build a system of "three-stage and four-module" to carried on a primary teaching piratical exploration. To guarantee the acquisition of practical skills, improvements of piratical ability,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oral practiced talents, we reform teaching concept, fos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optimize the practical system, perfect the ?surrounding of teaching. Keywords: Stomatology; cultivated mode; teaching reform 口腔医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学科,要求口腔医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临床操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医德医风,而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1]。传统的口腔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课程体系的限制,难以完全达到对学生临床胜任力的要求,这也是当下口腔医师培养的重点和难点。 一、口腔本科生培养模式优化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本科生教育基本上采用四段式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沿袭的前苏联教学模式,并非独立的口腔培养体系,而是参考了临床医学,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各门课程完全分割,缺乏学科之间的交互渗透融合。培养方式以获取理论知识为主[2]。因此大多数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要到三年级才开始接触口腔专业的基础课程,到四年级才开始全面学习临床相关的口腔专业课程。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保证了口腔学生全面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全科知识,但口腔专业课的比例明显不足,缩短了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的口腔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在口腔临床素养方面的欠缺,在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表现在临床动手实践能力不强[3]。分析归因可发现:1. 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脱节,固守“灌输式”方法,侧重对知识经验的被动模仿与重复练习,忽视了因材施教与个体化培养, 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 教学改革目标和教学组织形式不统一;3. 缺乏详实细致的实施指南和组织保障及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4. 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和主导地位的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缺乏足够的理解。这些问题使口腔医学教育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解决口腔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方面的诸多问题,应对高校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构想[4,5]。探索建立适宜口腔医学人才成长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难题。因此,本文以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口腔医学生为目的,提出构建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的新培养模式和体系进行分享和探讨。 二、国内口腔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通过采用全程化递进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四个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口腔医学人才[6]。具体的实践方案中,根据本科培养工作的整体安排,优化临床实习时间,加强带教师资力量,增加临床实习牙椅数量,设立奖学金以及开设临床前技能培训基地等措施增强实践教学[7]。山东大学通过改革教学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意识的渗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同时通过构建四大育人平台,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8]。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对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重视临床实践前培训,注重知行统一、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特色加强实习医师创新和科研能力培养,建立全面完善的考评机制[9]。通过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对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需要从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出发,将管理、教学、师资、培养环节及教学平台有机结合,为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才能全面保障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当前国内对口腔医学生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口腔医学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 三、“三阶段四模块”体系的构建 (一)三阶段 将本科生培养阶段按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低年级阶段、中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并各自明确当前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低年级阶段是未进行相关专业课学习的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培养目的是早期建立学生对口腔专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前对口腔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中年级阶段为进行了基础专业课程学习的三、四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在于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口腔专业知识,但是毫无专业相关的实践操作经历和体验,因此当下的培养目的是临床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年级阶段为进入临床实习的五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不仅拥有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通过前两阶段的培训拥有了一定的临床实践操作的基础,因此培养目的是结合口腔临床,进一步促进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四模块 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密切把握口腔医学教育的国际、国内标准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口腔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针对国内现行的口腔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在我校现有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个性化的实践型口腔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改革手段划分为四个模块,落脚于培养理念、师资团队、培养模式和教学基础条件四个方面,以实践为导向,分解细化各模块的目标,落实细化目标的实施方案,从而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贯穿整个口腔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 四、“三阶梯四模块”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管理机构和教学团队的教育意识向“实践”转化,建立一个适应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符合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实践型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国家对口腔医学专业认证的标准,参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及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根据教育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优化课程体系框架, 优选教学内容, 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对口腔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提升口腔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构建突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特点的培养体系。以口腔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医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本科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丰富实践体系,制定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保障体系,由项目建设领导组及相关职能部位加强管理,加强教学督导,确保各项目目标的顺利开展实施。 (二)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 积极转变“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 向“实践”方向靠拢,充分发挥“院院合一”的优势,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规划和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并参与教学及科研项目;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建设教师与医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效提高师资队伍的医、教、研水平。 1. 进一步推进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计划”,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重要岗位培养锻炼;交任务、压担子、促成长,在教学、科研、学历提升等方面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提出了比普通教师更高的要求;开展各类教学比赛促进能力提升;积极推荐优秀青年骨干在国家及省、市学术机构担任职务,为其成长进步和展示风采搭台。 2. 切实推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导师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幫、带作用,由高年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担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导师。从学术道德、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监督、培养。促进青年教师的全方位成长,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实力,为优秀骨干教师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军。 3. 广泛实施专任教师培训提高计划,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尤其要将能力提升往“实践”靠拢。坚持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并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名师讲座、教学沙龙,开展教学咨询、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等工作服务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 深化改革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组织方式。