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 |
范文 | 盛子建 [摘 要]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现实性就业难题,逐步改变农村大学生在就业群体中的弱势地位,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及社会和谐。项目组从就业签约情况、就择业意向、就业指导服务三方面获取了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相关调查数据,并借助描述性统计量化分析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归纳为城乡差距悬殊、家庭资源匮乏、高校就业模式僵化、就业需求矛盾等客观因素,及就择业观念“务虚”、综合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理病态化等主观因素。最后,国家可以分别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主体四个维度着手破除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196-03 就業历来就是经济的晴雨表,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国内需求疲软、经济增速趋缓的关键时期,如何保证国民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效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力军,其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农村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比较高且基数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其能否顺利就业意义极其重大。文章立足于我国重要的现实性议题——农村大学生就业,以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大学生为样本,深入探析其就业困境的症结所在,以期能为破除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贡献新思路,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问卷158份,有效问卷为155份,有效回收率为97%。调查主要对象为本科毕业生,其中男性101人,女性54人;农村与城镇样本分别为86人和69人。被调查大学生来源地东部27人,西部10人,中部118人。因选取样本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所以生源大部分归属于湖南地区。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农村大学生毕业前的签约情况 问卷调查时间跨度为2016年3月至5月。这一期间为用人单位招聘会的高峰期,且此时农村大学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就业选择或者意向。86份真实有效的农村大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已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书面协议的仅有19名毕业生,人数占比仅为22.1%。 调查结果显示,有15人与国有企业签订就业协议,3人与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协议,1人与中外合资企业签订协议。此外,58%毕业生就业单位约定的起薪是1500元至2500元,尽管此薪资水平在就业地来说仅够维持基本生活,但他们对薪酬和单位条件基本满意。在问到他们择业过程中是否有遭遇过歧视时,9人表示遭遇过性别歧视,4人表示遭遇过地域歧视。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去向 未签订就业协议的67名农村大学生中,在选择毕业去向时,25人选择待就业,20人选择考研或已考上研究生,16人选择其他就业方式,6人选择自主创业。 当问及最期望从事的行业时,34.3%的农村大学生选择金融业,15%的学生选择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19.2%的农村大学生选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由此可见,农村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较高,均希望获取较好的工作。当选择理想的工作单位时,排在前三位的是机关、高等教育单位和国有企业,表明多数农村大学生将“体面及收入稳定”视为理想工作的两大特征。而对于将来就业地点的选择,其更倾向于东部沿海的大中型较发达城市,甚至此类地区的农村城镇也赫然在列。 (三)就业时信息获得和就业指导 农村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为:21.6%的农村大学生非常满意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33.6%的学生比较满意,17.6%的学生认为一般,25.6%的学生认为基本无用。农村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34.7%的学生是通过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校园招聘会或者宣讲会等活动,19.8%的学生是通过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政府网站获取就业信息,16.8%的学生是通过家人或者亲友获取就业信息,16.8%的学生是通过社会营利性中介机构,例如私营人才网站获取就业信息,还有部分学生通过教师推荐获取就业信息。 (四)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 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农村大学生谈及对公共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的看法,其对社会招聘会求职效果的满意度较高,33.3%的农村大学生非常满意社会招聘会带来的求职效果,9.7%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比较满意,48%的农村大学生表示一般。毕业生认为政府管辖下的就业指导及咨询类服务机构(如人才市场)应始终将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工作出发点,及时提供更为有效的社会招聘信息;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毕业生群体,分类开办各类求职技能培训、职场教育培训及创业培训班。 (五)关于创业问题 关于毕业后是否选择自主创业的问题,79.5%的农村大学生选择不会,20.5%的农村大学生选择会自主创业。大部分农村大学生选择不会自主创业,主要是因为考虑到产业政策扶持不足,创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少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农村大学生,依托的也是其农村的资源和掌握的技能,他们主要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父母与长辈亲属那里获得创业指导的渠道。 (六)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59.8%的学生认为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特殊困难,有40.2%的学生认为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困难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大学生由于家庭社会资源的匮乏,无法获得被推荐工作的机会。其他困难主要包括农村大学生受制于有限的经济实力,无法承担高昂的招聘成本与就业培训班的费用。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政府应联合社会机构,发起设立各类就业帮扶组织(如就业援助基金),对毕业生进行求职补贴、见习补助等物质资金帮助,或者通过购买公益岗位兜底安置等措施来帮助农村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 三、引发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愈加拉大,其演变史可囊括为“逐渐扩大—逐步缩小—加速扩大”的循环反复过程。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到12363元,同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同比增幅为5.6%,城乡居民收入比仍为2.7:1,比值虽小幅回落,但城乡差距仍较为显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尽管如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包括他们所享受的各种实物性补贴,因此,城乡居民收入比尚无法有效刻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倘若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事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统筹计入,那么城乡居民收入差值将高达6倍,即便保守估计值也有4倍之多。城乡居民之间不合理差距会给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带来负面效应,如加剧了教育资源流动的地域倾向,导致农村地区教育愈显匮乏。 2.就业环境 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持续下行的压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加之国内就业人口基數大,往往造成相对不足的就业岗位“卖方市场”效应愈加凸显。另外,现在多数用人单位都唯学历是瞻,重名牌大学、轻普通高校的招聘现象层出不穷,致使原本处于就业劣势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更加捉襟见肘。此外,诸多以前大学毕业生偏好型就业主渠道,如政府公务机关、国有企业等,为了适应市场竞争,不得不精简机构,采取下岗分流的办法,这样就进一步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数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一体化推进,企业都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含量为目标,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自然会有所减少并将持续。 3.就业机会不平等 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还有就业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为:第一,就业信息欠缺。