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
范文 | 黄克 石莉 [摘 要]基于淮北师范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改要求,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发展现状及改革需求,课题组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革新,设计了基于C/S模式的试卷库管理系统与考试系统,以提升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考核方法的规范化、信息化和高效化,推进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淮北师范大学;考核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062-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新一代高校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校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适应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发展需要,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性建议,制订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架构。目前,全国高校非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而计算机软件的日新月异,从之前的Windows2000+Office2000版本,到WindowsXP+Office2003版本,再到后来的Windows7+Office2010版本,使得不断发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成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思维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已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也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要求大学生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和知识,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 一、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历程和发展现状 淮北师范大学(简称淮师大)计算机基础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经过计算机学院历任领导的大力发展,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省级精品课程,其发展历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第1阶段 (1993-1997年):起步阶段 淮师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1993年,当时由校教务处计算中心组织教学,通过“计算机全员培训”强化策略,要求大学生每人都要学习包括DO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PS)、汉字输入和数据库应用( FoxBase+ )在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文科生要通过安徽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理科生要求通过省二级考试[1]。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实验在苹果、286等微型计算机上进行,教学手段传统,课程内容比较简单,重点学习 DOS 操作系统以及 DOS 环境下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 (二)第2阶段 (1997-2008年):规范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历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确立了计算机基础在大学基础课程的地位[2]。1998年7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师大的前身)设立计算机科学系,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发展。按照文件要求,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列入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文科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 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和应用;理科生在文科的基础上,再学习一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例如Foxpro、C语言),教材主要采用国家教委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等,重点进行计算机文化和技能的培养。 (三)第3阶段 (2008年至今):改革提高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内容更加丰富;部分大学新生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进行调整。为此,我校计科院的老师们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于2008年编写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并于2015年对该教材进行了升级,提升以前软件版本,同时补充了新的课程内容,如计算思维、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技术、信息安全等,近年来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正是这本教材。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我校是分两个学期完成的,其教学、考核完全是围绕安徽省计算机水平考试进行。上学期安排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配置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上学期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考核,因此该课程第一学期的考核及教学效果的反馈几乎为零,对于学生第一学期所掌握知识难点的情况,任课教师基本无从知晓,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该课程下一学期的教学和上机实验辅导工作。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考核这一重要环节,会给学生备考每年6月份举行的安徽省计算机水平考试造成学习障碍。因此,有必要在该课程教授的第一学期期末,增加某种形式的考核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第一学期所学知识,还可以让授课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为下学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工作提供帮助。 二、传统纸质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采用纸质试卷作为考试介质,这种传统考试形式流行了很多年[3]。但由于我校每年新入校学生大概有4000多人,再加上补考的学生,每学期参加考试的学生不少于5000人,使用传统纸质考试方式呈现出很多的弊端,表现如下: (一)考务工作量大 随着课程考核的改革,淮师大在校生每学期均可参加计算机基础水平考试,如果每学期的考核都采用纸质形式考核,考前印刷试卷、安排考场、调配监考老师、收发试卷等环节都会增加考务工作量,给考务人员带来巨大工作压力。 (二)试卷考核内容受限 纸质试卷主要由教师进行命题,这种模式只能考核学生具备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不能检测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的实践技能,而且试题难度也难以把握,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掌握水平。 (三)阅卷效率低,准确度不高 考试结束后,对老师们来说最头痛的就是阅卷工作,老师们至少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将数千人的试卷批改完,整个阅卷过程速度较慢。每次阅卷老师们都在超负荷工作,非常疲惫,再加上人工阅卷成绩本身就有误差,所以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不准确性。 (四)考试费用高 为每次考试准备纸质试卷时,仅印刷费用就需要花费几万元,而这些考试试卷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存在大量的资金浪费。 传统手工方式的考核不仅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等诸多弊病,考试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利用传统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是简单的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是否掌握,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考核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这门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意义不大。 由此可见,如果按照传统的纸质考试方法来进行大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不仅忽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而且会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因此,有必要围绕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对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以实现无纸化考试。 三、考试管理系统的推广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改革方向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纸化考试势必要取代传统的试卷考试。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必将成为无纸化考试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一)淮师大GES系统总体设计 结合我校计算机课程考核需求,课题组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革新,开发了基于C/S模式的通用考试系统GES(General Examination System)。GES系统设计思想和基本功能具体描述如下: GES主要包括管理端子系统、服务器端子系统和学生考试子系统三个部分。其中,管理端子系统中,采用题库随机抽题组卷的方式来组织每场考试,题库中的题目容量足够大,以减少学生抽题过程中出现重复题目的概率。考试前先由系统管理员录入章节信息和试题题型信息后,出题教师通过题库管理系统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来维护试题库。每次考试前,系统管理员根据教务处统一的考试安排,编排考场信息,导入考生信息,设置组卷信息。 考试系统分服务器端子系统和考试端子系统,服务器端安装在每个机房的服务器上,考试端安装在考生机上。每场考试开始前,监考教师根据教务处编排的考试安排表,在服务器端设置当场考试的考试场次和参加该场考试的考试班级,核对考生人数,确认考试信息无误后,点击“考试开始”按钮,这时考生才能在考试端登录进行考试,考试开始前,考生只能阅读考生须知。在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端,随时查看每位考生的考试状态,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考试延时、考试更换机器、违纪处理等操作。每场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记录缺考学生信息,全部考试结束后,通过数据上报功能自动导出本机房中所有场次的考试数据(学生答卷和学生成绩)。导出的考试数据由系统管理员在管理端子系统中进行成绩合并、汇总分析、成绩导出等操作。 考试端子系统主要功能分为:考生登录、抽题组卷、试卷评阅等。考生考试前,提前登录教务处网站查询自己的考试信息(考试时间、地点、座位号等),进入考场后按号入座,启动考试端考试程序,认真阅读考生须知,在监考教师发出考试开始命令后(监考教师在服务器端点击“开始考试”按钮),系统才允许考生通过输入学号进行登录,登录时考生必须两次输入正确学号后,系统才会自动从服务器端获取考生姓名,并经考生核实确认后登录考试系统。在登录过程中,系统首先为该考生按组卷要求从题库各章节中随机抽题组卷,组卷完成后进入考试主界面,在考试主界面中选择题型进行答题。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后,可以通过单击交卷按钮进行交卷,交卷成功后,考试系统自动退出,学生离开考场。交卷时,系统会自动调用阅卷子系统对答卷进行评阅,并将成绩和答卷文件上传至服务器。为了防止考试期间答题丢失,在考生答题时,系统将每隔一分钟自动将考生所抽试卷及作答上传至服务器,这样就保证在出现任何突发事件时,考生都可以找回自己的试卷继续答题。当考试时间用完,考试端自动交卷,并退出考试端子系统,考生禁止答题。 考试结束后,系统管理员通过GES管理端子系统,可对每个机房考生的成绩进行合并,并对合并后的成绩进行分析汇总,还可以导出各种所需条件的信息等。GES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二)应用GES系统的意义 GES系统用无纸化的上机考试代替传统的纸质考试,除了克服传统纸质考试耗时耗力、准确度低、考试费用高等弊端外,对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管理也具有积极意义: 1.命题更加科学。与传统纸质试卷“一考一用”不同,GES系统可以不断丰富试题库,根据考试的需要反复利用,通过准确界定题库的知识点难易程度,实现考试试题难度把控,实践操作性强,能够全面合理的反映考生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 2.高效抽题成卷和阅卷。GES系统以数字题库为依托,根据老师制订的出卷策略自动从试题库中取题成卷,考试结束以后,系统会自动阅卷,极大提高出卷、阅卷效率。 3.节省保存空间。传统的纸质考试后,需要占用大量空间保存试卷,而应用GES系统,只需要把考试的相关信息拷入硬盘等数字存储设备,占用空间很小。 4.方便调阅试卷。随着考试课程的增多,当需要调阅试卷时,通过输入关键词等检索文字,即可利用GES系统数据库技术实现,为试卷的科学管理,试题库的更新、分类、查询提供了便利。 四、总结 课题组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现状及改革需求,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革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人机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基于校园网的试题库管理系统与考试系统,在两个学期中间实施一次无纸化考核,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核的同时,提高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该研究是我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管理的一次革新,以提升计算机公共课程考核方法的规范化、信息化和高效化,推进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崇岭,赵卫东,胡国亮,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6-22. [2] 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9-62. [3] 奎晓燕,杜华坤,刘卫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39-41. [责任编辑:钟 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