完善与发展现有的问题式教学(PBL)、案例式教学(CBL)、团队式教学(TBL),紧跟教学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高新工具优势,积极采用“雨课堂”、虚拟仿真操作系统、微课等辅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强化教师团队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水平和考核评价水平。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上,使实验教学课程化,完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以往以知识为本的考试,建立以能力为本、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角度多维化、评价方式过程化的综合考评体系。 5. 加强课程思政,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当下的医患关系大环境、社会需求等对医生的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更加重视对学生医德医风等思政层面的培养。要深挖本课程专业知识内包含的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教育,鼓励学生促进国家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中寻找人生价值;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强化人文精神,将孙思邈之《大医精诚》与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相结合,要求学生需做到“精”和“诚”,树立全局观念、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共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全面提高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 (三)临床前实践体系的优化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表明,在医学生尚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时,在患者身上进行相关临床操作和实践是不合法的[10]。因此不断优化完善临床前实践体系,弥补临床实践中操作能力的欠缺,尤其是口腔相关操作的关键环节和技术显得甚为重要。 1. 进一步完善“时-台-评-训-赛-考”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时:避免因过分强调单一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内容庞杂、相互重复较多。根据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从而释放出一定的教学时数来增加人文和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优化后的方案,有效保证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时间,使口腔医学本科生培养逐步小型化、个性化。台:进一步加强综合性的口腔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从培养兴趣到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有效配合学生循序渐进从零基础过渡到熟练掌握专业临床技能。评: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工作会,定期开展基地巡回教学和质量评估,保障基地带教水平同质化。训:强化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与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督促双方共同促进、共同进步。赛:每年举办“口腔临床技能大赛”,以及选拔学生参与各项国家级、省级的比赛,以赛代练,以当前最新最高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的目标。考:实施以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毕业论文答辩为特征的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引入多站考试(MSE)等技术,与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并轨,促进人才的成长。 2. 在实践项目安排上,改革口腔传统课程体系中以单学科为中心、界限分明、缺乏交叉融合、基础与临床脱节等问题,完善以“三阶梯四模块”结构体系,增加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训练活动。将富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早期的手工技能训练、兴趣小组的搭建及专业英文文献阅读活动、实验操作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活动,根据各阶段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有效整合和划分,辅助理论教学环节达到从“实践”到“实验”再到“实训”的过渡,将“三实”有效贯穿于口腔医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在保持课程教学体系相对固定的基础上,加强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强化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践项目的开展。通过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对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3. 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整合实验教学资源,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筑分层次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对重要的实践操作设置独立实践教学课程;进一步促进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采用了PBL、CBL、视频教学、网络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椅旁式”“读书报告”“文献翻译汇报”等手段,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4. 积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搭建学科公开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辅导答疑、问题讨论、课程录像及考核等教学环节均可在网上完成。录制学科重点、难点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内容独立精简,辅助课堂教学。采取QQ、邮件、微信等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现代化手段与学生便捷交流,教与学双方就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和反思进行探讨,使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延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教学互动。 5. 融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作为突破口,建设包含理论测评和病例操作两大板块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其中理论测评结合视频引导、动画设计、文献查阅、简单操作标注等多种学习和测评形式,以游戏闯关奖惩模式,对桩核冠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操作细节做了详细解读,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病例部分真实还原临床诊疗场景,包括患者接诊、临床检查、方案设计、医患沟通以及具体临床治疗,结合CBCT和口腔数字扫描,模拟多种修复适应症情形,对关键修复技术、修复器械、修复材料等每一个细节进行全面考察。 (四)完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开展临床前技能培训,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核心、创新实践能力为要素。以临床实际为根本,关注交叉学科及前沿技术,不断开拓实践训练新项目,建設并完善临床前技能培训体系。通过新生三早接触(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区实践)、手部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模拟训练、个性化实践训练及技能竞赛,全面提升口腔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口腔医学本科生培养全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临床技能训练,为临床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五、结束语 只有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革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培养目标和模式才能达到培养实践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的目标。通过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实践环节,保证参与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对口腔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仍需要长期实践探索修正,保证参与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培养实践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的目标,塑造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齐相薇,张湘宁,蔡康荣,等.口腔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探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04):27-30. [2]程蚬,尹作姣,陈卫民.中美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8):451-454. [3]陈宁.大陆、香港、台湾口腔(牙)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J].医学教育,2003(6):16-18. [4]储梦诗.关于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5):83-84. [5]Formicola AJ, Bailit HL, Weintraub JA, et al. Advancing d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hase 2 report on strategic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J]. J Dent Educ,2018,82(10):S1-S32. [6]杨柳,杨学文,台保军,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口腔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01):26-28. [7]边专.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临床技能,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口腔医学研究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口腔医学教育学组.第九次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口腔医学研究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口腔医学教育学组:中华口腔医学会,2013:3. [8]葛少华,杨丕山,郭春晓.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3):1-2. [9]吴珺华,苏俭生,李生娇,等.口腔临床实践教学与全科医生培养有机结合初探[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01):61-63. [10]钱金方.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34-135.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采用‘三阶梯四模块法提升口腔医学生实践能力”(编号:2018B-N06011);西南医科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雨课堂在《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环节的应用研究”(编号:JG201930) 作者简介:詹聃婷(1992-),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医师,口腔修复科教学秘书,研究方向:口腔修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