由于不少高校纷纷建立于远离市中心区域或者经济欠发达地级市,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就业信息渠道。第二,学校缺乏影响力。大部分农村大学生就读于普通高校,所以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重用在他们求职就业过程中极度缺乏,使其就业难度加大。第三,社会资源缺乏。尽管近年来着我国政府对旧就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式改革,努力助推就业市场朝“三公”(公平、公正、公开)方向发展,而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今用人机制并不健全,毕业生能否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毕业生家庭的社会资源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4.高校方面的原因 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校,具体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制度的大众化改革,导致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第二,高校教学模式、培养规划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匹配偏差。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脱离了市场供求。第三,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进轻出”现象。高校忽视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便缺乏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动性,而高校也没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二)主观原因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与就业市场现实供求脱轨的非理性高预期,酿成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悲剧”。大部分农村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盲目追求就业地域、就业城市、就业单位的大小,薪酬高、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质量高就成了他们就业的首要目标。大部分毕业生更偏好于经济发达或东部沿海城市,进而造成“一线发达城市人才过剩、二三线次发达城市人才不足”的失衡状态。 2.自身综合素质难以企及用人单位要求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素养与用人单位标准不匹配,是引致其就业弱势的另一个主观原因。农村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往往与就业单位人事要求存在一定偏差,无疑增加了就业难度。用人单位弱化了专业要求,转而强化了对大学毕业生人品和综合素养要求。所以,一些学生党员和学生会干部以及那些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具有团队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毕业生在单位更受欢迎。 3.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农村大学生在就业特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矛盾心理,内在自卑造成的“囚徒困境”,依附型的强度依赖心理,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盲目跟风心理等。 四、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的角度 要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政策倾斜。政府应政策性支持农村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就业,并对响应号召的农村大学生给予相应补贴。第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为促进农村大学生与企业良好沟通,政府须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开设综合性及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构建与重塑农村大学就业信息网络。第三,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要建立健全就业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大学生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大学生建立一套有效的就业保障制度,尤其是为他们的流动建立保障制度,以帮助其建立省与省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第五,鼓励农村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针对农村大学生所学专业、特长以及综合能力等,加强创业知识培训。 (二)从高校的角度 要想有效破除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桎梏,高校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加强农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进行就业指导与咨询时,应将单一的组织招聘会及就业讲座、传播就业信息等滞后的工作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支撑,为大学生定期举办多类型、多目的、多属性的就业培训、就业论坛及模拟面试等,重在传授就业技巧。第二,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心理辅导。第三,高校联合用人单位搭建信息共享、人才输送的互利共赢机制。高校应该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农村大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 作为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体,用人单位在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应该承担重要责任。首先,用人单位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人事机制,以替代陈旧滞后的用人制度及理念,由此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才能和工作创造力。第二,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人才招聘录用质量。用人单位应通过定期向高校发布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文化理念,设立实习基地,不断强化企业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加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农村大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第三,搭建公平的竞争与职位晋升机制。第四,用人单位应该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为了在人才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及保留人才,用人单位必须加强人才开发和人才储备工作。 (四)从农村大学生本人的角度 在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时,农村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为关键。首先,农村大学生应锻造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次,要树立合理的“三业观”。农村大学生应该掌握就业形势,从社会需求来定位就业期望,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转变消极的就业观念,立足基层,并且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正确把握“三业观”的层次性及先后性。面对当前依旧严峻的国内外就业环境,理性分析而后做出就业选择不失为正确的路径;可先寻找机会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打好基础之后再谋求事业发展,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观点。 五、结语 要破除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需要政府、家庭、高校及社会四方主体共同聚力、聚智。但由于就业工程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政府政策的扶持不可或缺,政府理应在农村大学生就业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是其实现就业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正确把握就业工程的系统性与层次性,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大学生就业“脱弱向强”。 [ 参 考 文 献 ] [1] 龙军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其对策——基于资本角度的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7(3):82-86. [2] 刘宏波,黄斌,于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对策——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6(3):87-91. [3] 郭丽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救济[J].教育评论,2013(2):72-74. [4] 袁红清,李荔波.农村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基于浙江省1514名农村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65-70. [5] 胡丽,王爱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61-63. [责任编辑:刘凤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